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一無二 設身處地伴家人

2015-06-07   | 傅台娟 袁淑珍 廖淑美 洪金花
穿越羊腸小徑,走入翠綠山林,沿著山坡的階梯拾級而上,苗栗訪視志工來到公館,拜訪居家關懷戶。(相片摘自《慈濟》月刊第582期)
每個人的人生課題不同,或為健康、經濟、事業、婚姻而煩惱;在這深陷低谷的寂寥歲月,有人尋路而來,頻頻眷顧……

穿越羊腸小徑,走入翠綠山林,沿著山坡的階梯拾級而上,苗栗訪視志工來到公館,拜訪居家關懷戶徐阿公。簡陋竹籬笆圍著的家,屋外竹影搖曳,屋內客廳昏暗,桌上有個小火鍋爐,罹患小兒麻痹的徐阿公,獨自坐在桌旁的椅子上。

幽谷裏 那寂寞人家

「阿公,我們來了,您最近身體好不好?」徐阿公抬頭望著眼前出現的慈濟志工,微笑著點了點頭。

訪視志工陳秀雲說,「多年前來訪時,徐阿公和老父親同住,家裏沒有冰箱、電視、電燈,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有一餐沒一餐;老父親九十多歲往生後,徐阿公獨居,也鮮少與人接觸。」有一年中秋節,他跌倒受傷,沒辦法走路,慈濟志工合力把他扛下山坡就醫;在醫院住了一些時日,再扛他回家,之後他才打開心門,願意跟訪視志工互動。

志工每月來關心他,有一年颱風過後廚房漏水,還幫忙找人翻修屋頂。徐阿公領有殘障津貼,每個月也會有人給他米,知足的他覺得這樣就夠生活了。

4月12日,苗栗志工分十三條動線關懷個案二十三戶。「有人在嗎?我們來看你了。」另一組訪視志工來到蔡先生的家,蔡太太應聲出來,用鑰匙從內打開院子大門。因為蔡先生看不到,他們把自己反鎖在家裏,避免外人騷擾。

進屋後,志工關心蔡先生的身體狀況。「血糖兩百多,治不好啦!」蔡先生靦腆含笑回答。眼盲心不盲的他,每天會打開大愛電視臺聽證嚴上人說法;提及外界對於慈濟因為不了解而產生的質疑,他兩行熱淚悄然落下……志工和他們擁抱、相互鼓勵,夫妻倆臉上展露出笑容。

來到彭女士家,她看見志工來訪,有氣無力地說:「下雨天,心情不好。」志工甘金菊接著說:「最近缺水,有下雨,心情應該要很好,你說對不對?」她輕聲回應:「對喔!」

彭女士脊椎開刀,須拄著助行器行動;她用細微的聲音說:「女兒住桃園,一、兩年沒回來了;那一天回來,東西拿了就走……」志工們安慰她,如果思念女兒,要主動打電話給她,這樣親子關係才會好;同時也鼓勵她走出戶外,吸收新鮮空氣,對身體會有幫助。

七十多歲的張阿嬤看到志工到來,熱忱地招呼;志工用客家話與阿嬤話家常,她說:「左腳好了,現在換右腳不舒服。」志工於是輕輕撫摸阿嬤的膝蓋。

說到生活坎坷,阿嬤淚溼,心裏很苦,不時地用手抹去眼淚。志工拿出紙巾幫她擦淚,阿嬤傷心地用客語說:「石灰灑路,白走,養兒養女沒什麼用。」志工耐心傾聽,當阿嬤把心事說出來後,心情也舒坦多了。

八旬老媽媽 守護病兒

「師兄、師姊,大家來坐啦!」吳阿嬤熱情地招呼著,大夥兒來到客廳,驚訝於環境整理得一塵不染;訪視志工張莉珠不捨地說:「阿嬤的脊椎不好,還趴著擦地。」阿嬤卻對張莉珠說:「我有潔癖啦!你這樣看過去,亮晶晶的!」話一出,引起哄堂大笑。

