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深學習 慈濟防災體系

2017-05-29   | 朱秀蓮
慈濟防賑災組織架構,係以立體琉璃同心圓的概念,本會是總指揮中心,向外延伸合心與和氣的協調中心,最外圍則是村里鄰的社區服務中心。(攝影者:陳清旺 地點:新店靜思堂 日期:2017/05/28)
四天的端午連假到來,慈濟志工依然不敢懈怠,因為「意外先來還是明天先來」沒有誰說得準,透過防賑災研習課程,北區慈濟志工各功能團隊進行大型急難事件進行模擬演練,如何在鄉親最需要的時刻,把愛心送達。

因應趨勢  前瞻未來

繼花蓮、高雄和臺中之後,慈濟基金會5月28日在新店靜思堂舉辦防賑災研習課程。其中來自本會總指揮中心和北區負責防賑災協調中心以及各功能組的志工四百二十人齊聚新店靜思堂,針對「防災協調組織與運作理念及實務」及「蘇迪勒風災、八仙塵爆和復航空難之實境模擬」等議題展開一天的研討,並透過雙向交流,檢討和傳承,務期能在災難來臨時,及時發揮救災賑災的功能,膚慰鄉親,減輕傷痛,安定社會。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辦公室王運敬副主任強調,今日安排的三大課題,目的在增進各功能組的運作良能,進而深入每一功能組應注意的細節,培養運作的默契與原則,從而就以往的經驗作傳承,做為未來改善及精進的參考。

他為大家介紹慈濟防賑災組織架構,係以立體琉璃同心圓的概念,本會是總指揮中心,向外延伸合心與和氣的協調中心,最外圍則是村里鄰的社區服務中心。至於指揮或協調、服務中心的分組,視分工需求及人力有所不同。

「災難發生是多變的。」王運敬提及,目前總指揮中心的作業規範,將災難視其影響及傷害的程度分成一到四級,一至二級由社區關懷可到位,三到四級則需要中長期和延續性的協助,彼此密切互動,需要時跨區資源整合。

分工合心 溫暖人人

緊接著各功能組進行原則說明,行政組、訪視組、關懷組、總務組、財務組、公關媒體組、人文紀錄組以及慈悲科技的運用等。

行政組負責彙整災情訊息,將人事時地物的數字轉化為有效的資訊,登錄、統計後給協調組規劃,以掌控救災的工作進度。

柳宗言介紹「大愛餐車、行動廚房」在救災時所曾發揮的功能,樣樣都是希望能夠重點、快速提供受災鄉親當下生活之所需,溫暖他們的心。(攝影者:陳清旺 地點:新店靜思堂 日期:2017/05/28)
訪視組主要由社區的訪視團隊和社工組成,遇到大型災害事件時,分別就「災害關懷、安心關懷或定點關懷」分配路線與人員。財務、總務、機動和香積則是他們背後重要的支援,協助讓慰問物資送到需要關懷的家戶手中。

此外,受災的鄉親中也可能會有慈濟法親,這時就需要關懷組同步去了解是否有法親需要協助,妥善安頓法親,弟子安危是上人心心繫念的。

為大家說明總務及慈濟科技的柳宗言風趣表示:「總務是所有救災賑災重要的後勤,無人『舞』的(臺語),都歸總務。」因此,不管是管控本會救災物資的安全庫存還是社區小型總務事項,總務要有將所有事情都承擔的使命。

柳宗言說明,本會已經將「香積飯、環保毛毯、發放袋、福慧床、福慧桌、福慧椅」的每一箱內含的數量,到北中南東各地的標準量和現有量都確實掌控,並針對審核發放,都建立了一定的作業流程。

「在慈濟,慈善是本務,救災是義務。」林弘展從公關媒體的角度頗析,每次救災不遺餘力的慈濟人,為什麼不被外界了解?這其中資訊媒體的傳播是關鍵,未來如何守住慈濟人該做的事,把慈濟人慈濟事的美善發揚出去。

文發處賴睿伶就人文紀錄做了三項守則的提醒:「一、安全第一,相互照應;二、關懷優先,男女有別;三、遵守派班,準時回覆」,叮囑志工秉持「人人真善美,人人有人文;人人做慈善,愛灑滿人間;人人真善美,美善留世間」的信念,見證歷史,留下典範。

導入科技  放眼國際

「災難發生時有人捐了食物,請我們發給災民,要不要收?要注意些什麼?」、「慰問金如何發放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有人婉拒要如何處理?」、「如何傳遞現場最新消息?」……

透過模擬演練,志工討論不同類型災難發生時因如何協調分工及組織動員。(攝影者:陳清旺 地點:新店靜思堂 日期:2017/05/28)
功能分組研討時志工拋出各式各樣的問題,無論大小事,都是環環相扣,如何找對理想的作業模式,在在考驗大家的智慧,有經驗的志工分享他們如何克服挑戰,解決困難,圓滿任務,寶貴的經驗時而獲得掌聲,時而換來大家的讚歎。

下午分組實務模擬討論的「蘇迪勒風災」、「八仙塵爆」和「復興航空空難」,都是北區志工記憶猶新的重大災難事件。當下由誰來成立協調中心、如何評估災情以及地方政府請求參與救災時,要如何動員?靠的是平時有準備,才能臨危不亂,即便在救災現場也能夠亂中有序,端賴平時培養起來的默契,才能立即補位和支援。

課程漸近尾聲,來到「雙向交流」時間,課務團隊為未來防災救災賑災做準備,利用google的表單系統事先設計了問卷,要讓今天參與的人,對課程的滿意情形作立即性的回饋,這也是為未來科技和資訊導入系統做準備。

遠從澎湖飛到臺北,昨天提前在靜思堂安單的慈濟志工陳金國,因為過去服務的單位與救災有關,因此本身對防賑災就很關切,有機會取經,自然不願錯過。從課程講授及志工諸多案例交流中,他感受到在個案的照顧上,真的這個區塊還是要深化,因為如果只有熱心,只有愛心,用錯方法有可能適得其反。

志工拿起手機掃描QR code,要利用google的表單系統回答課程問卷。(攝影者:陳清旺 地點:新店靜思堂 日期:2017/05/28)
「希望以後能夠更制度化、更完善,更能夠接近受災人民的心。」聽到這麼多智慧分享,陳金國深覺不虛此行:「很高興今天來參加這個研討,來參加這樣一個研習,對我們慈濟的未來更有信心。」

專長大氣暨海洋科學毛正氣博士也參與了今天的課程,他目前結合了許多學有專長的學者專家,一起投入救災資訊系統整合的研發,要在災難發生的時候,讓志工能夠更安心掌握當地的災情,更有效的去救災。

防賑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數十年來慈濟雖然累積了無數國內外救災和賑災經驗,但因應災難的不確定性、政府單位的不同要求以及資深志工年事漸高等等問題,如何透過系統與組織運作,將人力、物力做最佳化的整合,讓珍貴經驗得以傳承都需要有識之士持續推動。一天的研習暫時畫下句點,但這不是結束,而是未來推廣到社區的起點,慈濟人要繼續在慈善的菩薩道上共知、共識、共行,消弭災難,祥和社會,淨化人心。

(文:朱秀蓮 新北市新店靜思堂報導 2017/05/28)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