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 最「了錢」的醫療站

2015-11-03   | 何姿儀
十二年來, 中醫師葉明憲堅守上山服務的承諾, 往返里程數足夠繞地球四圈, 他說還好是他跑這一趟, 這些病人可不一定出得來!(攝影者:謝明芳)
一生走得蹣跚跌撞的吟淑,再一次趴倒了;母親林鳳為疾奔至慈濟大埔醫療站,顫抖著雙手,從口袋裏掏出「救心」的藥瓶,匆匆將白色小藥丸放入自己嘴裏。

反覆的深呼吸,解不開深鎖眉頭的愁,就是站著發呆,淚光也隱隱含在眼角。「她問我先讓她走好不好?」女兒發病癱倒時所吐出的一字一句,對一個母親來說都如刀割。

雖然這一生能忍、不能忍的苦都吞了,但女兒不能自主的消極和自己的心痛攪亂在一起時,孤立無助與沉重壓力湧來,幾乎要將林鳳為給撲倒在地。

這時候,她只能來到大埔醫療站,因為這裏是她最安穩的依靠與情緒的出口。

群山碧水 隱藏病痛

吟淑一出生就重殘,重度腦性麻痹合併小腦萎縮症,走不穩、站不直,也沒人聽得懂她所說的每個字句。這在半世紀前的臺灣像個詛咒,強壓在吟淑的生命裏,也束綁了這個原本生活就不寬裕的家。

嘲笑、批評、異樣眼光的對待,看著女兒跌跌撞撞滿是傷疤的脆弱身軀,林鳳為把眼淚全往肚裏吞,心疼難耐也堅決不放棄,咬緊牙根張開羽翼,讓殘缺的女兒能走出自己的路。

那是一個各種資源不被挹注的地方──嘉義縣大埔鄉。蓊鬱的青山,碧綠的水庫,人人稱羨的山光水色,卻局限了人們的生存條件。

林鳳為不惜山路迢遙,將女兒送往屏東特殊教育學校學習,卻總在離別時,重演難分難捨的場景。是風、是雨、是烈陽、是霧氣,伴隨著她長途騎車的孤伶,大女兒的苦難和後面四個孩子的成長,壓在林鳳為與務農的先生肩上;身為人母,沒有脆弱的權利,只有盡一切的可能,帶給孩子幸福。

家無恆產,林鳳為靠著四處承接雜工,勉力維持家計。山間的農務、公路的修築、工地裏的板模搬運……林鳳為的承擔,全刻在黝黑粗糙的皮膚上;一身的痠痛、慢性病,早已被勤做少休的山上人家,當成生命中的必然。

而吟淑也繼承了這樣的韌性,刻苦力學,完成了大專學業,但殘病的身體與溝通的障礙,卻讓她找不到可以發揮良能的機會。回鄉,是吟淑在外多年後唯一能做的選擇。

隨著年歲增長與身體機能下降,吟淑的心志時而堅強時而軟弱,而社會對疾病的誤解,是另一把傷心的利刃。

「吟淑營養不夠,葉醫師準備了營養品,交代下午要上山的復健師幫忙帶過來,給吟淑補身體。」聽到大埔醫療站的護理人員轉述,林鳳為既感激又難過,不知該如何回報?

大埔鄉民林鳳為(左)多年來為重殘的女兒吟淑(中)奔波下山求醫,後在葉明憲醫師悉心照護下,吟淑健康漸有起色,母女與葉醫師也建立起如家人的情誼。(攝影者:黃小娟)
這樣的情況,並非第一次,而她也不是唯一被葉明憲醫師關心的病人。有時看完門診,葉明憲不趕著下山,而是前往無法來到醫療站的重症患者家中做治療,期待病人早日康復。

視訊會診 兩地守護


「在葉醫師來山上之前,吟淑是個生命很脆弱的孩子,常常跌倒摔得頭破血流,也有好幾次發病緊急送醫。想到要坐救護車下山,就想吐。」曾經陪著吟淑搭救護車下山,顛簸的路上顛簸的心,到醫院時林鳳為早已全身癱軟,讓醫護人員一時不知該先救哪一個。

「她病痛,我心痛;她脆,我也脆。」上輩子寫下的劇本,這輩子該做的功課,林鳳為回想一生的滋味,怎一個苦字了得!

