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 年輕人入營習禮儀

2013-12-25   | 人文真善美志工
今年南非破紀錄,來了二十三位,包括本土志工,他們以本土語言與大家打招呼,雖然大家聽不明白,卻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真誠。(攝影者:何溫儀,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3/12/23)
「現場的每一位慈青,都是一顆菩提種子,希望大家回到僑居地能將菩提種子遍灑當地,接引更多的人間菩薩。」德曼師父於花蓮靜思堂鼓勵各國的慈濟大專青年,成為各校區的清流。

來自十四個國家地區、二百零九位參加「2013年海外慈青慈懿幹部精進研習營」學員,於12月23日分乘三班火車陸續抵達花蓮。許多第一次來臺的學員,臉上寫滿歡喜興奮的表情。幾乎一比一服務的一百八十一位工作人員,在花蓮靜思堂忙碌準備迎接這群海外家人到來。

南非今年(2013年)破紀錄,包括本土志工來了二十三位,他們以本土語言與大家打招呼,雖然大家聽不明白,卻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真誠。還有慈青扮演袋鼠以及無尾熊:「猜猜看,我們來自哪個國家?」大家異口同聲說:「是澳洲。」接著一百多人哼唱著「RASASAYANG」〈感覺愛〉,原來他們是人數最龐大的馬來西亞慈青,熱情、歡樂的氛圍充分展現慈濟大家庭的合和互協。

「現場的氣氛充滿著年輕人的活力,希望這股活力能夠暖化社會悲慘的角落。」德曼師父給予愛的叮嚀,希望大家用心深入靜思法脈、慈濟宗門,好好的引法入心。

慈濟人進退行儀

「四威儀」針對衣、食、住、行的學習內容,將學員分成兩大組,第一大組先往寮房學習「衣、住」的部份,另一大組則學習「食、行」部份。慈懿爸爸、媽媽、學長負責講解慈濟制服的意義、寮房的規矩,還有現場示範如何整理臥具。

為何慈濟人包括慈青的制服都是藍色上衣,白色長褲呢?何郁郁學長說明,藍衣白褲代表「藍天白雲」,師公上人希望慈濟人擁有藍天般的胸襟、白雲般的作為。

何郁郁期許慈青作為校園的清流典範,衣著細節如扣上藍衣的每一粒鈕扣、名牌掛在剛好遮著慈濟徽章的高度、上衣塞好不能蓋著住腰帶上的慈濟徽章等等,這都是慈濟人文之美,也是慈濟人的無聲說法。
德格師父分享「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精舍師父數十年來如一日,持做下去的毅力,讓許雅涵(左一)佩服不已。(攝影者:劉秋伶,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3/12/23)


至於寮房規矩,摺墊被與棉被時,首先面對著房門的方向,接著將棉被向外摺,再向內摺,表現出「先付出、再回收」的精神理念。原來慈濟大愛精神無處不在,即便是日常生活舉手投足都在提醒慈濟人,時時為人著想,培養慈悲心。

「龍口含珠,鳳頭飲水」是用餐拿碗筷最重要的口訣了。一舉一動都規規矩矩,能讓人起歡喜心還是度人的一種方法。德曼師父勉勵大家:「舉凡行、住、坐、臥的禮儀都要好好地學習,希望能在大家身上看到佛教優雅的内涵,昇華對佛教的了解。並期許每個人都是無聲的講師,成爲活動的看板,讓每個接觸的人,都能感受到佛教的如沐春風。」

各國代表以演繹的方式來詮釋慈濟十戒,別開生面詼諧逗趣的的帶動方式,讓在場所有學員笑開懷。德宸師父耳提面命,慈濟十戒是人生的紀律和規範,顧好自己的一念心,十戒不是演出來,而是真正地學習並且實踐於生活上。

「今天才知道原來遲到也算偷盜;偷人家的時間。」馬來西亞張愛玲進一步分享上課所得:「我以前與朋友出街總會遲到,常常『偷』人家的時間。經過了今天,發願以後不再做這樣偷盜的事情了。」她以前常常會對要做的事情失去信心,上課後覺得「有心就不難」,她發願會繼續努力精進。

靜思道糧安心食

「靜思法脈的精神在於克己、克勤、克儉、克難,從過去是如此,現在還是一樣,未來也會是如此。」「靜思勤行道」這一堂課當中,德格師父與學員們分享自慈濟功德會創辦以來,常住師父殷勤恆持的靜思精神。

透過自身在靜思精舍常住八年的心路歷程,以及靜思產品的影片分享,德格師父分享:「常住師父作為慈濟的精神後盾,要給予全球慈濟人生活及心靈上的道糧。」來自新加坡,早期接受西方教育的德格師父,回憶起當年剛出家時,語言上的溝通與思考模式有許多需要適應的地方,資深的師父們總是不厭其煩地給予指導。

在精舍,證嚴上人不捨志工常因為要準備早餐給慈濟家人,而犧牲聞法的時間,因此近年來精舍的早餐已經逐漸簡化,只是食用饅頭與五穀粉,只為了讓更多志工能安心聞法。德格師父引述上人的一段話:「我只是一個人,時間不夠用,只能引你們入門,以身作則,做給你們看。」

澳洲陳昱竹聽了師父的分享,懺悔地說,「以前媽媽會買香積飯或五穀粉寄來澳洲給我,看到上面的價錢我都會覺得有點貴。」今天師父講述靜思食品是常住師父們用心做出來的,讓他大為改觀。他肯定的說:「因為這分心用錢買不到,以後我會用感恩心去食用它。」

生命因相遇而亮麗

資深醫院志工顏惠美抱病來與慈青分享「生命因相遇而亮麗」,她舉自己在當醫院中當志工所遇到的個案,讓慈青深深體會怎樣才是真正的無私的大愛。

現場氣氛充滿著年輕人的活力,希望這股活力能夠暖化社會悲慘的角落。(攝影者:劉秋伶,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3/12/23)
一天的課程下來,顏惠美的分享最讓美國鐘豪感觸印象深刻。鐘豪從課程中學會如何用智慧和愛去陪伴每一位病人。鐘豪就讀的科系是職能治療,常會面對比較難以應付的病人。透過個案他回憶起在實習時,常常會遇見相似的病人,常常苦惱如何讓患者來做復健,以便早點恢復健康。經過這堂課,讓鐘豪知道只要用愛和智慧就能幫助他們。

許雅涵同學目前仍在紐西蘭讀書,今年才加入慈青社。來參加營隊前,許雅涵的阿嬤剛住進加護病房,醫院志工顏惠美「生命因相遇而亮麗」的分享,觸動了許雅涵思親之情。

回想小時候與阿嬤相處的點點滴滴,許雅涵不禁淚流:「小時候不懂事,對阿嬤好心的照顧不領情……」她體會到了:「健康真的很重要,行善行孝更是不能等。」同組的懿德媽媽及學員一起幫她祈禱與祝福,祝福阿嬤早日康復。

精舍師父數十年來如一日,「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持做下去的毅力,也讓許雅涵佩服不已。「自己卻常常才做一下就很累,想到這樣就覺得自己很浪費生命。」

德格師父於課程中提到,眾生與人生之不同;人如果出生後就渾渾噩噩,那是眾生。「懂得善用時間方為人生。」是許雅涵聽到最受用的一句話,她期勉自己努力活出亮麗的人生。【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丘婉静、黃桑燕、吳麗瑩、吳麗瑩、林慧雯、劉秋伶北 花蓮報導 2013/12/2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