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不輕菩薩」精神 ─ 感恩、尊重、愛

2009-02-23   | 慈濟基金會
佛陀在《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述說「常不輕菩薩」,對其所見的每一個人恭敬作禮,且言:「我深切地恭敬你們、不敢輕慢你們,因為你們都會行菩薩道,得道成佛。」即使有人覺得他瘋瘋癲癲,生氣地罵他、拿木棍、石頭打他,他也只是遠遠走避,仍然對大家說:「我不輕慢你們,你們以後都會成佛。」


無懼於年歲漸老,唯憂正法不能樹立、弟子慧命停止成長

對彰化慈濟人開示時,上人述說「常不輕菩薩」是發自內心地對每一個人尊重、恭敬,尊重每一個人本有與佛同等的清淨佛性,其心念、行為,亦是對眾生教育感恩、尊重、愛。「對眾生要感恩、尊重、愛護,與每一個人結好緣;同時,我們的心要明明白白,體會佛陀正法,能體會一分,慧命即能成長一分。所以,我們要殷勤擦拭心鏡,不使染塵埃。」上人說,人人心中都有一面大圓鏡─智慧,若是心清淨,智慧即能浮現。

明亮無塵的大圓鏡,能清楚照映各種境界,無論是美好或醜惡的形象,都能映現在此鏡中,然而當境界過去,亦不在鏡面上留下痕跡,大圓鏡不受外境影響。

「師父年歲漸老,面對自然法則,我並不懼怕,唯擔憂正法不能樹立,弟子們的慧命停止成長。」上人愷言,如今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發展完臻,靜思法脈已立、慈濟宗門已開,要讓佛法真正進入人心,讓人人具有正知、正見;靜思弟子慈濟人,應提起使命,了解因緣果報,修除無明煩惱,行於菩薩大道。


以智慧了解因緣果報之理

佛陀慈悲教育,指出大地眾生皆有佛性,故應尊重大地眾生,不能輕視;雖然人人都有明覺本性,然而覺者佛陀與凡夫眾生的差別,就在於凡夫「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起心動念不離貪、瞋、癡,又因而衍生許多微細的煩惱,層層覆蓋了心中的大圓明鏡。

上人提醒,無論遇到何等逆境,都是照自己過去生所寫的劇本而來;若清楚因緣果報的道理,就能坦然接受。「每天念誦的回向文:『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業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是從發願消除三障開始,歸結於『世世常行菩薩道』;我們都是帶著三障而來,無明煩惱自我障礙,也帶著過去與人所結的惡因緣而來,所以此生有橫逆不順意之事乃屬自然。」

「既然『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學佛就要得智慧,以智慧了解因緣果報之理,才能『普願業障悉消除』;盼望業障悉消除,唯有『世世常行菩薩道』。這是何等真實的道理!我們的心胸若能修到像常不輕菩薩一樣,能夠尊重每一個人,則無所計較,也無所懼怕。」

「若是心心念念都在擔心景氣變差了,自己的生活會受到影響,這念擔心也會上達諸佛菩薩聽,惡鬼神、魔眾眷屬也會感應得到,世間會出現更多魔子魔孫,入侵惶恐不安的心靈。所以我們一定要顧好心念,心正、氣盛、邪不侵。」上人殷切教誨,慈濟路絕對是一條康莊平坦的道路,只要用心行走,自然會平安度過生活上的逆境障礙。

上人開示於2009年2月23日

本文摘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9春之卷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