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有無量 佛法為綱

2019-11-13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開示:「慈濟宗門每一個靜思堂,無不都是法脈的大門,要打開,要迎接人間菩薩,所以還是要感恩大家。」
【證嚴上人11月12日桃園慈濟人精進座談開示】
「相,無相無不相。沒有錯,時間一秒、一分、一天……不斷帶走我們的歲月。不過,我們師徒之緣會隨著時間增長,不會隨著時間過去,因為我們大家都發願,生生世世都要共同一念,一個方向要行菩薩道,所以我相信時間不管怎麼樣累積,總是永遠存在。」

11月12日,證嚴上人行腳至桃園靜思堂,與參與當區精進共修的慈濟人進行談話。

地水火風孕生命 慈濟援助遍百國

回顧逾半世紀的歲月,慈濟從臺灣花蓮的竹筒歲月日存五毛錢開始,至今慈善援助對象分布在全球已有一百個國家及地區。

「過去,回頭看很遙遠,我們走過半世紀多,到今年剛好圓了一百個國家(地區),是慈濟人的足跡。可要知道,這樣的足跡,起步是從臺灣,臺灣很小,可是可以連續不斷布種,不斷造福,哪裡有災,就到哪裡去。」

一顆種子,也需要因緣聚合才能生長。上人舉地球為例,正是一個四大會合、適宜居住的空間。

「現在這些善種子,已經種子種在地上,陽光、空氣、風和水,總是地水火風——宇宙雖然星球很多,目前為止唯有地球有人、有水、陽光等等,四大會合;我們的人間,是我們要把握四大調和,四合一的這樣宇宙大空間。」

人人平齊四合一 自我守規愛管理

自然的因緣會合,才能有人們得以安居的環境;同理,慈濟要能發揮力量,也仰賴團體中的人心調和。

「我們慈濟,師父也一直在提,大家要四合一,那就是我們要這樣看(四支手指平放)、不是這樣看(四支手指垂直)。不是說『我是合心,我是在和氣上面;我是和氣,我是在互愛上面。所以一層要管一層、再管一層。』不對,慈濟沒有管。」

上人指出,慈濟團體運作的核心精神,在於人人自覺而互相配合。

「有人來問我,在臺灣舉足輕重的人,這位先生他就問我:『法師,你怎樣把慈濟這樣建立起來,而且人人那樣有規律?』那是在921那一年(1999年),我回答說:『慈濟沒有管理,只有愛,要說管理是用愛為管理,以戒為制度。』」

慈濟人共同的方向就是「愛」,自愛而後愛人,愛他人也要自愛。

「人人守護著自己生命的規律,過去雖然有迷茫的人生,因慈濟間接、直接都可以讓他慢慢地轉變人生。所以接觸事、體會心。對啊!人世間彼此互動;教育,人與人之間都在互相教育,自動自發。」

誠待眾人與萬物 慈濟宗門法宏開

上人讚歎桃園慈濟志工,因地理位置鄰近機場,凡有海外慈濟志工或參訪慈濟的貴賓,向來由他們主動承擔接送,志工們不論年紀、身份背景,都能以誠以情待人,展現人文氣質。

「國際間的慈濟人要來臺灣,接、送一定是從桃園。桃園機場開始有人接,接待已經都有國際水準,不失國際的禮儀。慈濟人真的可欽佩,站出來不亞於博士、學術人,大家知道的事情很多,因為大家都有共同在做關懷。」

開大門,接引人,是慈濟宗門行走人間菩薩道的必要之務,希望讓人人認識靜思法脈。

「慈濟宗門每一個靜思堂,無不都是法脈的大門,要打開,要迎接人間菩薩,所以還是要感恩大家。我無法一一跟大家說,我聽到了,我已經入心來,結了多少天下緣,要再接再勵。」

法在當代契根基 人心同佛相無量

在精進共修的課程中,慈濟基金會編纂處主任洪素貞(靜原)與志工簡要分享慈濟佛像的緣起,上人則是更深入說明其形塑過程與精神。

「我要的佛像一直期待是很現代,不是就是照著唐朝等時代的。如佛陀的《金剛經》,不要以相來求,有求相就不得真理,佛的法。我們要有一個不是仿冒哪一朝代一直傳下來的,那也是那個朝代信佛的時候,有錢人造像求功德的時候,所以他們的相都是有福圓滿相。」

