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欲縱災 惜福戒慎

2018-03-06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開示:「現在要看人類,是否認知了不殺生的真道理,認知了人與大地、大自然界共生命體的使命,我們要共生活,要與大自然共相處、共生命體,保護大自然。」
【證嚴上人3月6日志工早會開示】
「人間,總是需要人人戒慎虔誠。在晨語,早上不也跟大家提醒,人人都有同等的真如本性,人人聞法都知道,但是真如長成是什麼樣?真正的看不到又摸不著,天天都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我們就是時刻與真如在一起;只是我們所用的,都是在浮面的習氣上,習氣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無明;是啊!無明欲念造成了大乾坤的極端不調和。」

3月6日志工早會中,證嚴上人提及現在氣候多變,提醒大家留意穿著、注意保暖,也再次提到氣候與環保的關連。

「好像我也要常談這個環保問題,也常常要讓大家知道,環保的來源從大家心態、欲念開始,製造很多的垃圾,一時的快感,一時的貪欲。現在這種的行銷觀念很昌盛,擋不住,都是來自於人的欲念,變成了消費、休閒觀光的風氣,影響了很多很多,尤其是生活,這消費了、用了、丟了等等,會累積很多垃圾。」

浪費成山苦不堪 貧民賴以為生存

人的過度消費且不珍惜物命,動輒丟棄勘用的物資形成垃圾;而在垃圾堆積如山的環境中,卻還有人以此維生。2月19日,非洲莫三比克首都馬布托一處十五公尺高的垃圾山崩塌,造成十七人往生,當地慈濟志工供應熱食至今。

「窮人救窮人,真正的感人事多。那也體會到了苦,有能力的盡情享受,苦難的人受這樣嚴重的業報。這都是人長期累積的下來的業報,就是災難了,是苦不堪,都是丟著丟著,丟成了這麼多造業,引起這個(災難),可怕。」

上人提起印象中的菲律賓垃圾山,附近的貧戶人們為了生活,總是等著垃圾車來傾卸廢棄物時,一擁而上地尋找廚餘。

「他們是在垃圾端中,眼睜睜看著車來,開始倒下去,一堆人趕快圍上去,爭先恐後尋找,有的人找回了在這個廚餘中,雞排、什麼牛排等等,人家吃了剩餘的,他們撿了回去再洗一洗,他們又開始又生火,用火就再煮一煮,全家人圍在那裡也是在垃圾旁邊,就吃得很開心,看了好心痛。這就是苦,苦到這樣程度。」

口欲難戒修行難 真如清淨天地安

為了生存,貧困者飢不擇食,連垃圾堆中的廚餘也不放過;然而生活在富裕中的人們卻難戒口欲,總是豢養動物來宰殺、烹煮入腹。

「人一定要享這樣口欲嗎?可悲啊!我們有大自然健康的食物,五穀雜糧多麼乾淨、多麼自然,讓我們的生活與天地萬物,自然生活的合在一起。為什麼光是這樣做不到,要談怎麼樣修行?如何認識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清淨無染,愛惜物命,何況活生生有動物的生命。為了一時的貪欲,非吃它不可嗎?這樣的口欲改不過來,還如何修行?」

越來越多科學實證,氣候變遷與地球升溫息息相關,而減少動物豢養就是一個很有效的減碳方式。為此,英國科學家研發的人造肉,在滿足人的口欲的同時,不需要再養動物來供給人類。

「科學家都有共知共識,他們也要想盡辦法,如何讓人類去滿足他的欲念,這樣滿足了欲念是根本嗎?也不知道是否根本,真的是很令人擔心。天天在呼籲,可是好像是一件非常,非常艱鉅的難事。科學家已經共知共識,他們已經在共行中;現在要看人類,是否認知了不殺生的真道理,認知了人與大地、大自然界共生命體的使命,我們要共生活,要與大自然共相處、共生命體,保護大自然。」

跋涉救助為災民 戒慎虔誠要知福

人的生存除了糧食,也離不開乾淨的用水。在印尼巴布亞省阿斯馬特縣(Asmat)近期出現麻疹疫情和營養不良的現象,就是因為缺乏乾淨的用水。而慈濟志工從雅加達展開救援,不斷換搭交通工具才能來到這個偏遠地區。

「印尼要到巴布亞,要去幫助他們的苦難,都要花了好長的時間,海陸空都要動到,這不是一去就到位,每一次搭飛機輾轉幾個鐘頭,還要陸地,還要搭船,路難走、船難行,總是真正的困難事多。可是印尼的菩薩,雅加達的菩薩,只要有訊息來,他們一定克服一切。」

爆發疫情的地區是沼澤地,雖然不缺水,但因為基礎設施不足沒有自來水,引用水都是仰賴雨水,一旦乾旱,居民取用受垃圾汙染的地表水,就會生病。

「我就想,奇怪,為什麼這個地方到處都是水,為什麼沒有(飲)水?這個水都是鹹的,所以看到水總是不能用,真的是望水不能止渴,又無奈何,這很矛盾。」

看見他方的苦難,上人提醒大眾要見苦知福,體會生活在臺灣是多麼有福的事。

「世界真的不是很自然的自來水,不是,是我們有福在臺灣,我們有福地球的地有水,有淡水、有山水、有地下水;但是人已經山體破壞,現在下著大雨,含不了水,馬上就水災,水災過後就乾旱,這大家都是往地下取水,所以河水也缺了,地下的水也抽得快乾了,將來人類如何生活下去?」

種種與生命攸關的資源,上人殷殷叮嚀著眾人,除了惜福還要戒慎虔誠。

「許多的國家還在困境中,我們這樣的豐富生活能不惜福嗎?能不戒慎虔誠嗎?所以請大家要戒慎虔誠,在生活中要如何改變我們生活,積極地為善的付出。」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