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宗教 一體共念

2016-08-17   | 慈濟基金會
正信宗教,能提升心靈視野,上人開示:「正確的宗教,無不都是要讓人人生命中的宗旨正確,在生活中展開了仁愛、博愛、或者是大愛,這叫做正信宗教。」(攝影者:柏傳琦)
【證嚴上人8月17日志工早會開示】
「今天是農曆的七月十五日,在佛法來說,是歡喜、吉祥、感恩月。」每逢農曆七月,證嚴上人總是一次又一次地述說佛陀時代「結夏安居」的典故,說明了這個時間並非諸事不宜的「鬼月」,而是聞法歡喜的吉祥月。

「每年夏天從(農曆)四月十五日開始,一直到七月十五日,四月十五是『結夏』,七月十五日是『解夏』,足足三個月的時間,讓(出家眾)人人都要靜下心來,專心聞法,靜心修行,也讓護法的(居士)有機會供養造福。」

由在家居士供養修行者,讓人人可以靜心體悟佛法道理,於解夏之際,佛陀一一考究弟子的用功成果,彼此共修精進。

「這三個月時間裡,(人人)靜下心來,心無旁騖地專心聽聞佛法,依教修行,法入心,體悟天下萬物事,了解到大自然的法則生態,眾生生物的生態。不管是天地之間所有的道理,佛陀一一分析而教育,大家靜心思考,彼此討論,就這樣覺悟的人可不少。」

農曆七月佛歡喜 增長智慧斷煩惱

佛陀倒駕慈航,於世間轉法輪,傳遞宇宙萬物真實理,乃是一大事因緣。

「佛陀在這一天(農曆七月十五日),考驗弟子的成就,佛心歡喜了,他的弟子能用功、用心,所以佛歡喜。佛陀一大事因緣,莫非就是要成就弟子們的覺性——人人本具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

潛心聞道,用心修行,得道者自能歡喜;然人世間也有沉溺享樂、追求欲望,卻惹來無盡的煩惱與無明。

「我們眾生就是迷啊!日復一日地增長煩惱,增長無明,不斷地分別:我愛、我討厭,我愛的我追求,我討厭的我排斥,人與人之間彼此之間結下了不好的因緣,就這樣地對立,造成了人間禍端。天下多少災禍,從人心不調而製造出來,人與人之間,家務事、兄弟事、父子母女事,親戚的撕裂,無不都是人的無明;社會許許多多很遺憾的事情,無不都是人心無明,從煩惱成為心裡的病態,心靈的病態,變成了你要勸也難,醫療(他)也難,就會造成了個人、家庭、社會等等(問題),這都是人的心。」

正信正念行不偏 法藥治療心無明

身體的病痛、種種有形的病疾,現今醫療科技發達,尚可由醫護人員細心診斷,投藥或手術斷除病根;然而,心靈被無明煩惱束縛,就需要以法藥醫治。

「正常的時候,有偏差,也許有因緣矯正過來;一旦心態有病的,那就是要治療也很困難,唯有就是法藥。法藥,那就是宗教,任何一個宗教都是很好,我們的人間多種宗教,只要是正教,很多很有規模的宗教,在人間很有成就。」

正信宗教,能提升心靈視野,面對人世間的種種困難;但如果執迷於宗教形式,卻忽略實踐宗教精神,則也容易偏執。

「正確的宗教,無不都是要讓人人生命中的宗旨正確,在生活中展開了仁愛、博愛、或者是大愛,這叫做正信宗教,不會排斥別人;一旦有排斥別人的宗教,那叫就偏,已經偏了,已經脫軌了宗教的法則,那就是很危險。」

三輪體空不執著 人心平衡天下安

大愛不會偏私,更不會執著於自身的得失,對人對事付出,就不會衍生無明煩惱。

「這付出,『三輪體空』,沒有我(這個)能去救人的人;救過了,我放下了,去救了多少人,沒有數量地付出,付出了以後,我放下了;我救濟的是誰?不重要,因為他度過了難關,展開了心靈的正向,他們也可以同時能再去幫助別人。這就是『三輪體空』:無我相、無物質的相、無人相。」

付出既不著相,自然也就清淨無染,煩惱無從染著。

「這種心都是清淨無染,不驕傲,也不懷疑宗教,同時也沒有瞋、癡、慢、疑,更沒有貪念,心無疑問,總有(希望)庇護天下平安,這都是正確的宗教。正確宗教所需要的是天下人的平安,這叫做大慈大悲,佛陀就是要把這樣的法,讓大家能體會、能接受、能深入,別無要求。」

