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醫師的百般武藝

2015-05-18   | 黃秀花
張志芳看著親手接生的嬰兒,活潑健壯,欣喜不言可喻。(攝影者:黃筱哲)
凌晨一點的臺東縣關山鎮,靜極了,僅臺九線上有零星車輛呼嘯而過。此時,一通電話劃破了寂靜,那是一位住在富里的產婦即將臨盆,恰逢週日,鄰近玉里鎮唯一的婦產科醫師回花蓮了,這下只好往南求救。

坐落於關山鎮的慈濟分院一接獲轉診訊息,立即聯絡在宿舍待命的婦產科醫師張志芳;約一小時左右,一輛私家車停下,產婦托著大腹便便緩慢走下車,看起來極為痛苦。

千等萬待就等這一刻,常言關山慈院配置一位婦產科醫師是有點奢侈的張志芳,這時便派上用場了。急診通知後,他三步併兩步地跑來。產婦三十一歲,這是頭一胎,來時產道還未全開;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陣痛一陣又一陣,她難以承受,希望醫師幫她剖腹。

但張志芳惦著她血紅素只有九點多,貧血狀況下開刀有點危險,安撫她忍耐,嘗試自然生產。一呼一吸之間,產婦使盡了力氣,不斷地推擠,終於到了清晨七點十二分,胎兒呱呱落地,是重達三千五百公克的男嬰,哭聲響徹了整個產房,大伙兒鬆了一口氣,張志芳更是興奮不已!

划不來 卻必要

臺東縣關山鎮人口僅九千,相較於十五年前關山慈院創院時,銳減了一千多人,若再含納臨近的海端、池上、鹿野、延平等鄉,五鄉鎮總人口數也不過才三萬四千人,難怪張志芳會說:「在這裡設置婦產科有點奢侈,因為根本在做賠錢生意。」

儘管經營上虧本,但這一條線上卻不能缺少婦產科醫師,包括其他科也一樣,不能全用成本效益做衡量,實因人命關天,不該地處偏遠就喪失就醫權利。因著這個理由,慈濟十五年前才在各方請託下推動醫療服務。

1999年3月15日,正當慈濟接手玉里鴻德醫院設置分院、舉辦開幕典禮,臺東縣官員也列席,當場關山鎮長等人提起已蓋好的博愛醫院尚未開業,兩位籌備的醫師卻因意外和肝癌猝逝,令人傷感;地方人士期盼,有朝一日,關山鎮的鄉親不必長途跋涉外出求醫。

為了延續服務偏遠的決心,也不忍鄉親就醫不便,慈濟於是整修博愛醫院,在玉里慈院啟業後隔年正式營運,設立成為關山分院。

從純粹婦產科醫師轉為多樣化角色,張志芳沒有適應的困難,他在每週一次的IDS巡迴醫療找到行醫價值,也更堅定服務偏遠的決心。(攝影者:黃筱哲)
關山慈院啟用三年後,張志芳聽聞此地缺乏婦產科醫師,前來一探究竟。時任院長的王志鴻,希望他看過四周環境和院區後再做考慮。張志芳下火車走向院區,沿路特意繞進市區,發現小鎮小而美,但很難發展起來,隨口道了一句:「這裡請一位婦產科醫師,絕對划不來!」沒想到王志鴻回答:「划不來,也還是有需要。」就這句話,讓張志芳決定前來服務。

張志芳今年(2015年)五十二歲,是香港僑生,1982年來臺就讀僑大先修班,兩年後考上臺大醫學系,畢業後到花蓮慈院擔任住院醫師,晉升主治醫師兩年後,獨立到宜蘭開業七年,直至1999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兩千多人罹難,讓他醒覺生命無常,也看淡名利。

2004年,張志芳結束診所營業,不僅人來了,也把儀器帶過來:「那些設備要賣,沒多少錢,這裡正好欠缺,我也用得順手,就全部拿來了。」雖然講得雲淡風輕,但仔細估算,若產檯和超音波等重新購置,也要花好幾百萬。

最初,這段花東縱谷方圓鄉鎮,生產數還不算少,張志芳才來兩年就已為七十七位產婦接生,在關山慈院六周年慶時,曾舉辦爬行、抓周等趣味競賽,張志芳看著寶寶們一個個展現活潑健康樣貌,心中喜悅不言可喻!

