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嚴父大隊長 緬懷金剛

2017-02-20   | 張麗雲 魏玉縣
中區慈誠隊第一任隊長李朝森師兄於2017年2月10日往生,慈濟風範永在。(攝影者:林宜龍)
「護法金剛,慈誠隊,一、二!一、二!一、二……」二十位慈誠隊昂首闊步,唱著臺中資深慈濟志工李朝森生前最喜歡的〈慈誠隊歌〉,步伐整齊地邁向臺中慈濟民權路舊會所二樓佛堂,李朝森對這棟建築有很深的感情,在這裡舉辦追思會,慈濟法親們也以最虔誠祝福的心,向心目中永遠的大隊長致敬。

李朝森(法號:濟穎)在慈濟前後付出三十一年,於2017年2月10日走完他輝煌燦爛的人間菩薩路,享年七十二歲。2月17日上午,近四百位慈濟法親為他舉辦「道風德香追思會」歡喜送行,其中有專程自雲林、嘉義、彰化、南投、清水、臺北等地的早期慈誠伙伴,甚至遠從泰國而來的法親。

朝山廿一天 為父母祈福

1945年6月出生於臺中大甲的李朝森,在家排行第三,上有二位哥哥,下有三弟二妹。事親至孝的李朝森服兵役時,父親罹患肝病,他向大甲媽祖發願茹素一百二十天,雖然父親後來病情有稍微穩定,但因長年累月操勞,相繼又罹患肺癌、鼻咽癌,而母親也因手腳顫抖,被診斷出有帕金森氏症。

自年輕就已學佛的李朝森,在三十八歲那年,決定以《八大人覺經》中《第八覺知》的「要為大眾生受苦」經文為範,效仿清朝道光年間的虛雲老和尚,虔誠朝山為父母親祈福。他從臺中大甲朝山到臺北的承天禪寺,不但引發當時媒體關注,爭相報導,撼動社會各界,承天禪寺的住持廣欽老和尚,還親自在寺前迎接,引領他進殿燃香、禮佛。

然而,雙親依舊敵不過病魔折磨,雙雙於1986年先後離世。他為求心靈寄託,汲汲追求念佛法門,每逢初一偕妻子高麗雪到慈音寺參加法會,也在那個時候,透過法友引介,前往當時仍未改建的民權路臺中分會舊會所前身「日本宿舍」,聆聽證嚴上人講述《四十二章經》。

李朝森到廣東廉江市橫山鎮發放時,為鄉親挑運物資。(翻拍歷史相片)
上人提到,念佛不是只有口頭念佛,而是念到「身、口、意三業」合一,讓一直為「如何念佛?」困擾已久的李朝森,彷若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後又聽到上人說及,做救濟的工作,是慈悲喜捨之事,但在付出當下,會有所體悟,「做中學,學中覺」就是佛理──「以事顯理」,更撼動李朝森求法若渴的心。

為了深入了解「慈濟」,他將感動化為行動,騎著比雅久機車,從臺中横貫公路經梨山、天祥、太魯閣,找到位於花蓮縣新城鄉的靜思精舍,親見上人和出家眾們「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苦修生活,不僅要籌募花蓮慈濟醫院建院基金,還有每個月農曆二十四日的「慈濟功德會」發放。目睹種種實實在在的修行,李朝森認為:「入人群救度眾生,這才是真正的學佛。」

回到臺中後,他和妻子就隨著資深委員薛淑貞漸漸投入訪視,南至嘉義、雲林,北至苗栗,訪貧膚慰苦難,腳步不停歇。

首任慈誠隊長 勘災賑災親力為

1990年,四十五歲的李朝森,為了全心投入慈濟志業,毅然從服務二十五年的公職退休。適逢中區成立慈誠隊,他在眾人擁護聲中,接下第一任中區慈誠隊長,舉凡布置、機動、交通、安全等勤務,慈誠和委員彼此互補協助,辦過一樁又一樁的活動。

擔任隊長期間,李朝森事事以身作則。為了維持慈誠隊形象,他律己甚嚴,服儀舉止都先從自己做起,進而要求慈誠們守「戒律」。曾經有一位男眾蓄著鬍子想要加入慈誠隊,李朝森要他一定把鬍子剃了才能加入,前前後後溝通了三次,後來這位男眾終究把鬍子剃了,如願加入慈誠隊。

當年的彰化分隊長林石說:「我們分成八個小隊,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當時他帶領我們每週三精進共修禮拜《法華經序》,教我們誦經腔調,如果有不夠清楚的地方,他還會再回花蓮精舍請示。」

「是啊!尤其是我,根本都不會誦經腔調,都是李師兄一手教我的!」大里的余吉松很激動地說。而之後也接任慈誠隊長的洪武正也說:「他當初真的很嚴,對我又特別地嚴格教導,是愛之深、責之切。」

李朝森帶領中區慈誠隊上山下海,勘災、賑災、發放,走過道格、賀柏、敏督利、桃芝、納莉風災和九二一地震。尤其1990年八月中的道格颱風,造成臺灣南部、東南部及中部山區豪雨,公路多處坍方,橋樑毀損。南投縣仁愛鄉「翠巒部落」,也嚴重受創,參與救災的李朝森,和志工們在飛鷹及駱駝車隊支援下,出動二十八輛登山車,分兩組前往勘災。

當時山區電信中斷,災民生活與住處陷入窘境,上人決定為災民發放和建屋,安生兼安身。李朝森全力投入,協同志工們多次與南投縣政府開會,在當年林源朗縣長協助下,為翠巒部落建屋三十一棟,規模完整,工程浩大,全棟採用鋼板建材,雙併式兩層樓,兼具防震、防颱、防腐蝕,以適應高山氣候等特色,這也是慈濟在臺灣建設的首座慈濟村。

