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孩子讀書夢 滿納海學校照亮難民未來

2023-01-17   | 王瀅琇 吳秀玲 袁淑珍
土耳其慈濟志工胡光中和太太周如意,聚愛走上街頭,走入貧窮的陋街窄巷,一戶戶敲著門拍打著窗,找回一個個在戰火下失學的小孩,來到滿納海學校。一個善的中繼站,陪著孩子在愛裡成長、在知識裡茁壯。(攝影者:余自成,地點:土耳其滿納海學校)
「你有錢買毛毯,有錢買吃的給我,不要買,你給我這個錢,讓我的孩子可以去讀書,我們可以餓肚皮,可是我們不能餓知識。」孩子的父親拿著物資,沉痛地說著內心的乞求,那分最深的無助與苦楚,字字句句重重敲打在慈濟志工胡光中和太太周如意的心底。
 
2011年,土耳其南部鄰國敘利亞爆發內戰,2014年流亡到土耳其的敘國難民已達百萬。首都伊斯坦堡的街頭處處可見難民沿街乞討,飢餓的敘利亞孩童在垃圾桶裡翻找食物,溫飽都成問題更何況受教育。
 
在證嚴上人慈允、慈濟基金會的支援下,土耳其慈濟志工對難民的關懷從物資發放推及到教育援助;2015年設立滿納海學校作為善的中繼站,陪著孩子在愛裡成長、在知識裡茁壯。

 
找孩子的過程曲折離奇,幸得胡笙教長(左)、主麻教授(右)大力協助,但再難他都不放棄。從日昇到月明,晚上沒有燈照明,用車燈來照明,挨家挨戶做普查。(攝影者:余自成,地點:伊斯坦堡街頭)


你要去上學嗎 帶我去你家
 
「沒有東西吃,我們就給他吃的東西;冷,我們就給他毛毯。」土耳其慈濟志工胡光中眼眸深邃,說起難民援助,蓽路藍縷盡是不捨。
 
然而令他不解的是,飢寒交迫下,難民不要物資,好多爸、媽要換錢。他們說:「我們孩子都沒有辦法讀書。」原來土耳其講的是土耳其語,敘利亞講的是阿拉伯語,所以敘國的孩子沒有辦法去公立學校讀書。而有了錢,就可以到也成為難民的老師家中去上課,但「私塾」費用不便宜,根本負擔不起。
 
為了進一步瞭解,胡光中、周如意與志工余自成來到街上,看到好多孩子在街頭乞討要錢、賣水、賣衛生紙。不捨、難受之情讓周如意立下心願:「我有一天要讓這些孩子,都能夠背著書包上學去。」
 
胡光中將實際情況回報花蓮慈濟本會,在上人的鼓勵支持下,他們上街找孩子,兩個星期裡走訪了108戶,挨家挨戶做普查,但,「要帶他的孩子們回去讀書。」很多人不相信。胡光中語意堅定,問孩子「想不想讀書?」「想!」登記下來。
 
因志工身著慈濟制服藍色大外套,跟警察有幾分神似。看到他們,孩子拔腿要跑,胡光中抓著就問:「想不想讀書?」「想!」登記下來,「走!帶我去你家。」
 
找孩子的過程曲折離奇,幸得胡笙教長、主麻(Cuma)教授大力協助,但再難他都不放棄。從日昇到月明,晚上沒有燈照明,用車燈,沒有車燈,就用手機上的燈光登錄資料,還有不明就理的謾罵電話。
 
終於550個孩子造冊完成,厚厚的家訪紀錄本,詳細敘述孩子家庭成員、抵達土耳其日期、居住環境,以及有無打工情況。「這些孩子很漂亮,沒有讀書,他一輩子就是不讀書了,這是非常嚴重的事。」說著說著,胡光中心底的疼惜悄悄爬上臉上。

 
2015年滿納海一校開學了,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們,興奮的眼神裡全是希望,因為孩子已經三年沒有辦法讀書。(攝影者:余自成,地點:土耳其滿納海學校)


