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義法 拓道度眾

2017-06-24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鼓勵年長的志工能透過溫言婉語地帶動,將豐富的生命經驗,以及愛的能量,傳承給下一代。(攝影者:張長勝)
【證嚴上人6月23日人文志業中心行腳開示】
「各位菩薩,我們慈濟在臺灣已經五十二年,剛才有聽到幾百號的委員,還有一千多號的委員,現在受證是幾萬號。臺灣應該是慈濟人不少,但是受證之後,大家都想做快樂的志工,不要承擔責任,這樣如何進步?」

6月23日,證嚴上人行腳至人文志業中心與慈濟北三合心區志工進行溫馨座談。上人以馬來西亞四個分會的志工推動「大馬連心,愛鋪滿地」募心募愛成果為例,期勉眾人在慈濟的四合一架構中,人人既是合心也是協力,要共同承擔起志業推展的責任。

開枝散葉志不移 組隊合和菩薩行

慈濟志工的隊伍雖然會隨著四大志業的開枝散葉而更為龐大,但「為佛教,為眾生」的志向不改,合和互協的精神不變。

「快樂的志工難道不用負責任嗎?組長、隊長只是一個名稱,我們早期時,會員、委員很少,可以很溫馨互動,是什麼人的家庭,什麼人有什麼樣的個性、什麼樣的脾氣,都可以知己,很好合心,要帶人都可以帶得很輕安自在,會員或者是組長根本就沒分別,組長就是負責要做什麼、要去哪裡,大家來會合,就像現在說的窗口一樣,負起要如何集合大家的力量。」

同行於人間菩薩道上,人人所做都是利益眾生,所秉皆為付出無所求的菩薩悲願,理應不分你我。

「現在時代不同,隊長、組長都要用心如何照顧、如何規劃、如何把人的心帶好,把隊和組如何和合起來,是要再用這樣的心,所以比較辛苦。不過,如果人人共同一心,要做什麼事情,大家共同會合起來,方向朝向哪,這樣一致的理念,一致的決定,開始就可以做出很好的好事,也可以做出很快樂的事。其實,只是說協力,如果差不多二十多人一組,我們要記人、要了解每一個人的情形、家庭情況等等,要互相關懷,好像二十多人的大家庭一樣,這個大家庭共為一組,互相關懷,大家每一個合起來的大家庭,關懷一個大社會。」

惜舊念本護法脈 貼心距離說感恩

目前,關渡園區正進行人文志業中心二期工程,進入工程前的舊建物拆遷從去年(2016年)12月下旬就開始進行,至今年4月13日共動員志工一千一百多人次,為自己的家盡一分心力。

「大家真的是守護我們精神理念的大家庭,這樣十多年的時間,就是功成身退。看他們那麼細膩,瓦一塊一塊拆,板子一塊一塊拆、一塊一塊收,連那間小靜思,也這樣細細地一片一片、一塊一塊,這是看著,師父是很感動。尤其是大家把家顧得很好,顧到我們要用到最後,要把它換新,要收起來,要拆,大家很虔誠,又是朝山。這種感恩心、虔誠的心,要送舊迎新,如何把片瓦,一條一條的板子都要留下來,連那個連鎖磚都這樣一塊塊,細細地整理得很乾淨。慈誠、委員,連老人家年紀很大了也不放棄,也在那裡幫忙搬磚頭,一個接過一個……」

透過影像、文字的記錄,上人感受到志工在拆遷舊道場時的惜福感恩精神,也感恩年邁志工把握生命,付出當下的精進。人人不說辛苦,還要告訴上人,「請師父不要擔心,我們會做很好。」

上人哽咽道,「師父何德何能,可以能得到這麼多這麼多忠心耿耿,而且那麼貼心的弟子們,這樣的無私大愛用心付出,還是一念心,不要讓師父擔心,要師父放心,這真的是不知道結多少好緣,這樣的心心念念,慈誠委員跟師父的心就是貼得那麼地近,我實在是很感動。」

莫忘當年邀約情 當代弟子要傳承

慈濟在今年進入第五十二年,浩蕩長的隊伍中,許多早期就跟著上人的志工都已年逾古稀。上人與大家談及在慈濟環保站付出的老菩薩,他們許多都是九十幾歲高齡,少年為家庭,老來化為大用,為守護大地人間而付出。