緬懷革命戰友 泰北法親來追思

李朝森在1994年卸下慈誠中隊長後,仍以慈濟事優先,隔年十一月即遠赴地理環境惡劣的泰北地區,參與「泰北扶困三年計畫」,進行慈善濟助、住屋改建和農業輔導等重點援助。每個月來回臺灣與泰國間,一去就是十多天或二十幾天,回臺都先到花蓮跟上人報告進度,才回臺中和家人團聚。

李朝森(左)和高麗雪(右)於1996年8月賀伯颱風襲臺時,在南投信義鄉神木村勘災救災。(翻拍歷史相片)
在今日的追思會上,與他一起在泰北共事的志工梁安順和泰國的陳世忠,也來參加追思會。梁安順說:「我們當初三人,只有李師兄有建築背景,而且他處事細膩、有耐心、又鉅細靡遺作文書紀錄,將泰北扶困足跡,整理得很完整,保存很重要的史料。」

李朝森有慈善訪視的經驗,懂得如何與老兵互動,教他們念佛,安住在異國漂泊的無助心靈。梁安順說:「十九年後,我們又回到泰國,當地的鄉親還問我:『怎麼沒有看到李師兄!』可見鄉親有多感念他!」

老來病多 念念不忘慈濟事

1999年,臺灣經歷九二一強震災難,李朝森和妻子高麗雪二人更是馬不停蹄,進入災區膚慰災民、煮熱食、援建大愛屋、為希望工程鋪連鎖磚等勤務。「印象中,我們小時候很少看到父母在家,都是在做慈濟,有時候甚至好幾天都不在家,去救災。」女兒李思慧回憶當年,媽媽都會將飯菜準備好,教哥哥加熱來吃;兄妹乖巧懂事,彼此照應,也讓父母很安心做慈濟。

夫妻二人攜手走過三十幾個寒暑的慈濟路,直至晚年李朝森身體不適,仍念念不忘慈濟事。想到上人肩負蒼生擔子之重,李朝森常自嘆,而拿出本本做慈濟的舊照片和記事本,默默掉淚。在今年農曆年過後,李朝森住進臺中慈濟醫院心蓮病房,彌留期間還說:「趕快把麥克風遞給上人,上人要開示了!」

李朝森除了心心念念慈濟事,也掛心家中大小。高麗雪面露不捨地說:「我知道,我家師兄最放心不下的,是我。」夫妻結縭近五十年,當李朝森知道自己的身體已不可逆轉時,她知道,丈夫對她有無盡的牽掛。

這「牽掛」從結婚的那一刻開始,一向處事細心謹慎的李朝森,就對她呵護有加,不管是生活上或家裡大小事情,都考慮得非常周詳,就連他年輕學佛、進入慈濟,也牽著高麗雪的手,一起同進同出。早期在高麗雪擔任第七組組長時,李朝森更是經常耳提面命,提醒她事情該如何做,或辦活動應該注意哪些事項,才會圓滿。

「就連他身後事,他自己也都想得很仔細,每個步驟,都想好了。」為了讓丈夫能夠走得安心,高麗雪強忍心中悲慟,在李朝森彌留時安他的心說:「我有慈濟人陪,有慈濟事可以做,你不用擔心。」

父子之情漸升溫 父親典範在心頭

李朝森處事嚴謹,即使對待子女也是一般。慈濟護專畢業,目前在大林慈濟醫院斗六分院上班的女兒李思慧就說:「爸爸對子女的要求也非常嚴格,幾點出門?幾點回到家?出門做什麼,和誰在一起,一點一滴都要交代清楚。」

有一次她晚回,怕父親責罵,就撒了一個小謊,被父親識破,還被罰跪算盤。對於此事,父親早已忘了,長大後的李思慧,一次無意間提及,李朝森還慎重地向女兒道歉。

二十位慈誠,雄赳赳氣昂昂唱著〈慈誠隊歌〉,為李朝森送別,也讚歎他做慈濟的勇猛、堅毅的護法金剛典範。(攝影者:施龍文 地點:臺中慈濟民權路舊會所 日期:2017/02/17)
一向嚴謹自持的父親,與子女間的相處,漸漸升溫,李朝森慢慢會與子女談內心話。三個孩子長大後更能體會父母親都是在做幫助別人的事情,心中除了支持,還有一分光榮。

自稱最讓父母親操心的長子李昀浩說,因為從小接受父親一板一眼的教育,上臺北唸大學後,不在父親眼皮底下生活,變得有點「反叛的外放」,但還是會利用暑假期間,隨著父親帶「慈濟列車」。

李昀浩提到:「父親為了張羅幾百張火車票,常常半夜二、三點開車到臺北火車站買票,卻不曾聽他喊過一聲『累』,我真的很感佩他做慈濟的堅持和毅力。」李昀浩在父親彌留時,於他耳邊呢喃說:「感謝你這一輩子當我們的父親!我將來也會努力向慈濟路邁進,學習您做慈濟的精神。」

「雲開了,是時候了,落葉飄,時節轉換,生命是河,緩緩的流向遠方,潮來潮往,盼望飛翔在藍天上,風起雲散,人生無常……」〈因緣〉音樂響起,眾人不捨淚崩,李朝森匆匆人生路,已畫下句點。【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張麗雲、魏玉縣 臺中市報導 2017/02/1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