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是不是真實的人生?

2013-07-01   | 陳英展 陳惠真
林維儀以有趣的情境,引導臨陣上臺即興演出的學員一個主軸,藉此一起探討演員角色扮演的問題,並以此來分享,演員互動中「沒有臺詞不代表沒你的事」的重要關鍵。(攝影者:梁榮為,地點:臺北萬華靜思堂,日期:2013/06/08)
「沒有臺詞,不代表沒你的事!」林維儀以有趣的情境,引導臨陣上臺即興演出的學員一個主軸,藉此一起探討演員角色扮演的問題。學員從鬆散脫序的演出,經過再次指導後的有模有樣,也讓臺下學員開了眼界。

協助慈濟教育團隊製作公版影片《王者之劍》的慈濟臺中兒童劇團編劇兼導演志工林維儀,以其十年來的戲劇製作經驗,首次帶領團隊成員,將八個課程主題分兩天的時間,到臺北與「北區教育團隊初階戲劇研習」的學員來做分享。

6月8日的課程內容以舞臺上的基本動作、聲音表情訓練、劇本編寫及導演實作等四個單元,逐一與來自臺北、桃園、新竹的兒童班、慈少班、親子成長班及大愛媽媽等教育團隊幹部共約三百六十六位學員,以影片、簡報分享,並請學員上臺臨演及提問方式共同來探討戲劇的本質與舞臺的特色。

創造舞臺暇想空間

林維儀利用影片、簡報並穿插演員的示範及學員即興演出,或動或靜的方式,帶領學員一窺電影與舞臺劇中肢體語言、角色塑造、走位、聲音表情、聲光效果的奧秘時。現場也藉著《王者之劍》影片中飾演「亞瑟王子」的林祐賢,與今年(2013年)剛考上華岡藝校演藝科的慈少王博豐,為闡述舞臺上的「遠距表演」,必須讓後段的觀眾一目了然的目的,隨著導演要求以誇張且傳神、唯妙唯肖地示範猴子爭吵打鬥的表情動作時,引來現場一陣熱烈的掌聲。

在《王者之劍》影片中,飾演千年智者梅林的馬順德,分享如何用腹部發聲,並邀請學員上臺練習。對於不曾嘗試過的學員來說,一句簡單低沉的「哈!哈!哈!」嗓音練習就考倒所有人。(攝影者:李鈴宮,地點:臺北萬華靜思堂,日期:2013/06/08)
林維儀表示,舞臺上演員的互動非常重要,每個人只要上臺都需時時配合劇情,做出不一樣的動作來呼應。「一定要記住,舞臺是觀眾想像出來的,每一個在舞臺上的人,都必需要給觀眾一個訊息,當訊息表達的越完整,你的戲就越能打動別人!」

「在臺上演一場哭戲,您認為演員真的要哭出眼淚嗎?」林維儀舉出在拍《王者之劍》影片中,一場亞瑟王子崩潰大哭的橋段時,為避免演員臨場哭不出來,而選擇以拍側面的方式,請演員以肩膀抖動的肢體語言並透過配音,一樣能呈現該有的效果,讓學員了解在一個遠距的舞臺,不管用什麼方式,只要演得像就好。

讓劇本高潮疊起的方法

「戲劇,是不是真實的人生?」為了找出寫劇本時的瓶頸與問題,林維儀不惜以三個月的時間搭高鐵往返臺中、臺北之間來上課取經。林維儀認為,真實的故事只有一種,但說故事的方式卻可以百百種,她建議學員可以試著找出一種方法,如何在不傷害主角形象的情況下,可以輕描淡寫卻又能夠突顯戲劇落差的情況之下呈現。

藉著下午的「劇本編寫」單元,與學員一起探討劇本該怎麼改編、該怎麼寫,或者劇本它本身的核心價值在什麼地方。

講師問道:「戲劇是濃縮且經過設計的人生。當你把人的一生濃縮成一天或更短的時間演完,你會選擇什麼樣的內容來鋪陳?」學員回答:「反差最大的。」講師再問:「為什麼?」學員也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有起伏。」林維儀在劇本寫作的分享中,透過提問的方式,彼此腦力激盪後讓學員清楚知道,戲劇的特質就是「衝突」兩個字。

