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植樹救鹽化 種近三千苗

2014-10-17   | 慈濟基金會
今年(2014年)適逢慈濟波若瓦種樹五週年,甚至在還未對外宣傳之前,已有許多志工向窗口報名,其中不乏歷年來都前來種樹的慈誠委員大家努力地植樹,期望樹木能改善土質,減少鹽化。(圖:澳洲人文真善美提供)
「你們(慈濟志工)可以在一天內種一千棵樹,農民可是要花上幾個星期才能完成這個任務,他們很感謝從你們那裡得到的幫助。」波若瓦土地保護組織主席如是感恩,也為進行第五年的植樹活動揭開序幕。植樹活動在志工們的努力下,總計完成兩千九百棵樹苗。

往常4月慈濟在澳洲舉行的澳洲紐省玻若瓦植樹環保活動,由於今年旱災的緣故,遲遲無法舉行。不過在慈濟志工金芯與農場主人的積極接洽後,終於在9月19日至21日展開睽違已久的植樹活動。

土地鹽化釀禍根 五年植樹不缺席

今年(2014年)適逢慈濟波若瓦種樹五週年,甚至在還未對外宣傳之前,已有許多志工向窗口報名,其中不乏歷年來都前來種樹的慈誠委員,其中,顏秀聰和魏淑芳是第四次來種樹,而甘羽南、何勵勝和李慈愛更是五年來從無缺席。

然而慈濟志工何勵勝有所感慨地說,「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那一大片草地在一百多年前並非如此荒蕪,那是人類為了要養牛羊而把所有樹木砍掉,土地的鹽份才會上昇,使很多樹木無法生存。」

波若瓦土地保護組織(Boorowa Landcare President)的主席(Boorowa Landcare President) 史帝夫‧嘉威斯(Steve Jarvis)則說:「土地鹽化是這個地區所面臨最主要的問題。若要回到問題的根本,那就是我們缺乏生物多樣性,而這又是因為缺乏樹木和多年生草皮所造成的,一切都是息息相關的。你們(慈濟志工)可以在一天內種一千棵樹,農民可是要花上幾個星期才能完成這個任務,他們很感謝從你們那裡得到的幫助。」
地上白白一片都是鹽巴,每當下雨,地底水位上升就會把鹽帶到地面上,使植物難以生存。(圖:澳洲人文真善美提供)


對於未來環境的展望與期許,史帝夫希望這個地球能夠變成一個更好的地方,而土地保護組織的座右銘「照顧好自己的那方土地」,他說:「如果世界上每個人都能照顧好自己的一方土地,那這世界就會更美好了。」

開發過度壞環境 農民種樹認同慈濟

李慈愛(Kim Lee)也提到,英國人兩百年前來到澳洲,把畜牧業的概念帶進來,鼓勵當地人們開發土地,砍一顆樹就給五分錢(約1.5臺幣)。現在的農民瞭解到這是一個錯誤,想要修復環境,而農民們也對慈濟有越來越多的認識,像是今年,有些農民在還沒有邀請慈濟志工之前,已經先查看了澳洲慈濟網站,所以對慈濟非常有信心。

潶德‧麥克勞(Heather McLeod)是波若瓦土地保護組織(Boorowa Landcare Coordinator)的協調人,在任快三年了,第三次跟慈濟一起合辦種樹活動。她表示土地保護組織是由當地農民所組成志工團體。「我覺得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參與這項合作計劃,當他們看到周圍有越來越多的樹木,也慢慢體會到這些樹木對農作環境的重要性後,他們會認同我們所做的。」

潶德‧麥克勞提出,其實政府有給予農民種樹的津貼,但主要的問題是人力,慈濟志工一天所種下的樹,卻是要耗費一個農民幾個禮拜,甚至是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他開心地說:「你們的到來真的是給予了當地農民很大的幫助。你們人多動作快,種好了樹苗能夠馬上全部澆水,增加了它們的存活率。」

用心即是專業 感動司機一同響應

就在志工們到達春田區(Spring field)後,由於植樹區域地處偏遠,地主艾倫.芒斯(Alan Munns)特地安排小卡車分批載志工抵達目的地。經由潶德‧麥克勞(Heather McLeod)細心指導下,志工們不但學會種樹技巧與工具的使用方法,也用心祈禱著每棵樹苗能平安長大。

來自希臘的幾米,擔任慈濟玻若瓦植樹的司機已經四年。從第一年植樹期間只肯待在房間看電視,到現在願意一起種樹並且教導新的志工如何植樹,幾米表示他認識到植樹是一個意義非凡的活動,能遠離喧囂的城市生活回歸大自然,同時保護環境。
抵達第一個植樹區,當地農民志工已把樹苗分配好,海瑟女士一如既往示範正確的植樹法。(圖:澳洲人文真善美提供)