阿嬤近八十歲,養育四名子女,惟各有不幸的境遇,無法照顧老母親,其中一個兒子離婚後與之同住,他罹患口腔癌,手術治療後仍轉移食道,因此切除部分胃部與食道,飲食由腹部開人工灌食口。

阿嬤已往生的夫婿是榮民,阿嬤與兒子每月靠著微薄遺眷補助金維生,慈濟則補助房屋租金及管灌飲食費,減輕老人家經濟重擔。
「有人來幫忙,我當然很高興!」阿嬤感恩地說慈濟讓她的負擔變得輕鬆多了。(攝影者:游平如)

兒子長年累月身痛心苦,阿嬤日夜疲憊不堪。志工李英盛悄悄地望向房內,見到他安穩入睡,輕輕地關上房門。「每天半夜起來兩次,幫忙他處理傷口,我是累到不知民國幾年。」阿嬤膝蓋、腰椎病痛,一眼弱視、一眼全盲,每天仍然為兒子灌食、洗澡、換藥等工作,又愛乾淨重視衛生,如此日夜體力超負荷,志工了解她需要有人協助喘息服務。

「阿嬤,我們請王女士來幫您整理家裏,請您將她當成女兒教她。」張莉珠說,由慈濟支付鐘點費,請王女士每天撥兩小時來吳家幫忙,減輕老人家的體力負擔。

王女士今年四十五歲,丈夫中風多年無法工作,兩個女兒於國中、國小就讀;一家四口生活捉襟見肘,靠政府低收入戶補助,以及夫妻兩人撿資源回收物,賺取微薄添補家用;慈濟每月補助房屋租金,讓他們不用為住所的支出而煩惱。

「請您將阿嬤當成父母,以做善事的心來幫她,並向她學習打理家務,也多少賺點生活費貼補家用。」張莉珠拜託地說;王女士則樂意地說:「那是對社會有貢獻、對得起良心的事。我不要一直手心向上,也想學做手心向下,要不然我的心會很苦。」

「有人來幫忙,我當然很高興!」阿嬤感恩地說:「慈濟讓我的負擔輕鬆多了。今年(2015年)3月,兒子腹部傷口裂開,我請張莉珠師姊叫救護車,緊急送兒子去醫院。感謝志工照顧我們母子很多,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我們。」

寶貴一堂課 如伴家人


志工們來到九十三歲的李伯伯家,他已坐在房外等候;看到熟悉的面孔,他笑滿懷。

李伯伯重聽,志工提高嗓門或是靠到耳邊和他談天。伯伯說,五年前他主動簽下大體捐贈同意書,「五年多了,還沒事,還健康。」李伯伯生活能自理,志工讚歎:「您可以活到一百零三歲,沒問題。」
每月志工家訪照顧戶、居家關懷戶及獨居長輩,了解他們生活上的需求,也傳遞訊息。(攝影者:陳錦竹)

李伯伯回答:「活那麼久,苦呀!八十四歲時回大陸,我跟鄉親說,再回來的機會渺茫了。近幾年老得特別快,一年不如一年,今年過了年,明年能不能過年?不一定呀!」李伯伯知命但無奈。

李伯伯說,有個團體打電話來邀約他參加活動,他回答不能,對方沒問為什麼就掛電話了。另一個團體就不一樣,聽到不能參加,問明原因後說:「那我來背您去……」李伯伯說:「後者的誠意夠,所以說,說話的誠意很重要。」李伯伯開心地述說很多過去的故事,志工也在傾聽中上了寶貴的一堂課。

每月志工家訪照顧戶、居家關懷戶及獨居長輩,了解他們生活上的需求,也傳遞訊息,例如邀約冬令圍爐、重陽節活動,或將舉辦新芽獎助學金頒獎,歡迎學齡子女申請。個案人數時有消長,但每一戶對於志工來說,並非周而復始的例行訪視工作,而是獨一無二、必須設身處地陪伴的家人一般。

(文:傅台娟、袁淑珍、廖淑美、洪金花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第582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