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寫封信 讓愛有個出口

2014-11-09   | 沈盈君
古晉靜思書軒貼心為民眾準備小小的信紙,讓大家有機會把感動轉化為文字,勇敢地把愛寫下來。(攝影者:陳佩莉)
愛,如果沒有說出來,對方就無法好好回應愛的感覺。任教於馬來西亞古晉中華第一中學的李志鵬,有感於現代人不善於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情感,甚至心直口快而傷害了最關心自己的親朋好友,於是在華文課堂中,引導學生透過沉澱思緒後的書寫,向老師、家長表達心中的感恩。

馬來西亞古晉靜思書軒邀請李志鵬老師,於10月31日與六十多位民眾分享自己在教學生涯中與孩子們互動的方式,期許自己成為孩子們生命中的貴人。

藉由書寫 傳達愛的訊息

「除了本分,我還能做些什麼,讓孩子和別人不一樣?」李志鵬分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自我省思和突破。「老師是不是一個專業?老師不像其他專業,醫生救生命,我不是醫生;我是老師,我只有文字。」

「最簡單的話,往往最難開口。」這是李志鵬在教學生涯中,常常在思考的問題。「孩子常常埋怨每個大人都一樣,看不到自己認真專注的樣子;父母也常無奈地表示,現在的孩子不易教,沒說兩句話就把自己打發掉;身為老師的我們,該如何打破困境?」李志鵬於是有了「給你寫一封信」的想法,藉由書寫,把最美麗的文字送給彼此。

李志鵬回想起自己在求學時代,常以書信的方式和家人、親友互動,感覺溫馨而充滿回憶。他想要打破現代孩子們的迷思、重新提起手中的筆桿,學習與家長、同學、老師之間,真誠地互動,好好地溝通,彼此分享與聆聽。從此,愛的訊息,在空氣中傳遞開來。

李志鵬分享,教育不是要影響多少的學生,而是對一個學生的影響有多深。他期許自己是一輩子的老師,做孩子生命中的貴人。(攝影者:陳佩莉)
沉澱思緒 感受文字影響力

還記得2000年第一次在華文作文的課堂上,李志鵬「逼」學生寫信給自己。當時,有位學生在信中寫著:「老媽子常說,女孩子適合當老師,但這也要靠興趣嘛!」當時,李志鵬認真地回信給這位學生,信中有段話:「很希望自己的用心能對這一班產生影響力,甚至成為學生生命中的重要人物;選擇為人師,亦想發揮己力,成就大家。教師是一份人性的工作,希望你也能在未來投身此行列。」十年後,這位學生真的當上了老師,並成了自己的同事,讓李志鵬深信,透過真誠的文字來溝通,能發揮無限的影響力。

「文字先感動自己,後感動別人。」李志鵬與大家分享感性和寫信的力量:「理性」可讓學生學會很多知識和技能;「感性」則讓學生的生命多一些光彩。因為孩子不善於表達自己和對他人的感受,即便用口頭表達,也常常心直口快,傷害了彼此;而用文字,可讓思緒沉澱。

同樣身為老師的民眾溫燕琳表示,她找到了正能量,發現可以透過文字與學生溝通。溫燕琳從事教育工作已有六年,首次參與靜思書軒所舉辦的講座,「文字可讓思緒沉澱」這句話,讓她覺得很感動。回去後,可讓學生們嘗試這份沉澱的心情,一同來感受文字的影響力。

近兩年來,每當高中三年級上課日進入倒數時,李志鵬就會在華文課堂要求孩子們寫信給班上的同學及老師。文字行間流露出情感,夾雜著不少從認識到深情、從誤會到諒解、從道歉到期許、從勉勵到約定;信中的留言,為孩子之間建立情誼、為師生建立恩情。

表達感恩 讓心與心更貼近


除了讓孩子們寫給同學及老師,李志鵬也藉由母親節、父親節,鼓勵孩子們透過書寫方式來感謝父母親的愛。孩子們對母親的愛,比較容易表達;對父親說感恩,卻是不小的挑戰。

民眾把想說的心裡話,轉化成文字,讓文字會發酵,回憶可創造。(攝影者:陳佩莉)
於是,李志鵬有了新創意。不只對父親寫下心裡話,同時要找出與父親的合照,並在父親節當天刊登在報章上,作為獻給父親的祝福,並寄寓感恩之情,給父親一個意外的驚喜與感動。

李志鵬用電話、信息等尋求家長的配合,在不告訴孩子的情況下,把關懷和愛轉化為筆墨。家長們跨越心中的圍牆,真情流露地寫下孩子們曾經努力學習的過程、面臨考試的祝福以及對未來的祝願,成為另一次心與心的貼近;因為彼此間愛的交流,孩子們感受到滿滿的愛,對未來的成長注入大大的強心針。

走心教育 當一輩子的老師


「志鵬老師的做法,很大膽也很另類,有很好的啟發。」慈濟志工林翠芳分享,「多年的教學經驗,在講座會之前,我認知的『給你寫一封信』的概念,是把文字寫在紙上,貼上郵票再寄出去;而講座會開始後,我只想到是要求學生寫信給我。但卻沒想到志鵬老師還可以把文字轉化成家長與孩子間的交流,成為說出心裡話的橋樑,感覺非常創新也很有深層意義。」

「聽了志鵬老師的分享,以文字來聆聽,過程雖然很辛苦、也花了很多時間,但成果是值得的。他是一個好榜樣,我回到學校後,會運用在課堂上,而且會先從自己和家長溝通開始。」在教學路上,林翠芳老師彷彿找到了新的方向。

「教育不是要影響多少的學生,是對一個學生的影響有多深!」李志鵬期許自己「走心教育,朝心方向」;真心相對,即使是頑皮的孩子,也是有洞悉愛的能力。他更期許自己是一輩子的老師,做孩子生命中的貴人。

(文:沈盈君 馬來西亞砂拉越古晉報導2014/10/3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