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昔日泰北扶困村莊 喜見孤軍後代翻轉人生
2023-02-04 | 文翊樺、林櫻琴、沈雅慧、黃怡慈三年泰北扶困 關懷至今不歇
1949年國民政府於國共內戰中節節敗退,撤退來臺。卻有一支孤軍,游擊於泰緬邊境,血戰多年後成為孤軍,淪為難民,1981年因為協助泰國平定考科考牙山的反叛軍,才得以居留泰北邊境。
爾後,1993年時任僑務委員會委員長的蔣孝嚴先生拜訪證嚴上人,為這群泰北孤軍請纓,希望慈濟援助泰北孤軍幫忙。了解原委之後,上人表示:「泰北難民是我們的同胞,這是慈濟應該做的事情。」
簡短的承諾,慈濟援助迄今仍未停歇,除了蓋學校傳承中華文化、援建房屋,還有農業的輔導,對於老兵的安養更是不遺餘力。
1994年4月18日,慈濟基金會副總王端正與志工黃錦益、陳英珍和林櫻琴共六人,赴泰北初勘,自1995年展開三年扶困計畫。2022年歲末,王端正副總再率團前往泰北探訪。重遊舊地,往日情景再現心頭。
林櫻琴分享,那時在熱水塘的老兵大概有一百人左右,另外在排檔也有幾十人。上人指示志工將這些殘疾老兵集中起來,不管年紀大小,都幫他重新裝義肢,這一百多人,到目前為止(2023年)已經剩不到十個人了。
昔日工具珍惜保存 惕勵子孫莫忘恩
昌龍村幾乎全都是茅草屋,竹編或者是土角厝,甚至高腳屋,最主要是沒有電力,許多家庭家徒四壁,門窗都是用紙糊,勉強可以過冬。
因為需要錢,所以居民就利用夜間去盜伐木材,燒製煤炭或者是外出做長工,留下妻小在家裡,學校也都是茅草屋,一下雨,孩子們上課就更辛苦。
昌龍村分上寨、下寨,慈濟在此總共援建了約30戶。除了援建房屋安身之外,還有安生的部分,最重要的就是農業的輔導。當時請專家去為他們的荔枝樹剪枝,村民很擔心,王端正副總讓志工告訴村民:「如果剪枝了,生產不足往年的話,我們補你到足;如果因為剪枝,生產更好的時候,所有都歸你們的。」也因為這句話,村民才決定聽專家的。
當時農業專家林阿田,親自撰寫教導農作的書,做為村民的參考指南。志工再訪時,見村民將之和當年留下的鋸子、剪枝工具保存完好,「因為這些都是我們的傳家寶。」他們說要讓後代子孫都記得,最困難的時候,慈濟給了他們生存的機會。
現任楊村長是跟著父親輾轉來到這裡,他的父親是三軍的連長,楊村長說:「我記得慈濟送給我的所有東西,包括當時給的龍眼,荔枝,芒果這些果苗。」
鋪路建學校 孤軍子孫走出大山
回賀村則是慈濟當時援建最大的村,共有56戶。老村長艾新伯回憶:「我們回賀村當時是要看老天的,只要下了毛毛雨,別說是車子,連人都走不上來,雨季一來,回賀村就像孤島一樣。可是我們有了『竹筋路』之後,有很大的改變,真正的安居才能樂業,安身才能立命。」
「竹筋路」顧名思義是以竹子代替鋼筋來鋪路,有了道路農作物出得去,經濟改善了,生活也變好了,而當時慈濟援建的學校,也由泰國政府接收成為正式的學校了。
欣喜的是,慈濟援建的房子在住房公約上有強調,「不可以吸食毒品。」居民也堅守得非常好,成功讓村民遠離毒品。
前幾年,慈濟又給了回賀村茶苗,村民現在的收入非常好,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車子,現任村長艾順昌還榮獲了皇家的表揚,是全泰國最優秀的村長。他的哥哥艾順康,因為從小身體不好,無法和大家一樣下田種地,所以立志讀書,後來成為村裡第一個大學生。
艾家因為他讀了大學之後,有很多的改變,除了自創超商品牌,也開始做一些生意,因為疫情的關系,艾順康就開始從事電商,獲得極好的收入,「認識慈濟之後,我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隨著歲月慢慢的改善了。」艾順康說,「慈濟教導我認字,給我溫暖的家,教導我們耕農種地,如果沒有慈濟,我們還是三餐難以溫飽。」
不只是回賀村,滿嘎拉、密撒拉、昌龍村也一樣,27年來他們有了安身之處,也因受教育而翻轉人生。
(文:文翊樺、林櫻琴、沈雅慧、黃怡慈 泰北連線報導 2023/02/02 編輯:慈濟基金會文史處 潘俞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