「有段時間,吟淑無法進食,不吃不喝全身癱軟,就像快熄滅的蠟燭。」眼看病症發作、吟淑失去求生意志,當時葉明憲在山上以電話聯繫打點好一切,看診結束後,親自把吟淑接上車,送她們母女下山住院,而嘉義大林慈院護理人員已做好準備,等待接手關懷。

「吟淑的命是你救的!」時而溫暖的安慰與陪伴,時而嚴格的督促與激勵,多年來,在葉明憲的中醫治療與復健科輔助下,吟淑軟弱的身體變得有力。

出了名的麻竹筍,曾為臺灣帶來不少外匯,但粗重的農務,卻壓得大埔鄉親一身疼痛。同鄉的阿惠反覆開刀後,依舊是椎心刺骨的痛,穿壞了一件又一件的鐵衣,為了生活,無法停止勞動。直到葉明憲來到大埔醫療站,悉心對症針灸加上復健治療,阿惠竟擺脫穿了十年的鐵衣。

同樣以一生劬勞換來一身毛病的林鳳為,也是醫療站的老病號。2007年,大林慈院與嘉義縣衛生局上山舉辦複合式篩檢活動,她因身體不適來做檢查,經院長林俊龍(現任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診察,發現有心血管阻塞現象,即時處置後,又安排到大林慈院就診。

當時,大埔醫療站以大林慈院專科團隊為後盾,開辦視訊會診,兩地醫師相輔相成,讓鄉親不再為了求醫而奔波,也不再視就醫為畏途。林鳳為的心臟與血壓得以控制穩定,她感恩醫護人員的守護。

位於大埔衛生所、由大林慈院負責的大埔醫療站,常年提供西醫、中醫、牙科等急性與慢性疾病診療服務,還有專科視訊看診,讓鄉親看病不再需要翻山越嶺。(攝影者:謝明芳)
醫師、復健師、護理師,都是她能依靠的朋友,讓她不再感到孤軍奮鬥。有時,林鳳為因工作來不及趕到醫療站看診,葉明憲總不忘交代護理人員為她帶藥。

近年,先生的身體也出了狀況,整個家的擔子都由林鳳為扛起,她不怪上蒼與命運,卻不免感嘆世事滄桑,但「不知道為什麼,非親非故的你們都對我這麼好!」

在生命最困頓的時刻,大埔醫療站始終在那兒,有人傾聽、有人鼓勵、有人關懷,林鳳為的心也得到了理解、歸屬與盼望。吃再多苦的林鳳為都堅強不哭,但想到醫療站的愛,眼淚卻掉了下來。山長水遠,明月千里,「這點情,我深深感念,永遠都還不了!」

遺世山村 慈院駐站


廣闊的曾文水庫,涵容著全臺灣最大的蓄水量,為嘉南平原帶來深厚的恩澤。坐落在集水區的大埔鄉,數十年來默默地給予,然平原上的繁榮發達,與大埔不僅毫無關聯,甚至成了強烈對比。

水庫淹沒了曾經最熱鬧的街道,隨著水位上漲,大埔人逐漸外移。位在水源保護區,沒有工業,不興建設,滿天星斗、遺世獨立的小山村,是多少汲汲營營的都會人嚮往的所在,這般美景卻留不住年輕人,也留不住醫師。

以往政府委託醫療機構駐診的醫療站,總是持續不久,1996年後,大埔鄉形成有醫療站,卻無醫師看診的窘境。直到2002年大林慈院接手,除了長期駐診的內科林繁幸醫師,每週上山的中醫科葉明憲醫師也不曾替換。

蜿蜒山區的臺三線,大雨常造成路坍,坍了又修,修了又坍,卻是大埔人唯一的聯外道路。路斷,情不斷;路長,情更長。十多年來,葉明憲從沒想要離開這裏,相反的,更堅定履行上山服務的承諾,這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也是忙碌行醫生涯中的調劑。

「自己是貪戀大埔的湖光山色。」談起大埔因緣,葉明憲神情輕鬆,一切顯得理所當然。

擔任住院醫師階段,葉明憲就參與慈濟人醫會在大埔的義診。當許多人還在為蜿蜒起伏的山路而暈車,他置身如畫的幽靜風景中,卻覺得神清氣爽美不勝收。因此,當大林慈濟醫院承接大埔醫療站,規畫開設中醫門診後,葉明憲就自告奮勇。

從大林出發,經中埔、番路到大埔,往返車程需要三個多小時,一直以來他都親自開車往返。三次的驚險意外,非但沒讓他打退堂鼓,更體會到與大埔緣分匪淺,要用心圓滿每一分與病人的緣。