林維儀以簡報來介紹舞臺的特性,從框架、遠距表演、舞臺深度及觀眾席就在正前方的概念,逐一引導學員清楚了解舞臺上基本動作的主要訴求與技巧。(攝影者:梁榮為,地點:臺北萬華靜思堂,日期:2013/06/08)
劇本之所以能吸引人,不外乎就是劇情要有衝突、對比、張力與起伏,才不會落入平淡。「如何說服觀眾來認同你的觀點?就要把自己當成觀眾來寫劇本,清楚表達故事的單一主軸。」林維儀透過一部一分多鐘的影片,分享一群平均年齡八十一歲的老人家,在逐漸邁向人生終點的過程中,為了完成年輕時騎摩托車環島旅行的夢想,不畏老邁力衰,即便動作早已遲緩、有人得退化性關節炎、罹癌或是有心臟病,依然勇往直前完成目標。

畫面中,年輕時代的騎車記憶與老人家騎車環島的情景,交互替換地緊湊表達那分內心的澎湃與老邁體力上的反差。簡短的影片架構中,從人事時地物的情境帶入,突顯衝突的所在,到最後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加上前後呼應的一個主述:「人,為什麼要活著?」因為「夢」讓觀眾清楚感受到一種為了逐夢而有的圓滿結局,也引人深思「年紀那麼大都能,我還年輕,一定也行!」的正向思維時,那就是這部影片成功的地方。

以觀眾眼光導出好看的戲

「做導演真的很辛苦,但為了效果,你不用嚴厲,但是一定要很嚴格。而且要讓演員知道,從我們手上出去的戲,絕不能失敗。」原本是一位專職的家庭主婦,為了讓兒童班的孩子能更加深刻認識佛法在生活中的智慧,林維儀從十年前開始以短劇方式與孩子結緣,一路走來對戲劇的呈現有著深深的期許。

林維儀以自己在家裡與四個孩子的生活互動中深深發覺,演一齣戲劇一定要跳脫制式的宣導標語帶動。從孩子的立場來看待所要呈現的故事主軸,透過簡潔易懂的對話,與適合劇中人物的肢體語言、音調與口調,以及角色的反差劇情,來讓觀眾順理成章地吸收劇組所要傳達的道理,才能深深吸引孩子的目光。

在導演實作中,林維儀現場指導參與編劇的林佩瑜有關劇本編寫的重點說明,以及角色扮演要加強的特色、旁白的運用時機,並提醒劇情詮釋應凸顯兩難、內心善惡衝突,與合理化解決問題的方式。(攝影者:梁榮為,地點:臺北萬華靜思堂,日期:2013/06/08)
新北市永和區大愛媽媽當天也粉墨登場地演一齣《神奇的木屐》,闡示貪心與知足為故事主軸的短劇,林維儀也藉此現場指導演員聲音、動作及走位。「財大氣粗的舅舅聲音再低沉些……動作再誇大點……」、「演老爺爺動作要慢,拄拐杖彎著腰,聲音要沙啞,像我這樣說……」在一次次的示範與演練間,演員聲音忽高忽低地嘗試時,現場早已笑聲不斷。

經驗傳承 讓戲劇更優質

有學員表示,曾遇到戲演到一半時,演反串角色的孩子突然情緒化的拒演,而讓志工不知所措。林維儀認為,「要知道孩子的特性適合什麼樣的角色,而且本身一定要是真的很愛表演,半點都勉強不得。」

基本上,活潑外向的孩子大都是愛演戲的,當受到臺下鼓勵的掌聲時,他會覺得自己被肯定而更愛演。所以在選角色的時候,記得要「恩威並施」,這時演員才會認真。「別以為孩子都很怕被磨練,往往一齣戲演完,孩子都會跟家長回饋說學習到很多。當他們的潛能被激發出來時,那這個就是孩子最大的收獲。」

在雙向交流時間裡,面對學員求好心切的提問,林維儀以個人經驗回饋時表示,她也是在這十年來全心投入劇團後,一點一滴的經驗累積才有今天這樣的成果,藉此期勉學員,凡事不能急就章,也無法一蹴即成,必須一步一腳印地廣泛學習與演練,透過每一次課程所學到的概念,不斷地修正自己,就是自我成長最好的方式。

學員們感恩臺中兒童劇團成員的傾囊相授,讓許多曾經為了寫劇本而產生壓力的過程,皆能轉化為經驗成長的動力,更明白演戲並非教條式,而是要深入淺出的表達,連未曾演過戲的學員也都有著滿滿的收獲,肯定自己曾走過的坎坷戲劇之路的經驗,也更開拓了未來製作戲劇的視野。【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陳英展、陳惠真 臺北萬華報導2013/06/08)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