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積飯通過ISO 賑災不卡關

2017-03-18   | 慈濟基金會公傳處
香積飯於2017年3月通過ISO 22000&HACCP認證。(慈濟基金會公傳處提供)
一碗米香撲鼻的速食飯,在慈濟賑災場合經常能看到,但這可不是用電鍋煮出來的,而是慈濟特別為賑災所研發出來的乾燥「香積飯」沖泡出來的,研發製作的靜思精舍協力工廠,更在2017年取得ISO 22000&HACCP國際認證,負責研發的釋德晗法師說,萬一要緊急運往國際賑災,香積飯也能迅速通關,不用因為檢驗流程而耽誤救援時效。

因賑災而生 香積飯免煮

只要加水泡開,即可變成米飯的,香積飯在災難發生時,可迅速提供救難人員與災民溫暖胃、膚慰心、止餓饑,平常也能作為主食,靜思精舍協力工廠德偌法師說,靜思香積飯,「食」的需求與品質、衛生都同樣重要,也代表精舍師父及全球慈濟人對災民祝福的心。
談起靜思香積飯製造的緣由,是某次冬令發放的現場,一位長者強忍饑寒徹夜趕路來到發放地點,卻因沒有體力而昏厥。

證嚴上人不忍長者悲苦,認為在貧苦的農村裏,這樣強忍飢寒又徹夜趕路的貧者應當不少,當他們領取了眼前的白米,卻無法立刻果腹,那可怎麼辦?若有沖泡立即可食的乾燥飯,不知有多好。

淨斯資糧採用對生態友善的食材,對人的健康也有益處。(慈濟基金會公傳處提供)
為了達到上人對乾燥飯的理想和期待,德晗師父開始試做研發,每天十多個小時、同時用七個電鍋,不斷的嘗試全台二十種不同米種,及其對應的水份比例與乾燥方法,經過二個月的試做後,終於發現了訣竅,找出泡水可還原成飯的製作方式。

德晗師父說,當初以為用乾燥機,把飯乾燥就好了,但哪知直接乾燥後的硬米粒,泡水之後還是硬米粒,其關鍵點就在於掌握米粒的水活性。

提起德晗法師努力不放棄精神,德偌法師眼眶含淚的說,那時候看著德晗法師嘗試一再失敗,望著整鍋米飯獨自掉淚,心理十分不捨,但為了災民,一定要找出配方,儘管那二個月其間,實驗失敗的半生不熟飯,全進了精舍師父的肚子,但大家仍期待可以對賑災能有更多的貢獻,在2006年8月盛暑,慈濟「香積飯」正式誕生。

國際認證後 更便於通關

不過找出了米種、製作方式,那接著就是要找地方製作,德偌法師說,上人很堅持,一定要用臺灣的稻米、在花蓮靜思精舍製作,一方面看得到、能掌握品質,另一方面也可以讓精舍師父能有參與付出的機會。

德偌法師強調,製作過程還得兼顧口感與米粒的完整性,所以要不斷的調整製作流程,就像呵護孩子一樣,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急不得。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襲台後,中南部災區斷水、斷電,當天下午靜思精舍緊急動員,所趕製的香積飯以貨櫃連夜送往災區,全臺靜思書軒的香積飯也全數下架送往災區應急,二週內共送出三十四噸(乾燥)香積飯,及五萬七千多盒沖泡式的「福慧湯品」,及時解決災民三餐問題。泡水可食的香積飯,也首次使用在急難賑災。

但災難發揮功效,研發香積飯的德晗師父卻笑不出來,他語重心長地說:「這場災難,讓更多人認識慈濟香積飯,卻也是我不忍看到的一件事。」

香積飯首度出國賑災,則是在2010年巴基斯坦世紀水患賑災,當初為了顧及穆斯林災民的口味,德晗法師還跟土耳其志工胡光中共同研發適合當地口味的香積飯;2016年十月,馬修颶風席捲海地,協力工廠也研發出適合當地口味的紅豆香積飯送往海地賑災。

德晗法師說,隨著香積飯成為最便利即食的救援物資,除了平時就會有安全庫存以便應付不時之需外,在品質與安全的把關上,需要更完善的要求且符合食品製程的國際認證標準,因此邀請了三位熟悉國際認證作業的專業人士於2016年正式進駐靜思精舍協力工廠輔導,最後以「素食加工生產與銷售」取得認證。

2017年3月,ISO 22000&HACCP通過認證,德晗法師表示,這證明了靜思精舍協力工廠的生產製程、安全的製作環境,已經得到國際認證,日後慈濟靜思產品,不管是送往災區賑災、或是國際救援、難民發放,都不需再卡在檢驗關卡上,更讓有需要的物資能立即用在有需要的人身上。

慈濟基金會表示,一包包品質把關的香積飯,從研發到製程,見證修行者的堅持;一箱箱滿載愛心的香積飯,將慈濟慈悲胸懷的大愛傳載到世界有災難的地方。食品的研發起於修行者的慈悲,品質的把關是對大眾的責任,而這種大愛的循環、慈善的深耕,一直都在,也堅持始終如一。
靜思精舍協力工廠的生產製程、安全的製作環境,已經得到國際認證,日後慈濟靜思產品,不管是送往災區賑災、或是國際救援、難民發放,都不需再卡在檢驗關卡上,更讓有需要的物資能立即用在有需要的人身上。(慈濟基金會公傳處提供)

(新聞稿:慈濟基金會公傳處 )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