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門萬行 歸菩薩道

2016-11-08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開示:「無形的法──菩薩道,從臺灣起點,就是一步步地用愛鋪, 一步步地的用情拉,那都是很真誠的情。誠正信實,那就是師父開頭做慈濟的時候所立下的誓願。」(攝影者:白崑廷)
【證嚴上人11月5日海外委員溫馨座談開示】
「我的生命控制我,或是我控制生命?人生如果沒有把握當下,很有可能會是夢遊人生!」證嚴上人面對2016年海外委員慈誠精進研習會學員,在11月5日新店靜思堂下午的溫馨座談裡,開場就以這段話破題,一語驚醒夢中人。

「把握當下要恆持剎那,一念間就是一輩子,我們要時時刻刻把握在當下,這一念心就是要立志,要立下這分的志願, 這一分志就是佛心師志。」

地遠心近同汲法 心靈歸鄉不妄動

第一梯次海外委員慈誠精進研習會分新店、板橋、三重靜思堂三地舉行,共有二十九個國家地區的慈濟人回來參加,路程最遠的學員來自南半球的巴西、南部非洲等地,許多人搭機來到臺灣都需要花費幾十個鐘頭。

「他們要回來,要三十多個小時、二十多個小時、十多個小時的大有人在。但是不管有形的距離是有多麼遙遠,只要有心,這一念心就是我們貼心,假如沒有心,哪怕在身邊距離也是很遙遠。有心,距離都很近,何況大家在薰法。」

透過現代傳播科技聆聽上人法語,不論是清晨視訊直播的「靜思晨語」、「志工早會」開示,或是大愛臺的《人間菩提》、《靜思妙蓮華》節目,都可以在慈濟會所、家中,或是透過網路收看,距離早已不構成聞法的障礙,有心才是關鍵。

「每一天我都到你家去,或著是每一天你都回精舍來。總而言之,有心就沒有距離,有心凡事都不困難,期待大家我們都是有心人。」

潛心修行緣半年 衲履足跡忙一生

回溯慈濟初始,上人開示:「無形的法──菩薩道,從臺灣起點,就是一步步地用愛鋪, 一步步地用情拉,那都是很真誠的情,慈濟人內修甚麼?(答:誠正信實)外行?(答:慈悲喜捨)。沒錯,就是很真誠。誠正信實,那就是師父開頭做慈濟的時候所立下的誓願。」

以誠正信實之心,投入慈悲喜捨之行。1963年證嚴上人皈依印順導師,導師勉勵「為佛教、為眾生」,從此拳拳服膺,不曾須臾暫忘,獨自一人住在目前精舍後方普明寺後面的小木屋裡潛心修行。

「有的人說,修行要多久才能成就?我才有半年的時間,我的因緣我的環境總是只能容許我半年的時間。在小木屋裡,很用心、很盡心,沒有受到點滴的污染,那樣地靜心。可是因緣啦!我這一輩子總是時間來不及,這麼短的因緣就讓我離開小木屋,不是我自己要離開的。因緣逼著我非離開不可。離開了小木屋,就很快轉進花蓮一個寺院裡(慈善寺)去講經。」

上人在花蓮慈善寺講演《地藏經》等經典的時候,愈加堅定入世度眾的信念。後來靜思精舍德慈、德昭、德融、德恩、德仰等師父,都是在這個時期因為聽法結緣而請求皈依。

「因為講了《地藏經》,我深深地體會發大願,地藏菩薩進入地獄也要去度眾生,地獄眾生之苦,地藏菩薩的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那我也就是發心,真正地來來回回,釋迦牟尼佛為什麼發願在這樣的娑婆世界度眾生,他總是不離開這樣的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叫做勘得忍,要勘得忍,人啊!才能真正地住在娑婆世界。顧名思義,佛陀也是選擇剛強眾生,他要度娑婆世界的剛強眾生。」

佛陀悲願拯世間 拔苦開慧斷惡因

1966年,因探病時目睹原住民難產婦人的一灘血,以及三位修女來訪交談人生與宗教,讓上人深感佛教應具體從事利益社會的志業,加上弟子慰留上人留在花蓮,於是促成「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的成立,開始從事濟貧救苦的工作。

當時師徒六人借住在普明寺,過著自力更生、清貧刻苦的生活,即使處於負債還債的日子,但仍然在每月舉辦藥師法會時,同時進行貧戶濟助,甚至得向普明寺借米來發放,也不願停下慈善救濟的腳步。

