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位思考 親子不再吵架

2014-07-09   | 廈門人文真善美志工
在同學的幫助下,盡力傳球的陳海伊說,一個人不可能把球遞到對岸去,需要靠團隊的力量來完成。(攝影者:黃德欣)
「生活中遇到吵架、打架的事情,你會如何處理?」慈濟於福建廈門舉辦的第三期親子成長班中,司儀的一句提問,引發在場三十七對親子的思考。

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都有優點和缺點,若能學會放大別人的優點,縮小別人的缺點,正如靜思語所說「一個有缺口的杯子,如果換個角度看它,它仍然也是圓的」,對、事對人若能以同理心去體驗,這樣看到的世界也會更加圓滿。

手把手「勇渡河」 學習合作善巧心

一個小小的乒乓球,要如何不能扔、不能掉地,卻從此岸遞給對岸的人?

在「勇渡智慧河」分站活動中,孩子們分成勇敢、智慧兩隊,帶著站主提到的「勇敢」、「智慧」、「合作」、「善巧心」等法寶渡河。為了不掉入河裡,這岸的孩子手把手,腳拼腳地給遞球的人力量。當球好不容易地傳遞給對岸的人時,陳海伊學習到合作的力量,她說:「一個人不可能把球遞到對岸去,需要靠團隊的力量來完成。」

作為智慧隊隊長的謝鍇,在活動開始便積極動腦,想出一套「渡河」妙法,而在團隊操作過程中,又發現理論與實踐的誤差。為完成任務,他再一次主動修改方案,並為隊員們細心講解,最終讓智慧隊光榮奪冠。

問起成功的秘訣時,謝鍇卻將自己的智慧歸諸於眾位隊員,「我們是一個團隊,團隊能成功靠的是大家互相信任。」小小年紀勇於縮小自己,將個人的功勞歸咎於團隊,並帶領隊員互相成就,將本次活動「善用妙法」的主題與團隊精神融會貫通。

換個角度看世界 打開心眼體諒人

不是只有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透過遊戲體驗,讓親子學會從不同角度看事物。(攝影者:黃德欣)
同樣的一張圖,孩子們從不同角度看,卻有不同的解讀。站著看,蹲著看,正面看,側面看,換個角度看,原本沒看到的也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了。「轉角遇到『心』世界」和「眼見不一定為實」的遊戲,讓孩子們學習打開心眼,看見不同的美。

以前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而在「轉角遇到『心』世界」和「眼見不一定為實」遊戲中,陳海伊蹲著看、站著看,學會從不同角度看,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不同。她說:「每個人有不同的觀點,當別人的觀點與我們不同時,要學會尊重接受別人的觀點。不要用自己的觀點代替別人的觀點,尊重別人的觀點。」

蔡藍琳也分享自己曾經把新買的筆借給同學,當有天突然看見筆在同學那邊時,當下很生氣地認為是同學拿走她的筆,就不分青白地把筆搶回來,從此憤然地拒絕跟這位同學講話。後來聽到別的同學跟她解釋,筆是自己借給那位同學的,一直忘記拿回來,蔡藍琳才恍然大悟,「以後遇到這種事情,要先換個角度來想,為什麼筆在同學那,要換個角度去看事情,多體會別人的感受。」

遊戲中,蔡藍琳體會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和思維,所以要換個角度來想,思維和想法也會不一樣。經常跟媽媽頂嘴的蔡藍琳說:「以後我會站在媽媽的角度去想,自己要與媽媽將心比心,為什麼媽媽要我這樣做,要先體會媽媽的感受,不再跟媽媽頂嘴了。」

蔡媽媽以前也都會很大聲跟女兒說話,上個月參加完親子成長班後,回去變得更有耐心地與蔡藍琳溝通。蔡媽媽分享,女兒一直都覺得媽媽偏心,比較疼愛弟弟,對她愛不夠,平時也是大聲和媽媽說話,經過上次「孝順」課程後,回去口氣上、聲調都明顯有所降低,也比較聽話。

