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 對個案最直接的尊重

2019-06-21   | 慈濟基金會
課堂學員輪流擔任說者、聽者、觀察者(核對者),練習傾聽,訓練專注度也體驗自己的專注是注意、刻意、隨意還是無意的境界。(攝影者:郭淑靜 地點:慈濟臺北東區聯絡處 日期:2019/06/13)

「大家有傾聽嗎?」為了提升訪視志工的專業知能及素養,慈濟臺北分會社服組邀請方隆彰老師講授「傾聽與同理回應工作坊」。6月13日第三場輪到北一合心區,於東區聯絡處開辦。來自中正、南港、汐止、內湖及基隆訪視幹事、志工及社工師共七十七位學員。  
方隆彰老師目前於國立臺北大學社工系兼課,同時也在多所大專院校開課,致力於培育社工人才,尤其更專精在諮商會談領域。今天的課程是教大家學「傾聽」。
 
同理傾聽 心靈原始需求
 
「傾聽是用心、專注、完全融入、毫不保留地聽的狀態。」方老師開宗明義為大家精闢地解說「傾聽」的意涵。
 
有人「傾聽」是人性心靈最基本的需求,能「傾聽」則是一種對人的尊重。人都希望別人尊重,但一旦角色互換就變了樣,因為大家都活在自己的世界。因此在傾聽的過程中,先前對對方的瞭解,可能影響或干擾自己對對方所要表達重要訊息的理解,加上自我的主觀意識,就更難看清真實的狀態。所以要做一個良好的傾聽者,往往不是很容易。

兩位社工師郭怡君(前一)和劉禎上臺時,能詳細敘述說者和聽者的狀態,既有畫面又有表情,非常生動。(攝影者:郭淑靜 地點:慈濟臺北東區聯絡處 日期:2019/06/13)
如何將傾聽調整成為一種習慣,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聽眾。方老師說,要用客觀的理解做基礎,避免主觀的延伸。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回到自我的察覺。自覺是一種意識,有了自覺,還要付諸行動,日積月累的養成,才是決勝的關鍵。
 
而實際的練習方法則是在傾聽時,不要做批判,當察覺到自己無法專注,就必須採取行動,將腦中出現的想法暫時放一邊,回到專注的狀態,如此來回練習,回到當下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就可以培養成習慣,進入到所謂止於至善的境界。

自覺覺他 情境生專注
 
除了理論的傳遞,實務上技巧的運用,方老師加入很多題目,進行多次分組討論。第一階段,方老師讓大家回想並記錄今天的課程重點,以活潑生動的方式引導分享並討論「如何全心傾聽?」
 
學員們互動熱絡,發言踴躍,各自說出自己的看法,方老師善用貼近生活的舉例,立即給予回饋,將學員帶入「傾聽」的情境狀態,從做中學,學中覺。過程中方老師並不時提醒大家,真正有效的學習是真實面對自己。而透過小組討論是自覺而後他覺,也是互相成就對方。
 
傾聽很重要是專注,接著則是測試大家的專注度。老師讓三個人一組,輪流當說者、聽者、觀察者(核對者),體驗在傾聽時是注意、刻意、隨意還是無意的境界。
 
每一輪的演練,方老師都會邀請各組發表其演練結果並進行回饋。也歸納出專注度高的有幾項特徵,分別是透過直覺、專心、跟著對方的情境走、連結圖像畫面或重要的關鍵字。而影響專注度則包括每個人的表達習慣不同、聽的人常會跟自己的生活習慣熟悉的事物做連結,因而漏掉重要的訊息、再者刻意地傾聽,注意力反而在自己,因此如何將刻意做到無意,就是大家未來課程學習所要經歷的。
 
拋開慣性 關懷有溫度
 
社服組社工師魏伶娟是這次活動的窗口,其工作坊開設的目的係緣於各社區的很多的訪視志工,做久了都會帶著習慣性,越做越感到無力。藉由課程希望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到或聽到一些訊息,讓送進去的關懷更有溫度。其中最基本就是傾聽,真的了解案家的狀態,讓他覺得被尊重。而訪視志工更要真實的面對自己,練習傾聽的習慣,自我察覺才有可能改變。

 
受用的一堂課,學員認真記錄重點。(攝影者:郭淑靜 地點:慈濟臺北東區聯絡處 日期:2019/06/13)
來自臺中的社工師劉秋函覺得研習內容和實際訪視的運作很貼近,其所談到的同理就要從專注地傾聽開始。尤其在傾聽部分要客觀,不要主觀的去延伸,這是都是平常在訪視常遇到狀況。她說,這堂課不僅對訪視志工,對參加的社工也有很棒的收穫。
 
今天來自基隆的學員多達十一位,基隆訪視和氣幹事林靜如在課程中學習到傾聽的重要。她從實際體驗活動體悟到,雖然自己都很認真地在傾聽,但多少會都加入自己的情緒及外部的干擾,看似很簡單,但是不容易做到,所以還是要學習。未來希望能從學習傾聽家人開始,再慢慢延伸到個案。

課程最後方老師強調「如果專心,就容易記住對方講的,記得要讓對方把話說完,這就是尊重。」來自人性心理的聲音,大家用傾聽與尊重搭起與受助者間心靈溝通的橋樑。大藏經:【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沈能情 臺北報導 2019/06/1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