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不一樣 雲端走入實境

2017-02-22   | 臺北人文真善美
一反平日,營隊學員都是年輕的面孔,他們拿著手機,出示QR-code然後掃描,就輕鬆完成報到手續。報到,年輕人將科技有效的運用在日常活動中。(攝影者:黃秀琴,地點:新店靜思堂,日期:2017/02/17)
慈濟基金會於2017年推出「Fun大視野,想向未來」計畫,是針對一群年輕人所規劃的系列活動,其中的重頭戲,是在北中南三地各別舉辦的「救將!防救災科學營」,就是不一Young;活動設計完全不同於以往,別出新裁,而臺北場就在慈濟新店靜思堂熱烈展開。

掃描QR-code 輕鬆報到

2月17日傍晚時分,一張張年輕稚嫩的面孔,正拿著手機報到。他們是先從網路平臺報名,取得個人專屬的QR-code;報到時,只要出示QR-code,然後掃描,就輕鬆完成報到手續。這有別於以往的營隊,課程中人人顯得輕鬆自在,不受拘束,完全沉浸於活潑開朗又充滿創意的氛圍中。

「救將,防救災科學營」就是不一Young,活動設計幽默風趣,別有新意。其中的「救將點獎錄」、「名人開講」、「點子松」、「實境體驗」等……由學員自發性創新議題、討論,甚至將課程搬出戶外,作實境模擬。

其中「實境體驗」,特別安排學員到新北市童軍龜山營地,也就是2015年蘇迪勒風災重創的烏來山區,讓學員們重回災難現場,體驗災前、災中與災後的科技設備;以實際操作及情境模擬的方式,凝聚網路世代對災害的認知與共識,以激盪出更大的漣漪。

救災的狂新聞 詼諧幽默

「救將,防救災科學營」就是不一Young,活動設計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刻板模式,幽默風趣,別出新裁。活動中進行,學員從一百五十人中找到自己的組員,當找到夥伴時即就地蹲坐。(攝影者:孫保源,地點:新店靜思堂,日期:2017/02/17)
首先登場的是「救將點獎錄」課程,全場洋溢著青春的氣息。課務團隊為了契合年輕化的學員,特別從《ONE PIECE》(尾田榮一郎的漫畫作品)中,選出具代表性的青雉、赤犬、黃猿三名海軍上將,透過角色扮演,介紹救災如戰場,精準的資通、穩定的能源、後勤食物、乾淨飲水等九大功能的重要性。

而任何一場救災行動,若沒有工作默契及事前訓練,恐怕救災不成,反成災難。工作人員特將上週末(2/10)在高雄的真實經驗,以詼諧幽默的方式,製作成「救將,救災狂新聞」,藉此提醒學員,要更用心在每個細節,以避免「救將!就是不一Young」,反倒變成了「救將!變了樣」。

影片由課務團隊發想,慈青學長林彥廷邀約朋友聯手製作,五天的絞盡腦汁,取材自高雄場「救將」營隊中,資通、餐食、住居、安管、運輸、水暖等……各功能組的任務體驗,將所發生的真實糗事搬上螢幕。

影片製作以流行話語鋪陳,加上Google小姐配音,海撈網路中遊戲、漫畫、時事的畫面,包裝成讓人印象深刻、好笑的類「卡提諾狂新聞」。然這段類狂新聞,可是堅持不政治、不暴力、不腥羶,證明清淨一樣可以發揮媒體的影響力。

結合動漫電影 巧思介紹


救將科學防災以多拉A夢、神奇寶貝、托塔天王、柯博文卡通歷史人物,讓學員了解社區營造、創意實踐任務計畫。(攝影者:孫保源,地點:新店靜思堂,日期:2017/02/17)
救災現場不可或缺的九大功能組的介紹,則是以時下年輕人熟知的動漫角色及電影人物來作呈現。例如,「安管場控組」需要臥龍諸葛運籌帷幄;「物資管理組」就像是擁有百寶袋的多拉A夢;「綠能照明組」則以電影人物雷神索爾詮釋電力的重要;「資訊通訊組」如神話故事中的千里眼、順風耳傳達訊息快速準確……

諸多的巧思和用心,讓學員對九大功能組有更清楚的認識,並依自己的興趣選擇想加入的組別。「很高興有很多青年朋友喜歡這個活動,讓人感到未來是有希望的。」營隊中的指揮官,慈濟基金會同仁邱定彬看到學員對活動的熱中參與,表示樂觀。

邱定彬提到,整個課程的設計方向,要讓學員模擬救災時的工作團隊是如何組織、整合,彼此協調合作,以自發性的學習,激盪出更多的想法。而對於目前的網路世代,邱定彬有很深的感觸:「希望年輕人不是只沉迷在電腦前面,而能實際走出來,看看不同的世界,和世界的脈動接軌。」

課本上沒教的 實境體驗

從事防災專業的學員邱靖媛,目前任職於臺灣大學氣候災害研究中心,她認為:「慈濟在臺灣是非營利組織的表率,藉著防災教育可以讓年輕人了解災害的預防應變,以及減災的重要性。」而從災害情境模擬體驗以及實務操作中,讓她學習到更多課本上沒有教的課程。

短短不到三個小時的時間,學員們除了對各大功能組有更多的了解,也從課程中對賑災設備淨水船、火箭爐、行動餐車等……充滿好奇,來自桃園的卓卿暉希望:「賑災設備很先進也很科技化,藉由體驗救災學習新式儀器設備,日後能實際投入救災活動。」

專為年輕人設計的「救將!防救災科學營」,就是不一Young!獲得熱烈的響應。慈濟志工和年輕人肩並肩,一同提升防災意識與救災的應變措施,以在最需要的時候發揮助人的良能。【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黃沈瑛芳、劉家芸、胡淑惠、黃金英、陳慧秋、張美娟 臺北報導2017/02/1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