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境啟悲 愛能拾樂

2018-10-16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慈示,「所以,什麼叫快樂?樂極成悲的事很多;苦的,什麼時候可以解除,其實是很漫長。總而言之,我們在人生中,好好地顧好每一顆的心,而且我們現在雖然都共知、共識,知道人間事是這樣,現在需要的是共行——人人付出愛心,伸出了雙手,不是為自己。」(攝影者:王棉棉)

【證嚴上人10月16日志工早會開示】
「每一天都是很倉促的過去,時日已過,命亦隨減,天天都在看天下事,天下事真多呀!看到了,大部分都是苦難事多,一苦,時間就會很長;雖然也曾經看過快樂的事,一樂,短暫的樂過去,樂的也不一定很幸福。苦的,是苦得不知道要何時何日才能舒緩他們的苦難,人生感嘆真多!」

證嚴上人在10月16日志工早會中,提到了「苦」、「樂」兩個看似相反的狀態,從天下諸多災難的發展與慈濟後續援助中,都能見證佛陀所說的道理。

「各位菩薩,我們還是要天天用心了解,苦是從裡來,知苦,真知苦人才能得到幸福的人。光是盲目地追求著一時間的快樂,那都是短暫,不只是短暫,還會惹來起心動念的惡因惡果,我們要很謹慎的。」

風火無情虐成災 一場苦難長時復

放眼天下苦難,上人提及葡萄牙日前發生了一場風災,一百七十六年來首度登陸的熱帶風暴萊斯利(Leslie),造成該國北部、中部城市停電等災情。由此,上人想到了去年(2017年)底的森林大火災情,促成了慈濟志工勘災因緣,接觸到了唐迪拉市(Tondela)及瓦澤拉市(Vouzela)兩個重災區。

「那個時候天氣已冷,慈濟人帶著毛巾、毛毯,就地來把他(災民)披上了。看到、聽到同樣的那樣受了災,還是住在那樣被燒過的房屋,很無奈地生活著過日子,一無所有。慈濟人不忍心,所以再去看,也期待著從當地能帶出了當地的種子,在那裡傳環保,在那裡也要帶出種子來照顧,所以一而再地再去。」

※延伸閱讀:慈濟在葡萄牙

上人再提及非洲國家奈及利亞於9月底發生了水災,數十萬人無家可歸,等待援助。

「這種苦難,人人都等待著有人幫助。這麼多的國家同時有這麼多的災情,想這一波的災情,到底要多久才能緩和他們的生活呢?所以,人不要貪一時的快樂,其實要多想一想,人受到一場苦,要多長的時間才能緩和過來?這實在是人生堪嘆事多啊!怎麼辦呢,光靠救災很難。」

緬甸遇水損收成 災民樂天無所求

慈濟秉持佛陀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在手能伸及之處幫助苦難,緬甸於7月起發生水災,綿延兩個月後才陸續水退,慈濟志工於9月底勘災之後,目前再由臺灣、馬來西亞慈濟志工,結合緬甸當地志工組成賑災發放團,為當地受災農民進行豆種發放,解決他們在災後到下回稻米耕作與收成之前的青黃不接之苦。

「我們看到農村裡的人,他們的生態,住的是剛剛那樣的房屋,哪堪得起風啊、雨啊?堪不起,他們也得忍。一直都為他們想著、想著,到底雨大的時候、風大的時候,他們在這樣的屋子裡是如何感受呢?這實在是人間生態,他們這樣還是在過日子,連續水泡在那裡兩個多月,不知道怎麼活過來的,我們不敢想像。」

儘管受災時間長,水退了又淹,在如此苦的環境中,上人仍感懷當地農民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

「他們很樂天命,很樂觀,都是沒有什麼的大抱怨,(認為)總是天災,(也)沒有其他要求。(災民)看到了這一群人(慈濟志工)進去了,很陌生,(卻)很親切感;要離開的時候,他們都說:『不用東西來,不一定要有物資來,光是你們來關心我們,聽我們心裡的話,我們已經很滿足了。』他們不求有物資給他們,只是重於這一分的情誼。真的是愈聽愈不捨,無爭、無求,那樣善良;可是看到他們苦,我們怎麼忍心,還是想如何來幫助他們。」

曾受助者做帶動 見證善芽成菩提

佛陀說苦集滅道,要滅除苦,除了有形的拔苦,也需要心靈膚慰、給予道理,幫助受助者徹底遠離造成苦因的環境。

慈濟在2008年因為援助納吉斯風災而首度進入緬甸援助,在急難發放之後,也慢慢在當地帶動本土志工。曾經受過援助的農民烏閔壽為了感念慈濟的援助,以當地固有的行善習俗,每餐節省一把米來幫助窮困;本土志工烏丁屯受到啟發,結合慈濟「竹筒歲月」的觀念,呼籲家家戶戶結合起來儲存「米撲滿」,就可以幫助更多人。