二十五年前,大陸青年藝術家唐暉到臺灣為靜思堂設計佛陀壁畫,在精舍與上人、常住師父相處了一個月,直接從慈濟大愛精神去了解佛教理念。

「我跟他說,你的心一片乾淨,不要著相,不要仿冒哪一個朝代的佛像。佛陀出現人間,體悟到了人間疾苦,所以他修行在人間,覺悟是超越人間的覺悟,更看見宇宙中無限量的世界。佛陀的經典,都會說無量無數如恆河沙!」

唐暉先生創作的佛陀,形象莊嚴樸實更接近「人」,將佛陀從遙遠的西方極樂世界,拉近到靠近地球與人類的位置,充分傳達了慈濟理念。

「要如何形容佛陀的形象呢?我們期待著慈濟是在這個時代,從臺灣起點,到這麼多的國家走過了。要算到底你救過多少人?你救了多少家庭?沒辦法,現在的科技如何去大數據,那個數據,要怎樣把它數字化,同樣又說,如恆河沙無法統計啊!」

相有萬千法一致 傳承精神如粽串

人間菩薩的悲行雖然難以量化,但在志工背後推動的精神力量,五十多年來都是如一。

「過去師父就跟大家說,師父用經鋪路,大家一步一腳印,在這個路的上面,現在回過頭來,來開啟這一道門。所以最近我常常在說這一串,這是什麼?(眾答:粽串)粽串,大家都會綁粽,下午大家都會綁粽,資深的,不說老,資深的都會綁粽子,你們要傳,不只是吃的文化要傳,我們的精神要傳。」

四大志業成果由靜思法脈貫穿,源頭是竹筒歲月,上人期勉眾人莫忘日存五毛錢的募心用意。

「愛心的表達一定有形,所以慈悲喜捨,天天歡喜天天願意捨,從點滴小點一直到能捨幾百萬幾千萬,累積了不只是捐物資錢財,同時縮小自己投入功能,這是很難得。佛陀說要去我相,唯有慈濟人去我相,唯有慈濟人真喜捨,捨了,付出無所求,還有一句話,是什麼?『感恩』啊!」

自然法則不離時 趕緊行動與世通

生命無常,生死無常。上人談及每一次行腳,都感受到體力的衰退,但也都是不脫自然法則。

「剛剛有一位老菩薩,跟我說:『師父我九十歲啊,我感謝恩師父創造慈濟,讓我做環保。』我從臺北下來,看到了一百零一歲的田中醫師,他還是在人醫會(付出)。就如佛陀,跳脫了身心的無明障礙,所以覺悟了。知道人生這生老病死,生住異滅,這都是人間的場景,都是很自然的生態,都是成住壞空。」

乘載萬物的地球,也是在成住壞空的運行中,四大不調愈發激烈,正是處在住與壞的交界。

「以前師父都說會來不及,我現在都要說『做不及』,我們現在做如果不趕快,真的是沒辦法趕上地球的毁傷。我們做了要說,大愛臺的媒體把我們做的上國際新聞,不同的國家我們都有,這裡慈善怎麼做,如何互相的關懷,溫馨的故事;你環保怎麼做,如何呵護著地球,方法怎麼做,這都是全球在做教育。」

愛心滴入大海中 佛在人間永續傳

上人感恩每一位慈濟志工為世間創造了很大的價值,更能透過媒體科技在國際間,帶動善的漣漪,讓不同宗教、種族的人都能成為菩薩道上的一員。

「慈濟沒有宗教(侷)限的觀念,只是依據著佛陀的精神,我們把佛陀的精神,讓它愛的能量匯合起來,佛教不分種族,愛融合一點點水,在整個大缸。大缸的裡面,我們就是這樣一滴跟整個缸,整個心就像《無量義經》,就像江河大海,不離開水性,慈濟在佛法裡增長我們的慧命,所以我們要以佛陀的方向往前走。」

佛陀出生在地球上,在人間看見苦難,所以在人間修行,超越了人間這樣的煩惱無明,在地球成佛,在地球說法。

「我們不是造相在膜拜,不是,我們就是一個代表敍說。不管是過去的精神理念,我們現在應該也要好好地體會,要認識佛從哪裡來?而且瞭解他是不離開地球,覺悟後他還在膚慰人間,不離開地球世間,心中的佛是永恆的。佛陀對我們說,人人本具有佛性,感恩。」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