「所以說,老了很是有價值。我們大家都不要認老,生命的價值,我們要顧好,我們的法脈慧命,我們要發揮。過去資深的委員是如何把我們鼓勵出來,我們現在也要發揮,我們現在也已經很資深了啊!我們資深的委員,要如何把我們慈濟的理念精神再延續下去,現代社會的年輕人,我們也要把他們拉進來,不只是當會員,也要把他們招進來,希望他們來參加見習、培訓。」

上人再舉馬來西亞志工為例,當地志工除了積極招募會員,也致力於培養新進志工,許多到臺灣參加海外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會的成員,都是三十多歲的年輕人,與慈濟草創時加入者的年齡相仿。

「所以我們現在開始要真正的『傳承』,無論是新泰也好、新莊也好、三重也好,我們現在就要想如何做,不是師父說要傳承,那都給年輕的人做,我們就不用做,不是這樣,是我們要像過去一樣,差不多三十多年了,要像三、四十年前接觸到慈濟一樣,那時候的認真、那時候的投入,是如何殷勤地去把你招出來的,那時候的情形。」

豐富經驗說人生 無量法門真實義

過去四十五年的時間,上人多半心力都在引領弟子如何「為眾生」付出,四十五年以後,上人將重心轉移至「為佛教」,開始講法,期望弟子能事理相應,體解大道。

「菩薩不是在經典中,菩薩是在社會裡。精進的道場是投入人群中,去拔除眾生的苦難。所以我要大家去讀《無量義經》,《無量義經》簡單,但是是整部《法華經》的精髓。慈濟所做的,你們可以去對《無量義經》怎樣修行?怎樣入人群?要怎樣把我們典範來度眾生?這裡面都有。所以在〈說法品〉就完全教我們如何說法,要如何將法傳到人間去。這都是我們慈濟的精神,都在裡面。」

上人也鼓勵年長的志工能透過溫言婉語地帶動,將豐富的生命經驗,以及愛的能量,傳承給下一代。

「我們的身體可以去為眾生付出,這就是父母養育我們的功德回饋。我們這樣做,期待我們的孩子看得到,孩子也學我們這樣做。這份愛要傳給孩子,讓孩子瞭解父母親,不是只是一天到晚對他們發牢騷。我們是歡歡喜喜,就說感恩,『孩子,您載我去環保站。』『孩子,你何時有假日?我要去訪視。你可以幫我開車嗎?』不管是孩子或是媳婦,讓他們看人間疾苦,他們也會惜福,他們也會造福。」

菩薩道上拓荒者 說法傳法度青年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之所以能突破百萬菩薩招生的目標,關鍵在於「大馬連心」。上人以此期待人人勇於承擔,四大志業一體,一體多面,每個人都要能延續法脈,延續宗門。

「那天我在三重,是這樣對他們說,佛陀既然為我們指引方向,菩薩就按照這個方向,把雜林開一條路線出來,這叫作『道』,就是我們菩薩去發現經典的道理,我們有方向,所以我們把林投刺竹開平,這叫拓荒者。很荒廢的地方,把它拓開,就像一條路線,我們把路開闊,就開始落實社區,就如宗門,道就是法脈。我們現在就是開道者,然後我們回過頭來,引導社區人人來鋪平路。這就是我們要不斷地寸寸愛心、寸寸平坦的道路鋪過來,叫菩薩道。」

溫馨座談最後,上人再次強調傳承的重要,資深的志工不只是菩薩道的拓荒者,還要是說法、傳法者。

「所以資深的一定要關懷,年少要邀,讓他看見慈濟、瞭解慈濟、投入慈濟,同時要來承擔慈濟。現在的年輕人應該要鼓勵出來。尤其是自己的子孫,可以邀出來。年輕的無論是孩子還是孫子,我們要鼓勵他們多瞭解慈濟、投入慈濟,自然會慢慢來接受、來承擔。這些都是我們要傳承,提起了過去資深的菩薩如何接引我們,我們現在也是資深,換我們要接引其他年輕人。這樣,能瞭解嗎?」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