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有尊重 大蘋果讓人暖心

2017-12-08   | 葉映紅、周芳苑
慈濟紐約分會布碌崙聯絡點成立二年多以來,第二度舉辦冬衣發放,共三百多人接受發放。(攝影者:劉輝,地點:紐約分會布碌崙聯絡點,日期:2017/12/03)
12月的美國紐約,氣溫已經降到攝氏十度以下,儘管還不到瑞雪紛飛的時刻,待在戶外還是能感覺風寒;此時,距離紐約慈濟布碌崙聯絡點要進行發放時刻還遠著,門外就已經大排長龍,慈濟志工不捨民眾受凍,趕緊先發放號碼牌,讓他們先去避寒……

用心籌辦 表感恩尊重愛

慈濟紐約分會布碌崙聯絡點成立二年多以來,在12月3日第一個週日第二度舉辦冬衣發放,領取冬衣的人多半是附近的華裔居民、還有收容所的非裔人士,也有西語裔男士因為之前的義診得知發放,特別搭地鐵趕到現場選取需要的衣物,感受在美十多年第一回的溫暖。

看到民眾迫切地等待領衣物,志工們更加緊腳步準備。這次預備發放的物品,包括大衣、棉被、圍巾、毛毯、嬰兒用品、玩具、鞋子等和其他用品,主要都是向志工募集而來,大家利用二個周末一一整理、分類,現在擺在發放桌上,折疊得整整齊齊,希望來領取的民眾,都能感受到被親切的關懷和尊重。

人間有愛  關懷機構互助

即將正式展開發放,來自布碌崙芭芭拉克萊曼收容所共廿八人,共乘著一輛小巴士抵達。這個收容所專門收容有工作、或者正積極找工作的人居住,也專門協助他們尋找能夠負擔得起的住處,目前約有二百位居民。

他們進入室內,部分人身上的舊衣服還散發些許味道,當他們看完慈濟影片時,有人鼓掌,也響應主持人介紹的竹筒歲月,有人當場從口袋裡掏出零錢投入,更多人要求領竹筒。

收容所領隊摩爾(Andre Moore)表示,收容所裡的人沒地方住,會感到丟臉無助,所以他的心願就是「確保世上沒有人無家可歸或者飢餓」。他看見這些收容所朋友熱烈的樣子,非常高興地說:「我深信你們打動了我們來這裡的很多人,他們本來只想到來這裡可拿外套,結果得到的更多更多。」他一再道謝,再三肯定慈濟的愛與慷慨,希望善用他所能使用的資源,讓慈濟的善心和服務讓更多人知道。

來自收容所西蒙斯先生說:「我確信今天跟我一起來的人,都滿懷感激。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裡每個人善良、願意接納、誠心幫助人。」二星期後,他就要搬進新找到的公寓,將會把慈濟竹筒放在客廰或廚房,確定自己每天或者任何做得到的時候投入二分錢。存滿的竹筒,他想把一大部份捐出來回饋社區,捐給慈濟或其他組織。
布碌崙芭芭拉克萊曼收容所暫居的人們拿取冬衣,也因為志工的溫暖關懷而感動,他們踴躍認領竹筒,受惠之餘也助人。(攝影者:劉輝,地點:紐約分會布碌崙聯絡點,日期:2017/12/03)

打開大門 為有需要的人

二位西語裔男士阿爾瓦雷斯、荷西都來自瓜地馬拉,在11月的義診服務中與慈濟結緣;這一次,由於志工先前告知,今天(12/3)再度造訪來領取冬衣。

他們兩位都來美國超過十年了,還沒有合法居留身份,也沒有醫療保險,在康尼島租屋地很冷,所以特別需要保暖的衣服和被子。荷西說:「上次醫療服務幫我清牙齒,很感謝有這麼一個團體,到現在一直感覺到說,怎麼會有這麼一個團體,不認識,也沒有看我們的膚色,今天又通知我們來這裡,拿了這麼多東西。」阿爾瓦雷斯也說:「怎麼會有這個團體,把大門打開,讓所有的人進來!?」

二位瓜地馬拉裔男士週一到週五工作,碰到週末會想辦法再接臨時工,把工資省下來寄回家鄉,生活清苦,慈濟的關懷讓他們感到不可置信,荷西說,來美十四年了,從沒感受過給他們的溫暖,十四年來第一次看病,能得到這個團體照顧愛護,他要傳播出去。
二位來自瓜地馬拉的西語裔男士旅居美國十多年,到慈濟接受義診、又領取冬衣,頭一次感受到他人給予的溫暖。(攝影者:劉輝,地點:紐約分會布碌崙聯絡點,日期:2017/12/03)

志工巫均貴曾在阿根廷居住,用西語告訴瓜地馬拉這兩位朋友,有什麼需要盡管提出,就在發放隔天,巫均貴果然接到荷西的電話,荷西說回家後才發現有些衣服尺寸太小了,詢問是不是可以寄回家鄉給那裡的親朋好友?巫師兄回答他:「當然可以。」

普天三無  有福更懂喜捨

發放過程,志工們接觸到許多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卻也碰到有些人挑剔發放衣物品質不好,卻還一件接一件的拿……不論碰到什麼樣的人,志工都抱著「感恩、尊重、愛」,希望讓每位有緣人感受到人間之愛、在內心播下良善的種子。

六十歲的鄒先生陪伴九十一歲的母親領到棉被、圍巾和外套,鄒先生說媽媽住在養老院,健康情形不錯,覺得參加冬衣發放也是來走走路、運動。豁達的老太太告訴講福州話的志工,雖然會場上擺出來的衣物都是免費的,但她只拿她穿得到的,不該拿的不多拿,要把福氣留給別人。

隊伍裡,各種生活背景的人都有,志工們希望藉著發放,與每一位互動的人結善緣、啟善念。【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志工無處不貼心,在出口處一一向會眾鞠躬、提醒小心階梯。(攝影者:涂瑞璽,地點:紐約分會布碌崙聯絡點,日期:2017/12/03)

(文:葉映紅、周芳苑 美國紐約市報導 2017/12/0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