「釋迦牟尼佛有這樣的願,地藏菩薩有那樣的願,再加上我要蓋醫院,總是體會到了東方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從《藥師經》裡體會到了人間疾苦。人間的苦都是有病,世間有病;不只是世間有病,人身心有病,需要發大心、立大願。大醫王有靈方妙藥來度眾生,所以蓋醫院的過程,深深體會到慈善(志業)成就以後,就是發心立願蓋醫院。」

從此,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陸續開展,以力行菩薩道的宗門開啟。五十年來累積了無數的善念善行,許多海內外宗教學者都肯定了慈濟宗門。

「大家要記得法脈宗門。『靜思法脈勤行道』,我們靜思的弟子們,一定要勤,身體力行人間的菩薩大道,這叫做『勤行道』,這就是靜思的法脈;還有『慈濟宗門人間路』,在上個月就是十月初,在這裡,就是新店的靜思堂,也是舉行了一個世界的佛教論壇,是為慈濟立宗而論壇。美國、英國,總而言之,好幾個國家,國際間佛教的大師,還有學界有名的教授,因為他們對慈濟的認識,他們都來到這裡,就是論壇。」

驚艷慈濟真典範 哈佛管院為教材

第四屆慈濟論壇恭逢慈濟五十周年,國際間的知名學者們以「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為主題,展開論述。

「這一回我也是抱著這樣的忐忑不安,大家會論出什麼?聽喔!從遙遠的英國、美國,還有尼泊爾等等……有佛教、有天主教,有神父還有穆斯林都來了。聽他們在論,我真的是很感恩,都對慈濟都有很好的評論。」

其中哈佛大學商業管理學院暨甘迺迪政府學院李奧納教授一小時的專題演講,更是震撼了在場的聽眾,他從管理學的角度,以慈濟人道援助行動為個案研究,推演出現代管理學上前所未見的全新典範理論,認為慈濟是一個以「價值和信念」為引導、以「願行」、「承諾」為行動的組織管理模式。他並以此長期授課,提供哈佛學子有別於以利益、競爭、效能、量化等為目標導向全新管理學思考。

「為了這樣一個鐘頭的(演講),他來回四十個小時。他說,這一趟來他要說的話就是『感恩慈濟』。因為慈濟這樣的世界觀,為人間世界所做出的。他說,在他的教育生涯裡,多了許許多多他可以作為教材,可以教育的課程,所以他說他專程而來。」

宗門不為起分別 歸諸佛法勸善行

還有中國大陸佛學泰斗的樓宇烈教授,人民大學、廣州中山大學等知名學者,除了在論壇中針對慈濟宗門特色論述外,更在論壇結束後,來到花蓮靜思精舍鼓勵慈濟,應積極發揚宗門特色。

上人思及過往,「美國的思賢(居士)回來,二十多年前都問我說,『我們是什麼宗?』那裡的佛教徒都問我們,到底是甚麼宗啊?他無法回答,回來問師父,師父就很隨口地跟他說,『慈濟宗啊!』因為我既不提倡念佛,也沒有要人打坐……我就要人人自己修、自己得,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自己修行要多廣結善緣。要真正地修行到了斷煩惱,你要斷煩惱,要入人群才能真實斷煩惱。」

上人續言:「我們要邊修邊聞法,更了解,還有要發大心、立大願入人群,能知道人世間總是這樣地剛強。佛陀願意進入人間,地藏菩薩願意進入地獄,我們在這樣的人世間裡,『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我們真的心裡都有準備,準備好了才入人群。所以我們一定要聞法入人群,才會預防我們的心──防惡。」

為了不讓惡念滲入心靈,上人教導眾人就是要「諸惡莫做」,「看到人家這樣子(為惡),就是警惕自己;看到善的我們要向他學習,菩薩是我們的伴侶。這人世間迷失方向或是夢遊人間,我們碰到了可以把他叫醒,這總是我們的人生,時時要清醒人間。」

最後,上人再次殷切叮嚀在場學員:「記得,菩薩要在『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我們是走路,人世間要精進勤行道,我們要走入人群中,不受到人的影響,堅定道心,要在人群中歷練出自己的功夫。這就是生生世世不會迷失的一條大道直,很直的一條菩薩大道。」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