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大米 不忘啟發心靈財富

2014-11-14   | 人文真善美志工
志工在首都馬布多「馬夏奇尼區」(Maxaquence)展開發放大米,共計發放六百包白米。慈濟的愛灑向莫三比克,從人文中展現,發放現場祥和有序,志工彎腰至誠獻上無限大愛。(攝影者:人文真善美志工)
在孩子為自己奉茶、洗腳的那時候,一位母親激動地大聲分享:「拜託慈濟繼續教我們,感恩上人把大愛教給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小孩可以這樣對我們……」10月25日在莫三比克舉行第十場大米發放的會場上,本土志工帶動慈濟人文,並教導他們行善行孝的重要。發放中,志工們以充滿生命力的歌聲,沖淡了因窮因病的愁苦,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這是一分來自來臺灣的愛心與祝福,飄洋過海來到了非洲莫三比克。


臺灣農委會提供大米給慈濟做為國際賑災發放使用,慈濟將其中的一百二十噸白米運送到莫三比克,陸續由慈濟志工進行在地發放。志工於6月起至10月31日止已舉辦了十二場的發放,發出將近一半的大米。10月25日在首都馬布多「馬夏奇尼區」 (Maxaquence)的第十場發放中,共計發放六百包白米。慈濟的愛灑向莫三比克,從人文中展現,發放現場祥和有序,志工彎腰至誠獻上無限大愛。

傳承經驗 圓滿前置

發放前一天,慈濟志工蔡岱霖與當地志工便前往馬普托最大的公立小學克魯拉小學(Kurhula)進行前置作業。位於馬夏奇尼社區旁的這所學校,約有兩千多名學生,慈濟志工多次商借校地舉辦活動。該校的校長Mr.Gosalves從一開始不參與慈濟活動,到現在非常支持,雖然這一天校長休假,但他仍然來到學校,共同參與,支持的力量毫無保留地展現在他的行動上。

參與多次發放且經驗豐富的志工們,他們將大米依序放置在校方所提供的辦公室內。有的志工站在卡車上搬運大米,有的婦女頭頂著多包大米,接力投入,有的則一手抱著小孩,另一手還扶著頂在頭上的大米,努力付出,為的都是要圓滿發放前的準備。

卡車陸續把大米運載到學校,志工在等待下一輛卡車到來的空檔,趕緊把握時間用午餐;而手語小志工一珊,也藉此機會對著大家表演隔日發放時要呈現的手語表演,志工們非常開心地欣賞著。
孩子們唱著自編的感謝父母的歌曲,並以九十度鞠躬向父母問候,雙手合十恭敬跪地為他們洗腳。(攝影者:人文真善美志工)

展現合心 圓滿發放

25日發放當日,負責香積組的志工一早就到學校準備熱食,在戶外烹煮過程,志工在泥土上堆砌爐火,直接將大鍋安置地上煮起熱食,在一旁的志工利用課桌椅排列成切菜區,戶外廚房熱鬧滾滾。

另一組的志工,大家排成一列人龍,陸續從辦公室將大米搬到戶外,而且也計算好每一排列所需準備的大米數量,整整齊齊的從底層向上堆疊;負責場地布置的志工,也忙著綁上慈濟布條與慈濟logo的旗幟。

承擔音控組的志工,使勁地架設喇叭等器材;其中製作竹筒的志工,還不停的調整尺寸以及投幣孔的大小。志工蔡岱霖特地準備了靜思語書籤,讓大家也能感受靜思語的妙用。

「上人把大愛的種子帶到莫三比克,我們要當上人的手與腳,愛灑莫三比克!」活動開場,志工們一字排開帶動歌唱,迎接活動的開啟。待一切就緒,志工引領照顧戶入場,席地而坐;有些老人、殘障者,志工則安排他們坐在樹蔭或屋簷下休息。

慈濟志工為大家分享上人創造慈濟世界,也與大家分享這一包包的大米,都來自臺灣的愛心大米,志工期許大家能夠彼此用行動力行證嚴上人三願。志工傅迪諾也分享這分愛的能量都來自於臺灣慈濟,他更鼓勵在場每個人都能展現自己力量為別人付出。手語小志工一珊以〈感謝〉手語呈現,個子小小的她帶領全場,以歌聲、樂聲傳遞每個人的心田。
慈濟志工鼓勵鄉親也能展現愛的能量,從竹筒歲月的精神出發。(攝影者:人文真善美志工)

恭敬孝親 母謝慈濟

隨後,會場走進一群孩子,他們唱著自編的「感謝父母」的歌曲走向臺上,展開孝親的活動。他們以九十度鞠躬向父母問候,雙手合十恭敬跪地為父母洗腳;雙手奉上的點心,是利用芥藍菜做成的托盤。

孩子們雙手奉上的動作也是經過努力學習的成果,媽媽們歡喜的把孩子抱在懷裡,高興地轉圈親吻,這樣的舉動感動現場所有的人。志工將人文帶給莫三比克的鄉親,讓他們有新的體會,一位母親激動地大聲分享:「拜託慈濟繼續教我們,感恩上人把大愛教給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小孩可以這樣對我們……」母親感言中表達出他們為生活而苦的代價,都值得了。

每包十公斤的米,志工們以九十度彎腰,獻給每一位鄉親。過程中井然有序,前排的志工彎腰至誠,後排等待傳遞大米的志工則放掌展現人文;坐在樹下的老人與殘障者,志工也捧著大米走到他們的面前,一一恭敬地獻給他們。慈濟的愛灑向莫三比克,從人文中展現,發放完畢後,志工更鼓勵大家也能展現愛的能量,從竹筒歲月的精神出發。現場許多鄉親感念,轉而手心向下,紛紛投入一分愛的祝福,也讓這分大愛在莫三比克散發光芒。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人文真善美志工 莫三比克報導 2014/10/24~25)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