今天聽過張珊瑚老師的課程後,蔡媽媽更知道怎麼去跟孩子溝通、互動、教育,聽到老師講到用談心的方式,或者和孩子喝下午茶來和孩子交流,覺得這個方法很好。以前都是用命令的口氣和孩子溝通的蔡媽媽說:「以後我會改用商量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親子共同成長 境不轉心轉

張珊瑚老師認為在親子關係中,要想辦法去引導孩子的愛心、孝心,讓孩子願意付出,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很重要。(攝影者:施忠賢)
遇到一個動感的孩子,應怎麼辦?來自臺灣的張珊瑚老師以自己的經驗與家長分享遇到的親子問題和對應方式。「孩子的童年不會再來,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很重要。」張珊瑚覺得,在親子關係中,要想辦法去引導孩子的愛心、孝順,讓孩子願意付出,這才是人生的導師。

已經七十四歲高齡的張珊瑚在陪伴孫子成長的過程中,會跟著孫子一起打籃球、跑步,適當的陪伴後改成幫孩子當「教練」,讓孩子繼續活動,自己在旁休息並替孩子鼓勵,讓孩子的「動感」充分得到釋放,又玩得高興。

張珊瑚分享,親子問題大部分來自於孩子的課業壓力、自我要求、沒愛、不懂付出,這時候家長就要有智慧,學會轉個角度看待問題,「要看到孩子的成長,對待孩子的方式要不斷改變,把握當下結好緣。」

老師分享經驗,家長們熱烈響應,相互討論平時與孩子相處時的各種心得。家長鄭亮晶回應自己在與坐不住的女兒陳海伊相處中總結出的經驗:「給孩子動感空間,不要強迫孩子靜下來。愛動就讓她動個夠,找個可以動的項目讓她動,再在動後取靜。」

鄭亮晶分享,平時與孩子有爭執時會選擇先放下,帶著孩子一起唱唱歌什麼的,等雙方都冷靜下來再討論,這樣又能心平氣和的解決問題,又能取得孩子的信任。

有家長提問:「孩子好動,經常被老師投訴,上課小動作太多影響其他孩子,怎麼辦?」不用老師響應,現場馬上有家長回應:這類孩子屬於征服欲比較強,應與老師保持密切的溝通,讓老師多給孩子安排任務,分散精力。「我就跟老師說,要不斷找事讓孩子做,不然孩子就會不停給她找事做。」智慧的話語引起現場家長的掌聲,善用妙法,遇境時境不轉心轉,才能與孩子共同成長。

換位思考去我執 親向子多學習

張珊瑚老師樸實而真摯的分享,引起家長們熱烈的共鳴。(攝影者:施忠賢)
想起自己成長的歷程,當初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為什麼現在要強迫孩子做到?談起來參加親子成長班的收穫,鄭亮晶說:「多傾聽孩子的心聲,不要給孩子設限制,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讓她能放鬆、自然地綻放成長。」父母經常會自以為是,其實,父母更應該要欣賞孩子,很多時候是孩子來教育大人,不是大人要教育孩子。

經常從女兒身上學習清淨心的鄭亮晶說:「孩子比我們要偉大得多。」一件事情乍聽起來很讓人生氣,其實未然,因為想法不同,感受就不一樣。當兩人想法不同時,「要先聽孩子的想法,傾聽孩子的心聲,先肯定孩子的想法,再說出家長的想法。」以前是理論上懂很多,但對操作很模糊,今天的學習,讓鄭亮晶可以知道如何實際操作,也加強了思路和鞏固了想法。

從未曾發現兒子謝鍇有這麼強的團隊意識,母親蔡慧戀說:「日後應該多多關心兒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今天課堂中傳達的,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要尊重他人的想法。」【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真、陳玉枝、張萍、陳佩娟、陳志紅 福建廈門報導2014/06/1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