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奉志 言死護病

2018-07-19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在在表達了心中的感恩與期待,「已經很鞏固醫療系統,換我們可以回饋給資深或是現在的老人。很期待我們的醫療志業體承擔,醫療志業來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攝影者:黃淑瑛)

【證嚴上人7月18日大林慈院醫療座談開示】
「真的很感恩,半年,半年不見,但是大林(慈濟醫院)更旺、更盛,在穩定中求進步,因為它已經是十八歲了,十八歲的孩子就是最活潑、最可愛、最有活力的時刻,看來我們大林也是這樣。」

證嚴上人行腳7月18日來到大林慈濟醫院,聽取過一整天的醫療團隊簡報後,讚歎大醫王與白衣大士們妙手仁心,使這一間「田中央的大醫院」,承擔起守護鄉親的使命。

鏡照歲月現流逝 篳路藍縷曾走過

歲月不斷流逝,2000年8月13日啟業的大林慈濟醫院,已經邁入第十八個年頭。上人提起這一趟行腳,看見每個地方的慈濟志工,就像是一面面鏡子,照見公平的時間不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停留。

「我從北一直往南行,資深的弟子,師徒之間總是這一回出來,大家都是更珍惜時間,更珍惜師徒情。所以,年紀很大、資歷很深的慈濟人一一出來,看見他們,原來一個個的已經在歲月消逝過去,在大家的生態裡,已經很明顯地展現出來,就等於一面面的大鏡子,在我的周圍看得到,看別人這一面鏡子,也是照自己,告訴我歲月不多留給你,多一分鐘,多一秒鐘,同樣就是這樣地過去。」

時間雖然流逝,但精神不曾磨滅,走過的路也依然清晰。

「想到那個時候,就是慈濟還在克難慈濟功德會這樣的名稱下,在辛苦的、艱鉅的一步一步地走。也記得那個時候,我俗家的老菩薩(王沈月桂),大家都叫她師嬤,有人到日本,她託的就是買「救心」(藥品名);這都是那個時候,她如何在關心我,要的是「救心」,這是五十年前那個時代,就這樣地走過來。」

一生六字放心上 力行無悔為佛教

儘管身體羸弱,上人救助苦難的心志不曾稍減,堅信佛法是救世之道,也是因為印順導師的一句叮嚀。

「(做慈濟)很克難,很艱鉅,很辛苦,憑著一股氣,因為我師父要我『為佛教,為眾生。』佛教是為天下,因為普天之下,真正地唯有佛法能解人的心靈煩惱,還有解決了人世間許許多多的困擾問題,生、老、病、死等等。」

一般人面對生命難關,總希望外力指引,祈求神祇、佛菩薩保佑。而佛法信仰到了近代,前有太虛大師首倡人生佛教,強調佛法是應用在現世,而非香火飄渺之間;及至臺灣佛教界,以印順導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更為大眾所接受。

「那個時候的佛教,不是民間信仰拿香拜拜,就叫作『我是信佛教』;這在那個時代,大陸的法師們來,佛法才開始要起步,我師父也是很期待著佛法在人間,所以人間佛法是我的師父的期待。所以,總總的因緣,就在那個時候一句話,一念間的求皈依,一句話的開示,總是教導要『為佛教,為眾生。』」

上人敬師,對於導師輕輕的一句期許,就重重地力行了半個世紀以上。

「輕輕的一句話,銘心刻骨,總是放在心裡,這六個字,我一輩子已經超過了五十六、七年。師父幫我皈依的這幾句話,已經超過五十六、七年,我還沒有做完,還沒有達到真正地讓佛法普遍在人間;但是,佛法的確很需要讓人間快速感受到。」

親訪貧苦行全臺 各地傳承為師志

要讓世人認識佛法真諦,就要先解決現實人生的苦痛。貧窮與病苦相連相生,所以在慈善志業之後,上人所推動的慈濟醫療志業,花蓮慈濟醫院是第一間,大林慈濟醫院則是第二間。

「人間苦難偏多,就接觸到的窮,從救貧開始;在救貧中,最容易接觸到就是病,貧病是很連貫性的,尤其是啟發我要蓋醫院,第一是在花蓮,第二是在雲嘉。那個時候,慈濟慈善在進行中,走入了貧戶去居家關懷;那個時候是全臺,半年一定會出來家家戶戶走。」

上人創辦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後,開始親訪貧苦,足跡涵蓋全臺;來到嘉義地區,就由資深慈濟志工王壽榮帶路訪視。

「那個時候我來到嘉義,因為壽榮他是臺東王(添丁)校長的兒子,所以我常常到臺東,知道他(王壽榮)在西部讀書,後來他在嘉義成家了。所以,那個時候就是說:『那個地方(嘉義)你可以傳爸爸的心願。』王校長,臺東他是挨家挨戶,每一家東西送到,還要每一家戶很認真登記等等;兒子學父親,負責起這一塊,同樣再遠的地方,他就騎著摩托車,把物資每個月送到家。」

