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外境影響的禪師

2014-10-16   | 慈濟基金會
(相片提供:慈濟基金會)
禪宗有一段故事:達摩祖師的墓地位於河南省,有一位學僧發願要守墓、照顧墓園。有一天,遠方來了一位禪師,來到達摩祖師的墓前。這位守墓的學僧來迎接他,且恭敬地問禪師說:「禪師,您要先禮佛?或是先禮祖?」

這位禪師說:「我既不禮佛,也不禮祖。」

這位學僧聽了內心不太高興,態度也隨即改變,用不客氣的口吻說:「佛與祖師,與你結了什麼怨仇?」

禪師心平氣和地反問他說:「佛與祖師到底給了你什麼恩惠?讓你替佛與祖師如此說話!」這位學僧聽了愣了一下,覺得這位禪師的話很有禪機!所以心念一轉,又恢復了恭敬的心,並問禪師說:「請教禪師,我到底應該如何自處?」

禪師說:「佛與眾生平等,看待一切眾生要泯滅仇與怨,不可有恩怨的心態。如果能這樣,心才會平靜。」

學僧又問說:「要如何才能恩怨平等?」

這位禪師回答說:「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聽了這四句話,這位學僧恍然大悟!

這四句偈的大意是:真正的至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心體會真理,哪有什麼困難?因為生活就是法,一切的動作無不是道!最怕的是有分別心,分別何種工作至高?何事卑微?其實,工作無高低,一切事都要去做,守住本分就對了!所以說「惟嫌揀擇」,不要妄加分別。

所謂「但莫憎愛」,最重要的是不可起怨嫌之心,也不要有特別貪愛的念頭。如果能夠不分工作的高低,也不分別我愛及不愛的,如此內心對一切的境界,都能了然明白,自然能體會到佛法不離世間法,不離於生活周圍之間。

※※※

學佛最重要的是,學得「平等心」。對人不能有瞋心、不要有厭憎,也不要特別親愛。我們要付出的愛不是私愛,應該是廣大無邊的大愛。不要在私我、小愛中打轉而混亂了自己的心,也不要為了一點怨與恨,使心念時時打結。

學佛就是要調適這念心,使我們的心能平靜、無怨恨,不受外境好壞的影響而自我煩惱!能夠如此,學佛確實是「至道無難」,當下即是法啊!

學佛要學得心平氣和,心如果能在人我之間,沒有怨憎會或愛別離的煩惱,就能以平靜的心來對待一切,時時能安穩、自在。

※本文摘自:《經濟日報》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