付出而無所求,甘願做而能歡喜受,人間菩薩要能應用智慧轉惡緣為善緣,保持正向心念。

「看到了這麼多的人間菩薩,很甘願的,再艱辛的路甘願走,看到了被幫助的人安定了,感覺歡喜了,甘願歡喜,這就是菩薩;菩薩道,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育,人心要有正向,人心要平衡,人心平衡,自然天下平安。」

歷經波折行無畏 眾志成城行大願

當付出無所求而心靈坦然,則無論時節,都能保持光明而清涼的歡喜。今日(8/17)除了是農曆七月十五日,也是花蓮慈濟醫院啟用三十周年紀念日。

「三十年前的今天,是花蓮慈院的啟動。因為花蓮東部這一條這麼狹長的花東縱谷,人口也不少,偏偏就是一旦有病,一旦有意外,無語問蒼天。病與貧是攣生,因病而貧,因貧而病,何況缺乏了醫療,的確無語問蒼天。就是一念不忍心,開頭,我們決定啟動醫療志業。」

一念不忍心,讓胼手胝足的慈濟克難功德會,毅然扛起了建院悲願,在眾人不看好的氛圍中,往醫療志業邁步。

「那個時候,我自己也感覺很自不量力,要蓋嘛,小醫院起不了作用,大醫院需要很多人眾志成城,需要很多的醫護人願意來花蓮,一旦(醫護)來到花蓮,要給他們一個好的環境,要有宿舍(且)要有醫療,所以要求的土地要大。經過了蔣經國先生、林洋港先生他們用心,還有花蓮縣長(時為吳水雲縣長)的支持,雖然歷經很辛苦的過程,總是取得了(花蓮市國富里的土地)。」

建院路崎嶇難行 風雨中信心生成


回首來時路,上人彷彿進入時光隧道,慢慢敘說起當時啟建醫院的往事,猶記1983年2月5日,是花蓮慈濟醫院第一次動土儀式。

「開始動土,那個時候氣候,毛毛細雨一連串下了好幾天,讓整片土地都是泥濘不堪。慈濟人很聰明,也很有智慧,要如何讓人人踏在上面不會沾到泥土的汙泥,他們就用粗糠來撒,在上面一踩,真的是別有風味,粗糠踏下去就窸窣叫,也有聲音又軟綿綿,好像在很軟的地毯、棉被上一樣的這樣踩過去。」

當時的雨讓道路泥濘不堪,如同推動興建花蓮慈濟醫院之路,崎嶇難行。也反應了上人當時沉重的負擔與心情。

「前一天的晚上,李登輝先生(時任臺灣省主席)在精舍晚餐,他就跟我提:『法師要蓋醫院很辛苦,要用很多錢,你到底總共勸募了多少基金?』我就停一下,但是一定要誠正信實,我就說:『到現在為止,三千萬還不到。』他本來要拿著筷子要挾菜,就停下來,筷子放著,兩個眼睛看著我,他說:『差那麼多啊!六億或是八億的預算,三千萬還不到,你要動土了。』那個時候我就說:『是啊!我現在的心,就像現在的氣候,濕漉漉。』他就轉個話題,他就說:『沒關係,風雨中生信心。』」

回憶當時的會談,李登輝先生回應建院經費不足的難處,以「風雨生信心」一語勉勵上人,也分享他的自身經歷。

「他(李登輝先生)問我說,二重湖有一個堤,他說:『你知道怎麼建起來的嗎?』那一年的三重大淹水,臺北三重。他說,那一段時間,(政府)一直都在討論這個案子,要不要把這個河堤建起來?這個案一直都無法定案。有一天,他回家了,進入浴室在沖洗,突然間聽到外面的水聲,到底是浴室裡的水聲?還是外面的?他就在浴室裡喊出去,問說:『外面下雨嗎?』他夫人回答:『雨好大喔!』他說就這樣,他下了決定,雖然三重淹水過,已經一段很長的時間沒有下那麼大的雨,這個大雨讓他下了決心,隔天一大早上班,就把這個案子再拿出來,這個案子就定下來,(蓋)這個堤岸。他說,『雖然是有這樣的勸募還不足,動工下去,我盡量來呼籲,幫你呼籲。』」

