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給孫說故事 慈濟建院親經歷

2020-01-03   | 鄭春燕
就讀大學的孫女趁著學校開學前,回到新店探望爺爺奶奶,陪伴他們到新店靜思堂參觀九二一展覽館,聽阿嬤徐劉桂華(左二)說故事。(攝影者:鄭春燕,地點:新店慈濟靜思堂,日期:2019/09/03)
短髮的孫女煥發著英氣,挽著阿嬤來到新店靜思堂,「阿嬤,阿公說您在九二一地震後常常去臺中,都是去做什麼?」

劉桂華徐徐地收下陽傘,脫下鞋子、換了襪套,導覽志工上前看見是資深的法親來了,歡喜迎接著祖孫進入大廳,「歡迎,歡迎!阿嬤最用心了,請她來自己幫妳導覽吧!」

走進「莫忘那一年」布展區,劉桂華看著老照片如數家珍,向孫女開始講自己去臺中賑災的故事:

「我去中寮煮飯給災民吃,妳看這張照片,我跟志工在洗菜。」
「我們都睡在這裡,紙板鋪在地上,我們就睡在紙板上,還好那時候是夏天不會冷……」

展覽館裡,天井灑下燦爛的陽光,祖孫沉浸在回憶裡。

恆初心 誓追隨

個性內向溫婉、長得又秀氣的劉桂華,嫁給家族經營嬰兒服裝代工廠的徐國賢,除了照顧三個小孩外,還要負責代工廠的財務與工廠雜事;母親是虔誠的佛教徒,逢十齋日就持齋吃素,劉桂華從年輕時就陪著媽媽一起茹素,也開始接觸佛法、參加佛寺法會。

有一次在法會中,她聽到臺北資深慈濟志工陳錦花介紹慈濟,好奇地跟著錦花師姊到花蓮靜思精舍拜見證嚴上人。劉桂華聽了上人分享救濟故事,深深被上人的睿智、慈悲和願力感動,也開始加入慈濟隊伍。

當慈濟開始籌建醫院,上人每個月都來到吉林路的臺北分會開講《藥師經》,籌募建院經費,當時還在上班的劉桂華,只要上人行腳到臺北,就會把握機會聆聽開示、親近上人,並在吉林路臺北分會皈依上人。

劉桂華說:「以前勸募本分大本與小本的,大本是捐給建設醫院的,小本勸募本是慈善,那時候我手上只有十多萬,還標了一個會,湊足了三十萬捐了一間病房。」
林昭昭、徐劉桂華與陳錦花三人,從年輕到現在走過彼此的生命中的悲傷喜樂,每周一次的志工服務是三人相聚的時刻,三十五年來的法親情誼,遠比親姊妹還要親。(攝影者:鄭春燕,地點:新店慈濟靜思堂,日期:2019/06/03)

點滴回味 師徒情 

兩次醫院動土,劉桂華都沒有缺席,堪稱是上人的忠實粉,「我就比較不會講話,也沒有承擔過幹部,就一直跟著陳錦花還有林昭昭師姊她們一起做。無論是花蓮慈院二次動土,或是護專的開學典禮,我們都有參與到。」

劉桂華在嬰兒室協助產科護理人員,小嬰兒哭了幫忙哄抱、惜惜小寶貝的情緒。(攝影者:鄭春燕,地點:新店慈濟靜思堂,日期:2019/08/15)
醫院啟用後,上人期許委員們做「軟體中的軟體」,協助醫護人員膚慰病人。陳錦花勇敢地承擔北區醫療志工隊長,劉桂華雖然無法每一梯次都回去做志工,但是只要時間允許她一定把握機會做志工。

當臺北慈濟醫院於2005年啟業之後,劉桂華也跟著一群資深慈濟志工認養了嬰兒室志工。以前新生兒比較多,護理師都很忙,志工就協助換換尿布,或幫忙哄抱哭了的小嬰兒,有時也幫忙整理新生手冊,或整理病歷等一些庶務工作。

陳錦花、林昭昭與徐劉桂華三人,從年輕到現在走過彼此的生命中的悲傷喜樂,有兒女結婚生子的欣喜,也有失去親人時溫馨的陪伴,三十五年來的法親情誼,遠比親姊妹還要親。

七十八歲的劉桂華是三人之中最「年輕」的,每周一次的志工服務,至今仍是三人相聚的時刻。在醫院裡上下樓梯,劉桂華總不忘緊緊牽著老姊姊的手,她感恩陳錦花的接引,有幸遇見上人,讓她的生命得以提升,她發願要一直做下去,做到最後一口氣。【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鄭春燕 臺北市報導 2019/12/3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