而在種樹的同時,土地保護組織們則在一旁準備愛心午餐,並且細心的準備洗手的水桶與毛巾慰勞辛勤的志工們。

接著,慈濟志工前往薩福克谷(Suffolkvale)進行當天第二輪的種樹活動。當時正值正午時分,烈日當空,氣溫酷熱,慈濟志工還是堅持不懈地用心種樹,在分工合作下,有的負責挖洞、有的種下愛的樹苗、有的幫小樹苗蓋大愛屋,大家團結一致互相幫忙,不嫌髒、不怕累,不喊苦,合力種植了九百棵樹苗。

第一天種樹活動結束後,海瑟女士安排志工們在小鎮的一家餐廳享用餐點,農民夫人特地準備精緻的素食西餐和日本餐以示感謝,讓志工們驚喜又感動。她非常感謝慈濟志工們的付出,就因為那一份愛地球的心,大家都能享受清新的空氣和無污染的水源。

地主感動行動力 護樹種樹饋生態

隔日,強烈的太陽依舊火辣辣地嗮著,但志工們卻似不受影響,最後一天慈濟志工來到了戴柔‧昆利芬(Daryl Quinlivan)的農場種樹,昨日夥伴們分工培養的默契,不知不覺在用午齋前早已種了一千多棵。

地主戴柔‧昆利芬(Daryl Quinlivan)與家人除了為志工們準備了豐富的午齋與甜點,由於四方街無大樹可遮涼庇蔭,他還特地為志工們搭起帳棚乘涼。用過午齋,大家繼續種樹。到了下午,原本空蕩蕩的草地,漸漸的種滿了小樹苗,大家的努力給大自然帶來了生機。慈濟志工不僅在當天完成了一百五百棵的目標,還額外多種了五百棵,地主戴柔深深地被大家的努力所感動。
除了幾位慈誠委員的加入外,大部分的志工成員為大學生以及他們的朋友相互邀約一同參與。植樹活動也讓年輕志工對鄉野的克難生活有所體悟,從中見苦知福。(圖:澳洲人文真善美提供)


戴柔是其中一個畜牧農場的主人,他讚歎慈濟這幾年來為這個地方做的事,所以一當合作的機會來時,他便把握良緣馬上答應下來。

「這個地方是在十九世紀的時候開發的,當時的人們開發得很徹底,以致於我們現在需要耗很大的工程去做修復,還原這個地區的土地生態和生物多樣性。我們現在要種樹的地方是河岸地帶,這很重要,因為那是野生生物的生態走廊,而且這會提升河水的質量,這裡的河水有很高的鹽份,這是近百年來的土地開發所造成的影響,所以在河岸地帶種樹不但會改善河水質量,也會改善生態環境,隨著樹木的生長,鳥類和兩棲動物很快就會回來,這種改善是很快就會看到的。」

戴柔的農場位置河岸地帶,是一種優勢,在旱季時能夠取用河水灌溉,但對他來說這同時也是一種責任,「我有保護和修復河岸地帶的使命。希望在未來的四至五年內能夠讓樹木覆蓋整個河岸地帶,為本土的生態帶來永久的貢獻。」

播撒希望種子 相約再續良緣

這次活動中,除了幾位慈誠委員的加入外,大部分的志工成員為大學生以及他們的朋友相互邀約一同參與。植樹活動也讓年輕志工對鄉野的克難生活有所體悟,從中見苦知福。
樹苗種下後,志工用水管從小溪汲水上來接力灌溉。志工們破了五年來的記錄,在一天內種下了兩千棵樹苗。(圖:澳洲人文真善美提供)

麥大慈青黃詩嵐(Shirley Huang)是第二次來到玻若瓦(Boorowa)種樹,今年特別有意義因為是和一群和自己年齡相仿,並已經認識一段時間、一起辦過活動的夥伴一起來種樹。她說:「今年會回來也是因為想看看去年種的樹,還有跟一些新加入的慈青一起來體驗。」

石辰(Shi Chen)也來自上海,因為跟其中一位慈青是好朋友,便跟著她一起來種樹。這次跟大自然有這麼親密的互動,讓她覺得今後會更加珍惜資源,「就像米和蔬菜長起來都是那麼不容易,現在我們很能夠體會農夫伯伯的辛苦。」

植樹活動在志工們的努力下,總計完成兩千九百棵樹苗,一棵棵的樹苗彷彿自己摯愛的小孩,深深期望他們能夠健康快樂的長大,也有許多志工承諾,下次還會再繼續參加這有意義的活動,為環境獻一份心力。大家很是欣慰,帶著滿足的心情回雪梨。

(文:鄭淳心、張樂榕、吳蕙冰、曾維翎 澳洲報導 2014/10/1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