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鋪道 織有情網

2018-11-19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開示:「這個時候師父講經,我現在,你們要很珍惜,因為師父真的是一直拖了命,我早上(講經),是昨晚要累積很多的時間,感覺說出來我會較輕鬆,因為出來我不用寫稿。我為了要講經,如果沒有畫面出來給你們看,我在說什麼你們都不知道,聽了就過了,我一定要寫出來,有的時候要寫一句,要坐在那裡發呆,要怎麼寫出去,才能讓你們讓大家能很簡單,能看得清楚。」(攝影者:張順生)

【證嚴上人11月18日桃園歲末祝福開示】
「一位六歲的孩子(秦子芸),她是跟著阿公、阿嬤在薰法,她也會寫筆記,六歲而已,她寫得很有內容,而且她說『莫忘四十多年』。我就說:『妳怎麼記得四十多年?』應該是我在說的,她有聽進去,是用ㄅ、ㄆ、ㄇ寫的呢!」

慈濟中壢聯絡處於2013年底開始響應「晨鐘起、薰法香」,王添富、方碧珠倆夫妻於隔年一月底開始參與薰法香。一日早晨,當時兩歲的外孫女秦子芸也跟著醒來,與阿公、阿嬤一起前往聯絡處薰法,至今未曾間斷。

證嚴上人11月18日行腳至桃園主持歲末祝福暨授證典禮,開示時提及桃園慈濟志工們雖然距離上人遙遠,卻更是把握時間與機會,每日精勤薰法,尤其是秦子芸現在(2018年)才六歲的小小年紀,大字認識不得幾個,雖是用注音符號做筆記,仍是工整得令上人讚歎不已。

「她寫的就是『莫忘四十二年前』,我就覺得這孩子是否四十二年前都已經在薰法?在走的是《法華經》的道路。那個時候,師父都是用經鋪在路上,『經者道也,道者路也』,不是用說的,經就是鋪在路上,我們大家都在行菩薩道。也許這孩子的過去生,就是這樣的行經過來的。」

有限援助募大愛 聞法覺醒招菩薩

我們人人共處在唯一的地球上,同一片天蓋,同一塊地載,任何一個地方受到汙染,彼此都會受到影響。

「最近一直感覺,有的人就說:『天空汙染,工業的國家天空汙染,那是他們的事啊!我們工業沒有發展那麼大,所以我們不怕。』可是我一直在想,以天文,虛空是不動的,但是地球在轉,它有公轉、有自轉,這樣的轉啊、轉啊,到底什麼時候,我們的臺灣也會轉到了那一片受汙染的天空裡?」

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全世界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口,每天呼吸著有問題的空氣,空氣汙染已經成為全球僅次於高血壓、飲食與吸菸的第四大死因。空氣漫布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一旦受到嚴重汙染,不管窮人或富人都無法避免空汙之害。

「可要知道眾生共業,是大共業才會造成了五濁惡世;這種濁氣,已經形成了,慢慢在形成了。所以我們看到、聽到最近災難頻傳,這種氣候極端,看到多少國家,同一個月裡面,重疊重疊的大災情。不是大災情,不會記錄在那裡(2018年全球慈濟大藏經);不是大災大難,慈濟不會走去幫助它。所以報出來的,都是慈濟人踏去了、幫助過了,把它記錄下來。」

然而,全球災難之多,許多國家沒有慈濟志工,更有受限於環境、交通、政治等因素,慈濟可以援助的仍是有限,需要號召更多有愛、有心的人,一同投入參與。

「我們能看到的、做到的,只有這一些,但是這一些都已經夠忙了,忙得忙不過來,還有多少我們看不到?那就是因為千手千眼還沒有足夠,因為菩薩鋪出去的眼線還不夠,這都是要菩薩大招生。佛陀在《法華經》裡就是在募菩薩、菩薩招生,這就是這幾年來,應該大家的薰法,也要很用心去聽。聽出了菩薩道是我們學佛者不可缺少的,也是我們人世間不能不覺醒的一條道路,不要再迷茫了。」