大埔鄉人口老化嚴重,大林慈院除負責大埔醫療站,每年與區公所合辦複合式健康篩檢活動,帶動鄉親藉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守護健康。(攝影者:鄭舜銘)
2007年夏天,在接連豪雨過後,山區發生大坍方。剛搶通的路況並不理想,輪胎在溼滑泥濘的路上一不小心打滑,整輛車滑向山谷之際,突然又迴轉衝向山壁、跌入水溝。

荒郊野嶺手機無法通訊,葉明憲一時求救無門,隨後發現他車禍的,是大埔衛生所的公衛護士,而獲知消息趕來為他進行拖吊的,是大埔慈濟志工陳勵譁的兒子。狀況解除後,他依然開著車,繼續前往山上的醫療站。

多年後,陳勵譁的先生嚴重腦中風,需插管呼吸照護,受到健保住院天數的限制,每隔一段時間就得轉院,輾轉在各醫院流浪了兩年,極為奔波勞苦。

一年多前,陳勵譁帶著先生回大埔,葉明憲每回下診便特地到府為他針灸治療,持續至今,病人的身體與精神狀況明顯改善,不需再經常下山急診,顛沛病苦終能得到安穩的力量。

路斷情長 責任未了


約莫一年前,一位來診病人提醒葉明憲注意前往大埔的行車安全,他並未放在心上。不久後,在山區一個大彎道幾乎煞不住車,這時對向車道突然衝出一輛大卡車,千鈞一髮之際,車身及時偏向一旁,與大卡車擦身而過,所幸只毀損車子後照鏡外殼!

葉明憲靜心觀想,能得一切冥冥庇護,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是因為山上的人還需要自己,而自己與大埔人的福報相互依存。

層疊的峰巒,不曾阻撓他牽掛山上病人的醫療行動,十二年來唯一的停診,是在莫拉克風災後那三週,山壁大規模坍塌而無法通行。

「這是天命!不是累與不累的問題,也不是興趣與否。知道這是你該做的事情,過程中還不斷成長,是快樂的所在。」葉明憲很早就體會,功成名就不是他人生追逐的要項,「做每一件事情會去想,你的緣圓滿了沒,如果能去圓每一分緣,人生就沒有掛礙。」

十二年來,單單他往返大埔醫療站的里程數,足以繞地球四圈有餘。「常想,還好是我跑這一趟,這些病人可不一定出得來!」

有工作能力的鄉親都在為生計打拚,行動不便的老人家無法自行騎車,山裏又大多沒有公車經過,曾有位老人家為了來醫療站就醫,拖著受傷的雙腳,獨自步行六公里,足足花了兩小時。

置身如畫的大埔風景中,葉明憲十二年每週為病人上山;而山裏的人情溫暖,也讓他更堅守醫者的使命。(攝影者:于劍興)
鄉親求醫的困境讓葉明憲不忍,他寧願自己奔走,為病人減輕負擔,而照顧好山上的老人家,無形中也安頓了在外打拚的遊子心。

「這裏雖然沒有最精緻的服務,但鄉親們都能接受。」醫病相互體諒關懷,成就大埔醫療站的運作。他不曾有過放棄或如何支撐的念頭,在需要的地方付出,對他而言是「天經地義」。

健保署給付大埔醫療站中醫巡迴醫療的額度,只有實際服務量的一半,驚訝於中醫門診需求量之高,還曾數度派員上山觀察,並打趣地對葉明憲說:「我們來看看全臺最了錢(閩南語:虧損)的巡迴醫療站!」至今,他能在山區無後顧之憂地貢獻專業,皆有賴於大林慈院的支持。

「後來我才知道,什麼叫做『守護生命的磐石』。」成為穩定病人的力量,還讓大家生起歡喜和信心,十多年來,他身體力行,體現看不見的道理。

「只要緣分還在,就會一直照顧他們。」十二年來,照顧的老人家,如今更老了,從大埔鄉親的身上,他看到自己未了的責任,而山裏的人情溫暖,也滋養著他的能量,「說是我照顧他們,其實他們也照顧我!」

颳風下雨的日子,想到葉明憲要上大埔來,林鳳為總是憂心地不斷祈禱,但願他能平安上山。對於醫護人員,她總有著一分打從心裏的敬愛,她說自己什麼忙也幫不上,只能請求神明庇佑。

「葉醫師是我們的貴人。」林鳳為想跟葉明憲說:「大埔還好有你!」

(文:何姿儀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87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