我要用兩百元 買自己未來
 
2015年滿納海一校開學了,「我們跟土耳其的教育局長一起合作。它有一些學校早上有土耳其學生,下午沒有人上課,我們用他的校舍。」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們,興奮的眼神裡全是希望,因為孩子已經三年沒有辦法讀書。
 
想到孩子們終於有書可讀,家長們熱淚盈眶真心感謝這來自臺灣的愛,一次次與志工熱情擁抱,用愛代替心底難以言喻的感恩。
 
有個孩子六點半就來到學校,余自成問他:「八點半才開學,你為什麼這麼早來?」他說:「我怕沒有位置啊!三年沒上學,今天要開學,昨晚興奮得睡不著覺。」孩子一拿到課本,第一件事就是翻到最後一頁,寫上自己的名字,雀躍地明白宣示「這本書是我的。」
 
但不是每個孩子都如此順利來上學,就算能讓孩子免費來讀書,「他來讀書,誰來養家?」敘利亞難民家庭有的孩子六歲就要工作,就如胡笙.漢姆查(Husaın Hamza)。
 
「外面下雪了,好冷,我起不來因為好想睡,但我還是必須起來,上班的途中好冷,我不知道……」胡笙.漢姆查再也說不下去,心底的委屈全化成擦不乾的淚水。他一天工作13個小時,只有13分鐘上廁所的時間,廁所前面有一個指紋機,要用掉十分鐘,就剩三分鐘。
 
胡光中向本會報告,影片裡孩子的這分無助讓所有人都揪心,陪著小男孩掉眼淚,上人更是不捨:「這些孩子從有到沒有,沒有還是沒有,你們回去找,找小孩子。」
 
胡光中找了好多工廠,總算找到小男孩,孩子正在燙衣服,老闆很生氣:「你來幹什麼?」胡光尸中告訴他:「來帶孩子回去讀書,你給他700塊,我也給他700塊。」他說:「不行,他走,我怎麼辦?」後來老闆跟孩子說:「我下個禮拜給你800塊。」孩子回應:「不要!我想讀書。」老闆加碼「下個月我給你900塊。」小男孩不說話了,胡光中離開了工廠,但心底很難過。
 
「你不要給我900塊,給我七百塊,我要用那兩百,買我自己的未來。」胡笙最後跑來註冊,當年的他是七年級,如今已是大學二年級的學生,讀工程系,將來會成為一個工程師。

 
「這片土地真的可以孕育出一群有愛的孩子,讓他們在困難的時間學習愛,然後把愛帶到其他的地方。」新的滿納海學校將容納更多的難民學童,在許多人的努力下,已漸漸有了雛形。(照片:慈濟基金會提供)


愛與和平的土地 善的中繼站
 
截至2022年,滿納海培育了343個學生,265個學生進入大學。考上醫學相關的科系就有70人、理工相關有114人、文學工商管理81人。過去八年,志工幫助了350萬的敘利亞家人,這分助孩子脫貧的力量,聯合國、歐盟也覺得不可思議,紛紛來訪,效法學習。
 
「上人慈允,我們買了一塊土地,這塊土地,學生們叫它『愛與和平的土地』」善的力量加乘放大,在馬來西亞志工的牽引下,胡光中帶著團隊與總統見面,買了如國土一般大小的一塊土地,允諾給數千名學生一個偉大的建築。這片愛的土地不只是一個地方,廣無邊際的視野有如一個國家。
 
胡光中堅定地告訴大家:「這片土地真的可以孕育出一群有愛的孩子,讓他們在困難的時間學習愛,然後把愛帶到其他的地方。」新的滿納海學校將容納更多的難民學童,在許多人的努力,已漸漸有了雛形。
 
「滿納海成了他們心靈上的家,給孩子教育,讓他們獲得了重生的機會。所以在我們的感覺裡,滿納海就是一個善的中繼站,是一個生命的中繼站。」周如意娓娓的說著心底的溫暖,在孩子最困難的時候幫他們一把,陪孩子走回家的路。當羽翼豐盈後,在星月中他們將帶著知識和愛照亮更多人。【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王瀅琇 吳秀玲 袁淑珍 土耳其連線報導 2023/01/13 編輯:慈濟基金會文史處 潘俞臻)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