「我們送給他(烏丁屯)的稻種,一向來,十年來都豐收,都無災無難,他們也都現身說法,到遙遠的這三、四個縣去現身說法,慈濟的種是一種福種,期待大家要珍惜。他們很珍惜,那個時候,十年前給他的種,那個(發放)袋子的外面印了靜思語:『口說好話,身行好事,心想好意。』他們如獲珍寶,一直都是背誦在他們的心裡,把這樣的袋子都珍藏著如寶貝。」

這一次水災賑災,烏丁屯也加入團隊,跟受災鄉村說明自身經歷,見證慈濟大愛無所求。

「那一把米的故事一直在傳。看到他們把每個月的米集合起來,就如一堆小山丘,他們都可以幫助他們村莊裡的特困的老弱婦孺。這都是典範,愛的能量,這種安貧樂道實在是令人感動。現在又再展開發放種子的時候,感恩這一群菩薩。」

滿納海以愛膚傷 讓教育春風化雨

願意付出愛心的人間菩薩不分貧富,都能翻轉苦難成為幸福。在土耳其,慈濟志工胡光中、余自成等人長期關懷國際難民,所成立的滿納海慈濟學校,獲當地AdvanceED認證,敘利亞難民孩子畢業之後,學歷將被土耳其政府所承認。

「孩子們可以在我們這裡的學歷,可以在國際間等同教育的學歷,這都是已經被認證,我們已經都可以在那裡,讓孩子受到好的教育。昨天(10/16)我也跟胡居士說:『孩子有要升大學的嗎?』事隔這麼多年,五、六年了,孩子從小學、中學、高中開始,孩子也很精進,有好幾位可以升大學,我們要一路陪伴。」

土耳其慈濟志工陪伴敘利亞難民兒童不遺餘力,除了教育,也有醫療個案的需要幫助。一位敘利亞少女娜吉娃與家人逃難的三年之中,十四位家人都難逃被追殺的命運,只剩她倖存下來,但雙腳卻被炸彈所傷,需要截肢。

「那一位孩子真的很漂亮,小女孩很漂亮,可是她的人生悲淒的故事,真的是血淋淋。我那天看到一個畫面,這個孩子從一開始很開朗的笑,笑到很悲苦的哭,一直哭著,手一直在揉著眼睛,真的實在是讓人感覺真的很淒苦……」

聽聞土耳其慈濟志工報告娜吉娃的故事,上人相當不忍,希望能盡力幫助她。

「我說這樣的人生,看到、感受到了他們一家人前後十四人,在炮槍中受傷而前後往生,這樣心靈的創傷,情何以堪?昨天我跟胡居士說:『我們想辦法來幫助她的人生。』她親人在哪裡?已經都知道再也呼喚不回;期待現在有人就如她親人一樣地照顧著她,讓她心中的這種創傷,讓它過去,用愛來彌補她。」

以心共行世間事 點滴累積始於初

上人在在感嘆,人心不調所造成的災禍如此慘重,化解的方式,唯有好好照顧每一顆心。

「所以,什麼叫快樂?樂極成悲的事很多;苦的,什麼時候可以解除,其實是很漫長。總而言之,我們在人生中,好好地顧好每一顆的心,而且我們現在雖然都共知、共識,知道人間事是這樣,現在需要的是共行——人人付出愛心,伸出了雙手,不是為自己。」

上人期待眾人發心發願,要帶動更多愛心,珍惜點點滴滴,透過「竹筒歲月」來匯聚成大愛。

「感恩,昨天聽我們的同仁,靜原(基金會編纂處洪靜原主任)講起了竹筒,後來,我就說:『來,唱一首竹筒歌(註)。』真的是節奏輕鬆,充滿了愛。我也要跟你們說,竹筒歲月這一首歌,大家也要記得,還要再複習一下,我們竹筒,真正人人可實行,人人可幫助人,這樣了解嗎?待助的人真多,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註:〈竹筒歲月〉 
詞:莊奴/曲:王建勛

竹筒有空間 克難做撲滿
為籌慈濟金 儲蓄買菜錢
一人一撲滿 日存五(塊)毛錢
積沙可成丘 小錢行大善 

小撲滿呀 裝的是慈濟心
善人的血汗和心酸
(數)三十年的艱辛經營
累積成今日輝煌燦爛

莫忘記 那當初的小撲滿
區區的一些買菜錢
一點一滴充滿淚水
坎坷的道路呀走成平坦

靜思慈濟根 精舍結善緣
緬懷福德地 悠悠(數)三十年
悠悠(數)三十年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