自我定位 處變不驚

近幾年人口快速外移,加上生產率驟降,關山慈院接生的嬰兒數大幅下滑;「久久才接生一個,也還是需要。」張志芳這樣定位自己。

而在院內沒有小兒科醫師常駐下,他設定的安全接生標準,是懷胎三十六週以上到滿足月,此時胎兒發育成熟,只要母體狀況沒問題,一般都可順產;但若孕婦有糖尿病或其他重疾,他不會冒險接手,會建議她們到中大型醫院去生產,確保母嬰平安。

當然,醫院小,難免有時遭人不信任,也曾受人質疑:「醫師到這麼偏遠地方服務,是否被放逐?」張志芳倒是信心滿滿:「敢在這小地方看診和開刀,就代表我有相當的能耐、很有膽量,而且技術要精良,否則碰到緊急狀況,如何處理得來。」

五、六年來勤走南橫提供醫療服務,張志芳與部落居民建立起感情,遇到曾由他照顧的產婦,閒話家常如同親人。(攝影者:黃筱哲)
兩、三年前,有位產婦由丈夫騎摩托車從玉里載過來,長途跋涉四十公里,坐在摩托車後頭一路顛簸震盪,進到關山慈院急診室時,羊水已破掉,寶寶胎頭隱約可見。

護理人員形容,當時看見張志芳醫師飛奔過來,立刻交代將產婦推入產房,自己則手腳俐落,備妥產檯和所有器材,馬上準備生產。產後,婦人因子宮頸及陰道撕裂傷併發大出血,又緊急進行止血,這時病房和急診護理人員也一起來幫忙;一番奮鬥後,將局面穩定下來,產婦順利產下寶寶,母子均安。

「現在想起那畫面仍覺得恐怖,產婦血紅素一下子下降太快了!」已轉任海端鄉衛生所服務的護理人員劉玲宜回憶,當時張醫師幾乎就是反射動作在處理,那種臨危不亂、指揮若定的功力,教她佩服。

寂寥山景 醫病情暖

張志芳的婦科門診,有三天開在夜間,是為了順應鄉下作息的需要;包括日常產檢、婦女疾病問題,成為守護女性健康的一道堡壘。另外,他也看一般科,並兼看急診的檢傷第四、五級。他解釋,只要有住院醫師兩年資歷,對一般疾病都能掌握,「這裡就是人少、事雜又耗時間,來此服務時我已有這樣的認知。」

他說起,年輕醫師或許會嫌關山太偏僻,待不住,服務一兩年就想調走;在地人也可能因謀生不易,紛紛往外移。空有好山好水,卻難以留住人,這就是關山附近鄉鎮的寫照。

行醫二十多年,張志芳看盡都會的繁華,也飽嘗純樸鄉下的人情,活過半百年紀,他深感:「到哪兒不能過生活?重點是自己要懂得轉化心情。」

張志芳提及父母從大陸避居戰禍前往香港,他則是在九七回歸前從香港來到臺灣,經歷風雨,更渴望得到安定。閒暇時他喜愛研究、撰寫電腦程式,在摸索過程中獲得成就和喜悅;儘管太太因孩子的教育考量,搬往花蓮,他與家人們每隔幾週才見上一次面,但他認為,相較於關山這邊的鄉親,更需要他去付出。

服務已滿十一年的張志芳,休閒娛樂偏靜態,但聽到病人一有狀況,跑起來可是比誰都還要快,這應該就是醫師救人的天職;別人待不住的地方,他卻優游自得,心中況味或許只有他最明白。

(文:黃秀花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81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