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水庫見旱象 珍惜水資源

2015-03-13   | 大愛電視臺 人文真善美志工
正當南臺灣缺水嚴重之際,臺南慈濟志工帶著社區親子成長班的學員,造訪曾文水庫,並設計課程讓學員對大自然有更深一層的了解,愛護水資源。(畫面擷取自大愛新聞)
全臺水情吃緊,面臨缺水危機,全民當省思,在日常生活落實珍惜水資源。正當南臺灣缺水嚴重之際,臺南慈濟志工帶著社區親子成長班的學員,造訪曾文水庫,並設計課程讓學員對大自然有更深一層的了解,愛護水資源。多年來,慈濟人疼惜大地與地球共生息,在生活中落實節能減碳,也把綠色思維融合到慈濟四大志業個個建築物當中,並以綠色環保為概念,疼惜愛護環境的心為出發點。

參訪水庫 見證旱象

爬上觀景樓,大家清楚可見曾文水庫水位下降得好嚴重,四周山壁裸露出一大塊,這才明白省水真的是刻不容緩。家長楊雅惠看到眼前的景象,很難想像缺水的嚴重性,她說:「我們沒有來看,即使我們聽說了,也不會有所感覺。但實際上看到之後,才發現有這麼可怕,我覺得自己回去會有動力想要去做。」

「如果再持續不降雨,而且民眾再不節約用水的話,水庫有可能進入第一階段限水,當進入第一階段就算是最危急的了。」曾文水庫解說員周均展實際帶著學員到水庫觀景樓觀看水位,更利用簡報說明缺水的情況。

用環保的觀點來看水資源,小朋友明白水龍頭一開就有水,並不是理所當然,瞭解到人類的行為和生活的態度,直接影響環境,他們都願意從生活中來改變用水習慣。親子班學員陳慈惠說:「洗手的時候,水就要關小一點;洗米完的水,可以利用來澆花或是拖地。」學員陳彥嘉也說:「會檢查水龍頭,看看有沒有關緊。」
「如果再持續不降雨,且民眾再不節約用水的話,水庫有可能進入第一階段限水,當進入第一階段就算是最危急的了。」曾文水庫解說員周均展語重心長地說,並透過簡報及帶領學員爬上觀景樓,親子班的學員清楚可見曾文水庫水位下降得好嚴重,四周山壁裸露出一大塊,這才明白省水真的是刻不容緩。(畫面擷取自大愛新聞)

「環境教育包括環保,就在我們身邊,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達到的。」慈濟志工陳良青帶動親子成長班的親子們,親身體會;當大家親近大自然時,要了解它、關心它,進而在生活上用心,就能守護地球資源,與地球共生息。

生活節水 身體力行

疼惜大地與地球共生息,多年來,慈濟人在生活中落實節能減碳,也把綠色思維融合到建築裡。慈濟四大志業,包括環保、教育、醫療、慈善各個建築物以綠色環保為概念,疼惜愛護環境的心為出發點。生活中,慈濟人也將用過的水,留下重複利用,慈濟志工蔡洪淑卿分享惜水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她說:「應該是習慣,當然也覺得水流掉很可惜。」

省水、省電、疼惜大地,慈濟人用鼓掌的雙手投入環保。除了做環保,很多環保站連雨水也回收利用,志工在屋簷旁加裝回收寶特瓶製成的水滴鍊,「水滴鏈是用環保寶特瓶來做,還亮晶晶的。」

與地球共生息,慈濟人把綠色思維融合到建築裡,從九二一希望工程的校舍,到近幾年援建大愛組合教室,處處看得見慈濟建築的環保概念,而鋪連鎖磚就是最基本的。慈濟營建處高級專員陳文亮提及:「水基本上會滲透到大地,大地基本上會呼吸,當滲透到大地時候,它又會回到地下水。」

建築物與大自然融合,在臺中慈濟醫院就是一棟接引陽光、空氣、水的環保綠建築。屋頂上的太陽能發電,一天可供電一千一百五十度,一年省下四十一萬多度電力,以醫院用電一度2.8元換算,一年足足可以省下上百萬元。
省水、省電、疼惜大地,慈濟人用鼓掌的雙手投入環保,而環保站連雨水也回收利用,慈濟志工在屋簷旁加裝回收寶特瓶製成的水滴鍊。(畫面擷取自大愛新聞)

在節電省水的行動中,臺中慈院平常透過雨水回收系統,與一整套再生水利用系統,把可用的水集中儲存,一點一滴都不浪費,從101年到102年9月的再生水回收五萬九千多度,節省七十五萬八千多元,雨水回收使用二萬二千多度,省下了二十八萬六千多元,慈濟人充分利用資源,實實在在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除此之外,綠色建築的靜思堂,除了基本的雨水回收系統,更著重採光的部分。慈濟營建處高專陳文亮分享設計時的貼心:「窗戶很多,通風量就會增加,增加空氣的對流,像是天井是讓熱空氣往上送,把熱空氣往外排,冷空氣帶進來。」

建築物的四周也設計陽臺,降低不少熱源,陳文亮提及:「太陽沒辦法直接照射,到建築物外牆,建築物的熱源會比較少。」降低室溫,讓建築物深呼吸,也是減輕地球負擔的最佳表現。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大愛電視臺、人文真善美志工 綜合報導 2015/03/0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