人文底蘊做志業 報真導正愛天下

上人呼籲人人回歸「竹筒歲月」的時代,喚醒在那個克苦艱困的年代裡,人人心存感恩,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將一塊磚、一包水泥、一張病床的點滴之愛匯入江河大海,讓醫療缺乏的東部有了較具規模的醫院。

「我們現在四大、六院,因為花蓮除了慈濟醫院以外,還有玉里慈院,還有關山(慈院)。玉里、關山在偏鄉,人口不是很多,可是一旦有病,要搶救也是來不及;所以我們在關山、玉里,醫院雖小,但是救人的(設備)都很齊全,所以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都是我們的小醫院,但是都很俱全在裡面。」

醫院落成是在慈濟創立後的第二個十年,由於醫院需要大量的醫師、護理、檢驗、行政等種種人才,於是在慈濟成立的第三個十年,著重於發展教育志業。

「蓋好了醫院,就會想到花蓮要人才沒人才,才猛然醒悟趕快要栽培人才,所以趕快(成立)護理學校,缺護士,東部少女沒有職業學校,我們趕快把護理學校蓋起來,在座應該還有我們慈科大的懿德慈誠,在陪伴他們的應該也有。明年是三十年校慶了。」

慈善、醫療、教育都需要人文的滋養,上人將慈濟發展的第四個十年建立人文志業,讓所有的慈濟志業都深具人文底蘊。

「人文是人文中的人文,要讓天下事,我們的眼光要透澈一下,視線更廣、更遠,雖然我們現在都還是凡夫,可是我們也要養成了天眼、法眼、佛眼……我們都是報真導正,沒有讓你起煩惱的畫面,讓你們、我們大家可知天下事,可引度人人往善的方向走;盡量親近,把他那樣的煩惱汙垢,盡量在人文中把它洗掉,我們要報的是天下的愛心事、天下的苦難事、天下人間菩薩如何走入人群,這都是我們大愛,這叫做『人文』。」

莫忘當年人間愛 法華鋪道有情網

1999年國際間發生許多大事,歐元正式啟用、土耳其發生芮氏規模7.4強烈地震、香港國際機場發生自新機場啟用以來首宗空難、臺灣發生芮氏規模7.3的921地震……

「我現在跟大家都說『莫忘當年』,因為那一年我們多管齊下;那一年有土耳其的救災,我們要救災土耳其,被罵得很厲害,大家應該還記得。除了救濟土耳其,我們還到科索沃,因為他們社會動亂,曾經真的毀滅性地大屠殺,一些醫生都跑光光,一些房子被破壞,我們跟無國界醫師合作,我們臺灣和法國無國界醫師一隊人到科索沃去,當時就是這年,1999年。」

當年,慈濟在全球許多有災難的地方,都留下了援助的足跡,尤其是臺灣921地震,全臺慈濟人更是總動員,投入緊急救災、中長期援建工作。上人感恩所有慈濟人的投入,也期待人人要舊法新知。

「慈濟和各位菩薩是生命共同的,慈濟做多少,你們就做多少,因為是我們慈濟做的,所以你們也要知道,生命中要有我們的大生命走過來的足跡,所以我們要把握時間。現在手機很普遍,人人手中一機,你若要看,不要看無明網,要看有情網,覺有情,舊法要新知,要多聽法,隨時有法。」

上人用法華鋪道,引導每一位慈濟人以身體力行,不偏移地走在菩薩大道上;隨著年歲漸增,上人現在為了弟子的慧命仍持續說法,期待每一位靜思弟子都能福慧同增。

「這個時候師父講經,我現在,你們要很珍惜,因為師父真的是一直拖了命,我早上(講經),是昨晚要累積很多的時間,感覺說出來我會較輕鬆,因為出來我不用寫稿。我為了要講經,如果沒有畫面出來給你們看,我在說什麼你們都不知道,聽了就過了,我一定要寫出來,有的時候要寫一句,要坐在那裡發呆,要怎麼寫出去,才能讓你們讓大家能很簡單,能看得清楚。」

