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說「那個字」的典故

2006-03-20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期勉,說話與聽話都要用心。(攝影者:蔡孟家)
與大愛台同仁漫談間,上人鼓勵同仁們多說閩南語,如果和老人家以閩南語對話,更有親和感。「做環保回收的志工群裡,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嬤很多,如果跟他們說閩南語,他們會覺得很貼心。但是要說閩南語,就要說得標準。」

用心說話,發音正確,用詞文雅

以不熟練的語言與人交談,有時可能會產生誤會。上人說起一則發生在醫院的笑話,年輕的護士到病房幫老人家裝氧氣罩以助其呼吸順暢,就告訴阿公:「我乎你勇氣,你死一死比較舒服。」結果老人家大感觸楣頭,大罵護士。原來她將「氧氣」的發音說成「勇氣」,「吸」說成「死」,本來想展現親和力,卻造成反效果。

上人說,說閩南語不僅要發音正確,且須用詞文雅,美好的語詞也表現優雅的氣質。並說起為何慈濟人會相互約定不能將「不可以、不行」的閩南語發音成「賣塞」,否則要罰錢捐款,這有個真實典故──

何國慶居士還在臺北未赴加拿大前,其同修慈愉去訪查個案,由他們的司機開著車前往。眼看到了中午,慈愉想爭取時間趕路,就對司機說自己就在車上先用餐:「不要休息,現在車子在路上,你顧『塞』,我顧吃。」

司機就看看她,笑笑地。「你笑什麼?」慈愉不解。司機就說:「老闆娘,你那才說那一句話,我覺得有點好笑。」「你趕快『塞』。」慈愉還是這樣說。於是車子就一直開,開到個案所在的巷子。因為是條無尾巷(閩南語,死巷),他們就下車走路去看,那時候已經黃昏了。訪視後,因巷子前方無路,而路又狹仄,車子無法迴轉,只好倒車後退而行。

太陽下山了,巷子兩旁都是低矮的房子,因為天氣很悶熱,有位阿公拿著一把扇子從屋裡走出來,就在巷子裡搧風納涼。司機要倒車,阿公站在巷中,司機怕阿公被車子撞到,不知是否阿公沒有聽到司機的提醒,司機於是下車,很大聲地說:「阿公!阿公!拜託你靠邊一點,我要『倒塞』!」阿公看他一眼,很生氣地回說:「我這裡又不是『塞坑』(糞坑)!」原來閩南語裡的「塞」和「糞」同音。

聽話與說話都要用心

之所以不要說那個字,主要是在訓練我們講話和聽話都要用心。

有些人在聽別人說話時,好話都沒有用心聽,當別人說出這句話,就「喔!」的一聲,用心抓人說錯話;換他自己講話時卻不用心,一直講出這個字。聽人家講話時很用心,自己講話時卻沒有用心,這也是一個道理啊!

希望每個人講話時要用心講,而且不要只是很用心聽人家講錯的話,卻沒有用心聽人家說對的話。若沒有好好聽人家說話,只是當聽到人家說到這一句,才「喔!」的一聲,就只聽到這一句而已,這其實對於為何不要說這個字的原因只是一知半解罷了。

證嚴上人開示於2006年3月20日
本文摘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6年春之卷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