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用」而非「占有」

2009-04-24   | 慈濟基金會
80歲的何劉碧雲阿嬤,用巧手將回收資源進行再製,做成實用的生活物品。攝影:沈秀雲
早會時播映「草根菩提」節目畫面,雲林斗南八十歲環保志工何劉碧雲阿嬤的巧手智慧讓眾人驚歎連連——裁剪破被單做出漂亮靠墊;破掉的長絲襪改製成短絲襪;學生褲改製成提袋、回收電線車成袋邊;用破的雨傘布製成時髦的短雨衣…

惜福愛物,克己為人


現代人過度浪費,物資容易購得也輕易丟棄;還有人為了趕流行而購物,一旦退流行就棄置,實是虛榮心作祟。上人教眾效法碧雲阿嬤愛物的美德。

「世間物資,是要讓我們在生活中必須而利用,並非出於欲念『想要』而擁有。必須的物資,就要珍惜它、愛它;用壞了、用舊了,也要像碧雲阿嬤一樣疼惜物命。在有智慧的人手中,永遠沒有廢物。」

雖然倡導勤儉,然上人強調並非要人慳吝不拔。「勤儉的美德,是能克己為人——克服自己的貪欲,為苦難眾生付出。若只是汲汲營營賺錢,守財不捨,連對自己都很刻薄,這樣的人生也很苦。」

三十多年前花蓮有位校長,退休後在學校當工友,住在學校旁的工寮,有空還拾荒增加收入。當他年邁病重時,校方提報慈濟幫忙,志工協助送醫;除了為他繳納醫藥費,每月也定期探訪、提供生活補助金。

「老人在醫院往生,院方請慈濟人整理老人遺物,結果發現一綑由報紙包著,再用破布、破衣服一層一層綑綁的物品;層層解開後發現是儲金簿及印章,才知道老人生活如此困乏,卻每月匯款給在海外的兒子;到人生最後,銀行裏還有一、二十萬存款。」

相較於此高學問而看不開的人生,上人表示,碧雲阿嬤雖然沒有受過教育,卻有高智慧,年輕時運用萬能的雙手勞作,年長後又能做環保,愛人愛大地,實是人間之寶。

「以物質滿足心靈,虛華不實,像一朵迅速凋謝的花。能夠踏實守分打拚,發揮潛能、用愛付出,人生才有意義、生命才有價值。」


法髓入心,不隨業轉
證嚴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第一輯。攝影者:楊貴年

慈濟委員紀靜暘分享閱讀《證嚴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心得,表示上人以《水懺》、《無量義經》及《論語》教導慈濟人,是因為《論語》中有做人的基本道理、《水懺》經文說明因緣果報,《無量義經》則是教導人開闊心胸、化小愛為大愛。

上人肯定其理解無誤,且強調修習佛法必要知因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還要跳脫情執,以大愛無私之心付出。

「大家要覺醒:『付出』是應他人的需求、盡自己的使命而做,並非為求消災而做。」上人叮嚀眾人要深入法髓,心念才不至於隨著境界所轉而偏差迷茫。「無求心自安。如果心有所求,稍微遭遇不如意,就會有依賴神、鬼的心態,十分危險。」

靜暘師姊表示,上人如此忙碌,弟子應自淨心意,養成日日跟隨法的習慣,就不會偏離正道;心懷感恩、報恩,就能自愛。

上人接言,師父無法時常牽著弟子的手前進,何況慈濟人的使命是要再去牽引其他迷茫的人;希望法親之間做到「同事度」。

「凡夫帶業來人間,難免遇到挫折。只要甘願面對,不起雜念煩惱,事過境遷業亦消;反之,心有不甘,再結煩惱惡緣,將使業力延續,業障更難消!」


導正偏差,提升品格


與楊月鳳校長、蕭亦鳳老師、曾裕真老師等人談教育,上人強調,學校教育若只灌輸學識,缺乏品格教養,未來社會令人擔心。

「教育本應導正偏差,若父母只是希望孩子將來名利雙收,盡一切力量供應、照料生活而至寵溺地步;而學校教育又無法導正,讓孩子毫無生活自理能力,這已經談不上智慧,甚至談不上知識,實為無知。」

上人表示如此的教育不僅是原地踏步,且是往下沈淪。「若教育自亂陣腳,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即敗壞而難以導正。」

慈濟學校以「慈、悲、喜、捨」為校訓,上人堅持要教育出有「人文」的人才,而非跟隨一時潮流的「文化」。

「人文,是『人品典範、文史流芳』,我們要教育孩子能發揮淨化人心、利益人群的良能,品格值得流傳於世。雖然孩子各有不同的理想與人生方向,師長要隨時鼓勵及引導,不使偏差。」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