晨語時間,全球各地慈濟分支會聯絡點紛紛透過雲端科技,與在臺灣花蓮的靜思精舍視訊連線,大家有時差、無秒差地聆聽上人講述佛教經典。

「不管地球是白天、還是晚上、還是下午,是同一個分秒,他們雖然有時差,沒有秒差也在聽法,所以大愛(電視)把我說的經文,一天分成三次重播、再重播,就是為了要適應地球上每個地方,我們的資訊要一天三、四次不同時段。有的人臺語都聽不懂,可是他們要表達,師父在說法,弟子一定要聞法,聽不懂他們也要聽法。好在現在有人,我邊說,有人邊打文字上去。」

自立自助打零工 為做慈善終堅持

普天下災難之多,大家不僅要珍惜彼此的平安幸福,更要努力投注於人間菩薩大招生,匯集更多愛的能量。上人以南美洲委內瑞拉的吳冉云師姊為例,他們兩夫妻想靠自己的力量,在當地落實慈善志業;但委內瑞拉受到國際經濟情勢影響,通貨膨脹嚴重,社會動盪不安,導致人民生活極為窮困。

「她的先生(劉炎暖師兄)有夠好,看他太太要做什麼,就是配合,太太要如何救人,他就在那裡帶一些窮人去做環保,環保收來的錢去做救濟,都很少、很少,而且不夠、不夠。她(吳冉云師姊)就會一段時間跑去(美國)加州打工,委內瑞拉到美國打工是被欺負的,打的是黑工,人家知道她是這樣,你若一天一百塊,可能他剩下是二十塊,被這樣打折,讓她的工資壓得很低,所以靠著要很忍去賺這樣的工資,帶回去做救濟。」

吳冉云師姊在委內瑞拉原是經營超市,周邊的商店經常被搶,卻有一群當地人會保護冉云師姊的店;雖然如此,嚴重的通貨膨脹讓店家難以維繼,他們的貨架上經常都是空的,沒有收入,慈善工作無法開展。

「總是救人要緊,他們是省吃儉用,冒著很大的危險,夫妻守住在那裡,他們的戶籍在那裡,可是兒女都在美國讀書,她有的時候會到美國去打工賺錢。當然,那些志工都很自立,雖然是窮,其實他們的窮,窮到他們所住的可以讓他們看那個畫面真的很破爛,是以天為蓋、以地為載,他們所住的家真的是很簡陋、很破爛,但是他們願意做志工,真是無法形容,他們很堅持。」

福田共耕救苦難 慈悲智慧共兼行

結束海外授證營隊暨歲末祝福典禮後,吳冉云師姊與劉炎暖師兄帶著委內瑞拉的慈濟志工與上人溫馨座談,言談間提到自己到美國打工賺錢,帶回委內瑞拉做救濟貧苦的志業工作。

「我就說,妳這樣不對,應該把這樣的個案提出來,當地有多苦,難關多難過,妳應該提出來,美國總會可以幫助妳,要不然提出來,臺灣也可以協助。她還是說:『我想要靠我自己的力。』我說,妳一個人有多大能耐?妳就算一個人展開雙手,十個人去展開,也不夠包,應該心量要開闊,這一畝福田大家來耕,不是妳一個人耕,需要大家耕,苦難人等待物資救助,這一群有愛心的人很願意去幫助,幫助的人會很開心,被幫助的人可以得救,妳有這一股力量做妳後盾。人人還是會讓妳去做,沒人會跟妳爭,因為那樣的國家沒有人進得去,只有妳進得去,所以我們大家要委託妳去幫助那一群人。」

上人很讚歎吳冉云師姊的愛心與願力,但更期待慈悲與智慧兼行,擴大愛的能量參與,讓人人都有機會付出,讓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都能及時得救。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