饅頭媽媽 「蒸」出人間情

2017-01-17   | 顏福江
慈濟志工關懷小組「蒸」情陪伴劉家,教導劉太太(中)自力更生賣饅頭,「饅頭媽媽」名號逐漸打響,翻轉劉家窘境,劉太太也走出陰霾,時常笑臉迎人。(攝影者:顏福江)
一場意外,導致劉先生工作停擺,兩名年幼子女又有身心障礙,慈濟志工全方位關懷並協助自力更生,教導劉太太揉饅頭、蒸饅頭、賣饅頭,一路上志工「蒸」情陪伴、翻轉劉家,讓劉家也開始手心向下,以做環保回饋社會。

輔導做饅頭 助自力更生

農曆春節前夕,慈濟基金會元月15日在慈濟臺北關渡園區舉辦「冬令發放暨歲末圍爐活動」,邀約慈濟照顧戶等弱勢家庭等人共聚一堂,提前過新年。其中,家住臺北北投、今年(2017年)五十一歲的劉先生,長期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原本從事建築工地搬舖鐵板的工作,因公司拆夥後改打零工。

約六年前,劉先生在住家附近被機車撞到,礙於經濟因素不敢就醫,長期從事粗重工作的情形下,導致腰椎壓迫神経。一次工作時,劉先生感覺肌肉無力,無法久站就醫,醫師告知如不開刀治療,以後恐一輩子都得坐輪椅,直到2015年11月才接受手術治療。

劉太太從中國大陸福建嫁到劉家,兩夫妻育有一子一女。然而,女兒患重度唐氏症及先天性心臟發育不全,致語言表達及行為能力欠佳,目前就讀國小特教班四年級;兒子就讀幼兒園,表達能力較差。為了照顧家庭,劉媽媽無法外出工作,劉先生開刀後導致暫時無法謀生,讓沒有一技之長又沒有工作的劉太太,憂心不已。

劉家在醫院社工轉介下,提報慈濟進行關懷。剛開始,劉家的經濟雖有政府及慈濟補助,扣除房租及醫療費後,所剩仍不足以應付日常生活開銷,讓劉家倍感壓力。去年2月,接手關懷的慈濟志工游桂玉,希望協助劉太太自力更生,得知她會做水餃和饅頭,便鼓勵她做饅頭賣。

劉太太一開始用手工揉麵團,無法量產,志工幫忙找到一臺二手麵粉攪拌機,還教導劉太太以老麵發酵做饅頭,並為劉家添購兩個大蒸籠,加上志工之間幫忙推廣、行銷,讓劉家饅頭逐漸打出名號,現在已有穩定的客源。

「人間最美是溫情!」慈濟志工每個月都會到劉家關懷全家,無間斷地愛持續陪伴。去年4月中,志工前往劉家關懷時,發現以往總是愁眉苦臉的劉先生與劉太太臉上綻滿笑容,逐漸遠離陰霾。

「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劉家感恩慈濟的協助,劉太太不做饅頭時就到石牌環保站做環保,劉先生感恩志工不單只是給予金錢上的補助,更教導如何自力更生。慈濟志工對待劉家是全人、全家、全方位的照顧和關懷,苦既拔已,回饋助人,目前全家已加入行善行列,成為慈濟會員,也學習慈濟的精神。

發放過好年 圍爐感溫馨

慈濟基金會自1969 年2月9日在花蓮辦理第一次冬令發放後,年年於歲末年終舉辦圍爐與冬令發放活動,讓孤老無依及貧困苦難者,度過溫馨年節。除了發放米糧、生活費外,再添購棉被、衣服等物資,同時準備豐盛的素宴,與照顧戶共同圍爐團圓,自此「冬令發放」遂成為慈濟歲末年終盛事。

慈濟基金會2017年在全臺各地及外島地區,共計舉辦四十三場「冬令發放暨歲末圍爐活動」,志工獻上來自全球慈濟人的溫暖與祝福,陪伴照顧戶提前過新年。(攝影者:陳亦珍)
近五十年來,慈濟年年舉辦冬令發放,同時邀請慈濟照顧戶、弱勢家庭等,在各地靜思堂同桌圍爐,慈濟志工溫馨陪伴,闔家感受春節熱鬧氣氛。圍爐後,志工將裝滿年節用品及冬令物資的「福慧袋」,親手恭敬奉上參加圍爐的鄉親。

活動也規劃一系列溫馨與人文兼具的主題內容。在「健康諮詢區」,慈濟人醫會醫護人員提供義診服務,細心呵護照顧戶的身心健康,以愛心膚慰貧病,治病更治心。「慈善」結合「醫療」共同為照顧戶服務,不僅施醫施藥,治療病痛,同時給予照顧戶正確的醫護觀念,醫護人員也能和訪視志工共同討論,提供照顧戶更好的醫療照護。

慈濟基金會今年在全臺各地及外島地區,共計舉辦四十三場「冬令發放暨歲末圍爐活動」,發放逾二萬五千份「福慧袋」,每一份福慧袋都是集結各地慈濟志工,秉持著愛與關懷的心,依序親手將五穀粉隨身包、蔬食麵、黑糖薄餅、福慧湯品、蘇打餅乾、牙膏(二條)、大燕麥片、海苔(二包)、素鬆、牙刷(一包六支)、香積蒸煮麵、素皂兩塊、毛巾(兩條)、福慧珍粥(兩罐)等共計十四品項打包,袋中都是應節物品及民生必需品,藉著生活物資發放,傳遞慈濟志工對照顧戶的關懷,期待弱勢家庭感受暖陽般的人情,勇敢走出人生低潮。

關懷發放的對象,包括慈濟照顧戶、居關戶、獨居長者、屏東春暖計畫低收入戶等弱勢家庭。另外,離島金門或部分居住在偏遠地區無法參加圍爐的鄉親,志工也親自將「福慧袋」及全球的祝福,親自送到弱勢鄉親的手中,傳達一分溫暖的關懷。

慈濟以「關懷尊重」為重要原則,讓受助者感受到被尊重的幫助,更用真誠的愛心在人人心中播下善種子,讓受助者有朝一日轉而成為助人者,願盡己之力為比自己更需要的人付出,推動社會「善的循環」。

(文:顏福江 基金會秘書處報導2017/01/15)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