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NCDR 大數據建防災平台

2019-04-23   | 田暐甄
慈濟基金會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簽訂「災防科技合作協議」。(攝影者:許金福,地點:慈濟新店靜思堂,日期:2019/04/16)
浩瀚無垠的天際,馳騁著風雨雷電;蜿蜒曲折的河流,翻捲著滔滔江水;雲波傾瀉的山巒,咆哮著大地的悲痛!臺灣社會共同走過「九二一大地震」和「莫拉克風災」,天摧地塌的印記無法淡去,化做了星羅棋布的大數據,「災害情資網」載動著沈重的歷史記憶,為防災、減災、備災、賑災的動員和因應,提供了快速及明確的策略和資訊。

慈濟基金會與行政法人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 for Disaster Reduction,簡稱NCDR),於4月16日上午在新店靜思堂簽訂「災防科技合作協議」,共有一百二十位來自官方的代表、學者專家、慈濟基金會同仁及志工與會。

合作協議由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宏宇代表簽署,象徵政府與民間團體共同攜手合作,未來雙方將透過「災害情資網」的圖資平台,整合與應用災害防救資訊的相關研究與工作。透過慈濟基金會在國內及國際間,進行人道援助與慈悲科技的防救災經驗,讓民眾的生活獲得更安心、安全的人身保障!

災難數據公開 防災融入生活

陳宏宇主任表示,過去十年來,政府相關部會整合了產官學研的災害防救學術資源,建立了大數據平台,將研發成果轉為公開資訊(open data),提供給大眾使用。

大數據平台除了將即時的災害訊息提供給中央應變中心決策,更重要的是,要讓前線的防救災人員和進入災區的志工,掌握到最新的災情,才能夠迅速地變通和調整防救災模式。社會大眾也可透過智慧型手機加入NCDR的官方Line帳號,瞭解相關訊息。

陳宏宇指出:「大家都希望保障生命的安全,生活要和防災融在一起,因為防災就是生活的一部份。」慈濟以人為本,重視生命的價值,志工們積極投入國內外災害防制和急難救助的行動力,令人讚歎,相信未來雙方的合作無可限量!

素食就是環保 讓地球更美好 

顏博文執行長指出,根據全世界的風險報告分析,地表溫度越高,災害發生的機率越高、次數越多。近幾年來,異常的氣候已造成世界各地天災頻傳,對人類的生活、經濟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因此,災害防治科技的研發與應用,以及相關人員的教育訓練越來越重要。

顏博文執行長強調素食和環保,是減緩地球暖化的最佳方式。(攝影者:許金福,地點:慈濟新店靜思堂,日期:2019/04/16)
「慈濟防災情資網」整合了中央氣象局、水利署和內政部等單位所提供的災害氣象訊息,以及災害事件的訊息,透過衛星電子地圖,可在災區周圍進行快篩,快速動員鄰近的志工和救災物資,即時進入災區進行急難救助、淨水和熱食提供,以及災民的心靈關懷等等,達成讓災民安身、安心、安生活的目標。

顏博文進一步強調,慈濟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議題,尤其對於推動素食和環保,更是不遺餘力。國外已非常重視「素食」減緩地球暖化的成效,週一無肉日已行之有年,許多綠色組織(Green base)和民眾,更是積極執行一週內有數天,以素食取代葷食的生活模式,期待台灣社會也能改變觀念,以素食和環保的減法生活,來展現守護地球環境的決心。

研發慈悲科技 輔助救災遂行

慈濟志工北區急難救助隊總指揮嚴聖炎表示,二十年前「九二一大地震」發生時,災區的地形和地貌嚴重改變,加上受災面積遼闊,慈濟志工在進入災區後,彼此很難找到人力和物資的後援。

隨著長期累積的急難救助經驗,基金會結合專家和學有專精的志工,自行研發了一套大數據庫及賑災系統。「慈濟的平台,需要有一個更大的平台,做為我們後面的支柱:要有一個最新災情的提供,讓我們知道受災的地點在哪裡、需要幫助的人在哪裡、災區需要什麼物資、需要多少人力?當下的災情如何?當下的救災進度如何?後勤如何迅速正確的支援和補助等等。」嚴聖炎簡要說明大數據平台對於救災的重要性。

「慈悲要有智慧,科技要有人文!」嚴聖炎進一步強調,災難發生的時候,慈濟志工一向走在最前,做到最後。慈濟的慈悲科技與國家災防科技中心結合,未來不但可提升整體防救災能力,還可以人道援助的新模式,共同守護臺灣人民的人身安全和社會福祉!

回首一段又一段驚世災難的紛亂流年,慈悲的心靈不曾忘卻災難的印痕,智慧的力量開啟了科技的應用,星羅棋布的大數據,在網路的圖資平台鋪展開來,劃開了新時代裡,一篇篇人文科技的美麗華章!【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與會代表、專家學者與慈濟志工,於會後進行綜合研討。(攝影者:許金福,地點:慈濟新店靜思堂,日期:2019/04/16)

(文:田暐甄 新北市慈濟新店靜思堂報導 2019/04/16)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