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祖級志工 精進讓人為典範

2018-07-20   | 吳秀玲
培訓課裡當隊輔,楊必卿(前一)總是最早到,陪伴到結束,親切溫煦的待人處事,樂於與人分享聞法心得與感動,是學員心中溫暖的依靠。(攝影者:林根本,地點:臺南分會,時間:2017/03/19)

以八十四歲的高齡進入慈濟大家庭的楊必卿,2013年受證榮董與慈誠,如今已年近九十歲,他待人謙恭有禮、處事勇猛精進,是大家口中尊稱的「楊爸爸」,而對楊必卿來說,加入慈濟是他此生最大的幸福!

家傳善笑 牽起慈濟的因緣

橫跨兩個世代的楊必卿受的是日式教育,1943年小學畢業,便考取「臺灣製糖株式會社」,以培養科技人員的養成所,他一邊讀書一邊工作,日治時期,聰慧又進取的楊必卿深受師長的栽培和重視。

1945年臺灣光復,改組為「臺灣省糖業試驗所」,楊必卿刻苦自學,外語和英文打字樣樣精通,延續著植物細胞的研究工作,培育經濟作物甘蔗的菌種,是一位育種專家,盡責專業的他,光復初期,在那個困頓的年代,國家的經濟倚賴製糖外銷,他有著功不可沒的貢獻。
「接引父母同行菩薩道,是回報父母恩的最佳方式。」女兒楊麗真,把退休後的爸爸引領進了慈濟大家庭,父女兩同師同道同心,菩薩道上齊耕耘。(照片提供:楊必卿)


「我真的很感恩我的太太,要不是她,年輕的時候幫我打理整個家教育小孩,讓我專心作研究,現在更支持我做慈濟,我才能走這麼長遠的路。」楊必卿二十七歲結婚,婚後育有五個子女,傳統賢慧的楊媽媽,以夫為天,讓楊爸爸無後顧之憂,樸實的家風育兒有成,今孩子們在不同的領域裡都各有一片天。

「2011年因女兒麗真邀約我和太太,到高雄小巨蛋觀賞水懺演繹,盛大精彩的演出不僅讓我攝受感動在心,歸途在遊覽車上,更喜獲三本《法譬如水》」楊必卿指著客廳書櫃上一整列的證嚴上人叢書,細細地說起自己如何走入慈濟,眉宇間盡是藏不住的歡喜。

最喜恭讀上人著作的他說:「書裡鉅細靡遺記載上人之言教、法教、身教,每一句都是真理,我更從書中明瞭上人創辦慈濟世界的精神與理念。」楊必卿也從中深受信解。

言行合一 培育學員好典範

「接引父母同行菩薩道,是回報父母恩的最佳方式。」慈濟志工楊麗真,把退休後的爸爸引領進了慈濟大家庭,在女兒楊麗真和志工們的經驗傳承中,楊必卿虛心學習,尤其談起2011年最早參與的慈濟活動,楊必卿表示自己最愛參加的就是社區讀書會,每次都是最早報到的人!

緣深不怕緣來得遲,多年來的投入,楊必卿每個月也到花蓮、大林醫院做醫療志工,社區的公祭、助念、活動的宣導、勤務處處都有他的足跡。尤其在支援「好話一條街」貼靜思語時,與店家溫馨的互動,誠懇的態度,讓店家不僅讚嘆他的健康,更肯定他做的慈濟事,每個月都會期待楊必卿的到來呢!
驗血幹細胞的宣導活動,楊必卿(右一)拿著宣導看板,跟著志工們站在人來人往的大馬路旁,希望路人注意,為血癌患者尋找一線生機。(攝影者:洪淑真,地點:臺南東區,時間:2013/10/15)


現在承擔培育幹事的楊必卿,以自己的人生閱歷,說慈濟、說上人的法,勉勵學員要顧好這一念心,並且以灑脫的字跡,手寫成一篇篇的聞法心得,影印下來跟大家分享,而總是最早到場,又陪伴到結束的楊必卿,是學員們心中溫暖的依靠。

「楊爸爸道心堅定、處處與人為善,言行合一,集智慧、慈悲於一身,站出來不僅是慈濟人的典範,更可以給見習、培訓的學員們一個學習的方向。」也是培育團隊的志工吳瑞清,說起當年楊必卿受邀擔任培育幹事的緣由。

參與培訓的學員王仁德,也以敬佩的語氣,談著在培訓課裡陪伴他們的隊輔「楊爸爸」。王仁德說:「我第一眼看到楊爸爸時,以為他只有七十幾歲,陪著我們上一整天的課,還是坐的直挺挺的,自信又陽光,真的讓人難以置信他已將近九十歲了。」

醫療志工 健康比什麼都好

另外談起這年紀的差距,楊必卿也笑著分享自己在當醫療志工的見聞,他說:「來院做復健或看病的菩薩都在五、六十歲,或七、八十歲的阿公阿嬤,卻由我這個九十歲的阿祖(閩南語,阿公阿嬤的長輩),有福能為他們服務,真感恩啊!」

看著楊必卿掛滿笑意的臉龐訴說起這趣事,不禁讓旁人會心一笑,腦中也跟著浮現起阿祖推著坐在輪椅上阿公的畫面,但這無私奉獻的心卻是令人動容的!

「我在他身上看到謙卑,不與人爭的態度,更感受到他對待任何人的那份感恩、尊重、愛,真的是我們的榜樣。」六十四歲的醫療領隊劉進發,與楊必卿共事多年有感而發的說道。
楊必卿(前左一)到大林慈院當醫療志工,期許自己做到不能做的那一天。(照片提供:楊必卿)


「人活著就一定要動要付出,那麼多志工到醫院來付出愛心,真的是不簡單,我也一定會一直做下去,做到不能做的那一天。」堅毅的楊必卿在醫院裡看盡人生百態,有著這深刻的領悟,更珍惜現在能付出的每一刻。

法譬如水 善用此生傳大愛

尤其自2014年6月21日臺南人和環保教育站啟動與精舍連線,每日的「晨鐘起薰法香」,讓求法若渴的楊必卿清早就開著車來到環保站裡,因他深知只有聞法,才能貼近師父的心,才能自度度人。

點點滴滴的聞法筆記他工整的編列成冊,保存珍視,楊必卿文學造詣頗深,有著文人性格,至今還是常用他那剛勁有力的字跡,抄錄重點寫其心得,將心中的法喜與感動一字一句躍於紙上,還集結成冊,並樂與人分享。

兩年前(2016)上人行腳來到臺南,與弟子溫馨座談,當楊必卿虔誠恭敬的感恩頂禮上人:「感恩上人給我智慧和健康」,上人牽起他的手輕輕地說:「你很精進又健康,要繼續!」這份彌足珍貴的師徒情緣,讓他感動銘心永誌不忘。

已經將大體捐贈的同意卡號,工整的標註在胸前的慈濟名牌背面的楊必卿,每天帶著師父的祝福,自愛愛人,除了善用此生快樂的付出,將來也發願要善用此身當「無語良師」,將此生發揮得淋漓盡致,讓大愛永恆不退。【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吳秀玲 臺南報導 2018/07/12)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