萬里之路始於足 有願有志終能成


那一天(1983年2月5日),雨仍是持續下著,佛教界諸山長老,政府官員與地方人士踩過了粗糠鋪成的道路,一起觀禮動土儀式。

「李登輝先生上臺,開始他就說,『這個儀式開始,看到剛剛進來時是有雨,現在雨已停了,也看到了太陽快要露面出來了。』果然那個時候雨停了,李登輝先生上臺那個時候,他看過去,因為面對的是東方,所以看到了這個太陽快要露面了。『昨天跟法師在談起,這樣的建設基金還很遠。』他說,『萬里長城從一塊磚開始。』這一句,也是慈濟的歷史,這都是在那個時候,實在是很不可思議。」

要興建救人的大醫院,需要眾志成城,上人感恩當時蔣經國先生的關心與協助,時任省主席的林洋港先生幫助協調建院土地,儘管第一次動土時,林洋港先生已經遷任內政部長,而由繼任的李登輝先生來參與動土,也給予上人「風雨生信心」的鼓勵。儘管之後,國富里的土地被劃定為「佳山計畫」而必需遷院,仍是獲得了各界的支持與鼓勵。

「經歷了很辛苦、很辛苦的路,再走一趟,再看很多的土地,後來我們現在的這一塊地,當然經過許多的波折。奇妙的因緣是,李登輝先生來幫我把這一塊土地(醫院現址)完成定案,後來我們就請林洋港先生來動土,那是第二次動土。」

用心用愛度難關 培育人才厚實力


醫院再次動土,建院經費仍沒有太多進展,上人回顧當時的第二次動土影片,看見年輕時的自己噙淚咬牙的鏡頭,仍是充滿感慨。

「這一次的動土,我感慨好深,我真是咬著牙根含著眼淚,這樣的過程很辛苦,可是這一次的動土,工程款還不知如何,要從哪裡來?心裡也是很著急,未來每十五天要付一次款,錢將從何而來?我還是很感恩,這樣一動,開始我們的工程。不過,這包商李先生,他是被慈濟的精神所感動,後來這樣工程提前九個月,本來契約是三年,他是提前九個月完成了,省了很多的工資;但是這種的提前要付款,付款也是很累的,而且提前,我們要準備的人要從哪裡來?也是很著急。」

沒有醫院憂病苦,沒有土地憂建院,建院完成憂人才,上人一路走來,儘管充滿挑戰與坎坷,仍是不斷感恩當時建院的幾任院長、參與創院的醫師。

「總而言之,要感恩建築委員的盡心力,很多位,包括第一任院長杜詩棉,第二任的院長曾文賓院長,第三任院長是陳英和院長,那一路走過來,都是他們用心用愛。」

上人一一細數院長、各科主任、醫師、護理人員、醫事人員為慈濟醫院的付出,陪伴著走過篳路藍縷的創院歲月,也提到泌尿科權威郭漢崇教授一路相隨,與慈濟簽約二十年、三十年,乃至發願一直做下去,要為慈濟醫院培養人才,服務大眾。

「那一天看到了大愛,他(郭漢崇教授)說:『我跟師父簽約,但是現在我應該終老,一直做到不能做。』他沒多久以前,過來跟師父說,『我也來到三十年。』我說:『不要說幾年,反正就是做了,每一天都有自己的良能。』他就笑著說:『這樣我就是一直(做下去)。』所以那一天在花蓮(慈院三十周年院慶),他就說要如何教育、栽培人才,讓這個醫院能真正的有這個優秀的人才輩出。」

共體一念守護愛 普寫慈濟愛歷史

如此匯聚了有愛的人才,譜寫了慈濟愛的歷史,在在讓上人感恩不已。

「這實在是讓我感恩,也是很感動,這是慈濟醫院的歷史,真正的醫療志業的初步,就是今天開始跨出來,這種腳踏實地為花蓮守護生命、守護愛,到現在,已經臺灣六個慈濟醫院,在花東這一條線就有三個,不管是關山、玉里,都守護在偏避的地方,雖然我們每個月都要給他們補貼,要不然的話,哪有辦法小醫院很齊全的設備?其實要醫師來也不簡單,我們的院長,不管是潘(永謙)院長,還是張(玉麟)院長,他們都是這樣的日夜守護著生命,真的很感恩。」

三十年如一日,上人說不盡也道不完的感恩,如同見證了佛弟子們聞法歡喜,付出無所求的自在,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也是花蓮慈濟醫院啟用三十周年紀念日的今天,有著滿滿的歡喜與感動。

「要說感恩的人真的很多,慈濟人,師父就不用說了,因為慈濟人跟師父都是貼心,我們共為一體,共為一志,共為一念心意在付出,感恩的事無法一一敘述,感恩,時間真的不夠,感恩(大家)布施時間給我,感恩!」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