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解大道 啟發智慧

2012-05-14   | 慈濟基金會
(攝影者:曾芳榮)
大道就是「佛心」,每個人原本的清淨心就是佛心,也就是人的本性,我常說:「以佛心為己心」,只要我們有一念清淨、善良、充滿了大愛長情的菩薩心,就是真佛心,也就是我們要探討的大道理。
 

三皈依即是永離惡道

身為佛教徒,必須三皈依,「皈依佛」—體解大道,發無上心。如果只追求道而不肯發心,就如一般平常人所說:「我有愛心就好,不用去做、去付出。」這是沒有道理的,有愛心就要去做,要體解大道,發無上心,並且身體力行。

「皈依法」—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如果只是看經、看文字,而不能真正投入經中的道理,實際去體會,就算讀過千經萬論,還是一無所得。靜思精舍每天早上的志工朝會心得分享,當老師們述說個案時,把自己的感受與心聲傾吐而出,將自己當成當事人一樣,非常投入,這就是體會、體貼,又叫做深入。

「皈依僧」—統領大眾,一切無礙。「僧」是生活的規律,不是穿出家衣服就叫做僧,僧眾在日常生活中要常常用心,在舉止動作中,要很有規矩,守戒、持戒,正言正行,以身作則。「戒」是防非止惡,「非」就是過錯,每個人都要常常警覺自己錯誤的心念,更要預防錯誤動作的產生。

剛才有幾位老師,談到去監獄關懷受刑人,他們平時生活就是少了「戒」字,沒有守戒防非,一旦心念錯誤,行為就犯錯了。「戒」能防止不對的事,能使我們止惡,人是凡夫,有時忽然間會衝動,如果心中常有一念皈依「僧」的規範,即使心念很衝動,即將犯錯,馬上就能在一念間而制止。

修心養性即是端正行為

有一位老師,曾在心得分享時,說他用《靜思語》教學後,平常和學生相處得很不錯,但是有一天,有一位學生很頑皮,很不聽話,又反抗老師,他伸手想給學生一個巴掌,但是才一舉起手,忽然想到師父說的:「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於是心念一轉,把手轉而輕輕的放在孩子的肩上,說:「對不起!老師錯了,你也不對,我們兩個人都要好好檢討。」

本來那個孩子是聳著肩、皺著眉,害怕將受到懲罰,又很不服的姿態,但當老師的手輕輕放在他的肩上後,他也立刻將態度調整回來,向老師行禮說:「老師,對不起!」這就是防非止惡,善念一提起時,惡的動作馬上就停止了。各位老師平時領導學生,也要用這種方法來領導,不是一天到晚說:「你聽我的就對了。」不是這樣。

修行是修心養性,端正行為,希望老師們抱著修行的心,在「靜思」中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深入經藏後去體悟小故事中的大道理,自然就能啟發智慧。

※本文摘自《靜思語教學》10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