上人續道:「那個時候,我也要全臺跑,來到嘉義縣,那就是跟著他的摩托車一直跑,崙背等等……那個時候實在是路還沒像現在這麼方便,還是要跟著他彎來彎去,連產業道路的名稱都沒有。幾天跑下來,好累,但是看到了窮困家庭,貧病交加,老人、窮人,那種的一家人要靠一個人來維持老少,真的是很艱難,路又是那麼遠,交通那麼不方便,所以一直覺得花蓮的醫療蓋起來,緊接著就是雲嘉。」

話說大林建院情 悲喜交集來時路

當年,大林慈濟醫院興建前,地方仕紳與官員也相當期盼慈濟能在當地注入醫療資源;至今,地方鄉親也持續護持,一起讓醫院發揮良能。

「我看到了鄒(清山)師伯,阿靖(林淑靖)的公公,取得土地他就開始投入,他們都很支持阿靖做慈濟,支持師父,所以在這裡又買(土地)補到滿,這都是很感恩。他總是一直在那裡開始投入,天天煮甘蔗茶;今天我問他還有沒有來煮茶,『有喔,我們兩個三點多就出來這裡煮青草茶,二十多年如一日。』」

從建院之初,鄒清山居士就天天為工地煮茶,直到今日顯現老態,上人萬分感恩與不捨,感嘆歲月不留人。

「總是歲月不留人,總是能知道師父為什麼說『悲喜交集』,悲就是看到生態變化,(故人)凋零、憔悴,黑髮變白了。剛剛我說,一面面的鏡子排在我們面前,看他們就照到自己,要更警惕自己,身體實在是已經體能在消失。要不然就是苦啊!苦在病痛,或者是意外的事故發生……真的悲不悲啊?人生的過程,總是苦難偏多。」

智勇能抵無明風 世代交替傳接棒

長者衰老雖是自然法則,但能否增長智慧,則是要自己把握因緣,磨練智慧。

「從北一直到南,看到有的老人家是真的很清楚,社會還有很多無明,不明事理,總是一陣無明的焚風一吹,一些草就是跟著方向而倒,無明風,不明白事相道理。屏東,慈濟老菩薩一排坐著,人人分享,條條有理;其中有一位,他說:『師父,我們要去收功德款,幾年前不是有這樣?大家都說慈濟很有錢,怎麼還要捐錢給慈濟,而且慈濟臺灣都沒有救,都是去救國際。』」

上人在屏東聽到資深委員的分享,相當好奇他如何應對別人的詰問。

「他說,他到現在還是聽到這樣的聲音,他就會回答:『臺灣很平安,我們不要想臺灣要人救濟,臺灣若要救濟,我們就慘了;臺灣平安就是不用人救,救國際我們有福,才能救國際;要救國際,一定要有錢,師父沒有錢怎麼救國際?』對啊!師父不要想臺灣要人救,臺灣,師父也救很多,我們慈濟不是到處都在救人呢?慈濟救人,就是師父要人去救人,所以很清楚,這都是九十歲的老菩薩。」

資深志工的智慧是從付出中所得,薰法香而明晰人生道理,到了身體衰退之時,也需要中生代、新生代傳承接棒。

「傳承,老一輩的老菩薩,他們很用心的鼓勵著下一輩的來接父母的擔子,還有現在的企業家等等,社會人士,他們都一一接引,讓他們投入,培養他們對慈濟的認識,同時會把慈濟的精神理念,他會一一傳給接上來的(志工)。」

同時,上人也期待發心發願的慈濟志工,除了救助苦難,也要做到法親關懷。

「中生代的回過頭來,也是關懷,叫作法親關懷,把我們自己的法親照顧得像家裡父母一樣。當然,我們慈濟人也是會有孩子離鄉背井在他鄉,老人不用怕,大家都不用擔心,我們有慈濟大家庭,有師兄有師姊,所以,這種大家庭式的,大家互相連絡,互相照顧,這種法親關懷。」

醫療為盾護健康 長情奉獻無時限

上人感恩大林慈濟醫院以及各地的醫療志業、人醫會,在法親照顧上都發揮了很大的功能,在人人必經的生老病死的人生法則下,成為堅實的後盾。此時,上人仍是提起自己的心境。

「這個時候已經體會到老苦、病苦;死,我不怕苦,死是一種很輕飄的事情,很自然的就是在睡眠中很飄渺的,沒有罣礙。」

2017年11月,已故的烏克蘭太空英雄卡德尼克.里歐尼(Leonid Kadeniuk)來臺,與上人對談太空經驗,曾提起太空漫步的腳步就是虛無飄渺。

「其實往生,境界也差不多是這樣,很飄渺、很輕,這都是不怕死;怕的就是病,那是舉步維艱,要移一個腳步,有時候真的不平衡,也是會很煩惱,這就是老態,老來的時候。」

上人在在表達了心中的感恩與期待,「總而言之,病、老這是最苦,很苦。所以期待大醫王幫師父照顧這些老人,真正地該是我們奉獻的時刻——以前是他們不顧生命為我們打拚;我們這個時候,已經很鞏固醫療系統,換我們可以回饋給資深或是現在的老人。很期待我們的醫療志業體承擔,醫療志業來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