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益計畫 第二屆成果亮眼

2019-12-27   | 柯玲蘭
第二屆青年公益實踐計畫圓滿,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後排左二)與各團隊業師、十組團隊合影。(攝影者:羅景譽,地點:臺北市華山文創園區,日期:2019/12/15)
慈濟基金會獎勵青年創新、投入公益行動,所發起的「青年公益實踐計畫」第二屆已順利圓滿。2019年12月15日,慈濟基金會於臺北市華山文創園區舉辦十組青年公益團隊的「成果發表會」,宣告第二屆成績單的同時,也是第三屆的開跑。

循環農業再生

慈濟基金會對於入選「青年公益實踐計畫」的青年團隊的幫助,除了實質資金挹注支援,還有業師隨時可以諮詢,透過每個月一次面對面的輔助交流,幫助各團隊解決實務運作難題。

「梨理人」團隊打造農業廢棄物循環再生的模式,讓農民遠離傳統燒果樹廢棄枝條的煙害。

三位創立人平均年紀為二十五歲,隊長徐振捷簡介,他們目前將廢棄梨樹枝條開發成產品,除了有梨煙筆外還有刻章,還開發出使用葡萄藤加工的開瓶器,還有龍眼木、荔枝木的資材也都可以運用。

他們的業師是元沛農坊的創辦人許又仁,與梨理人相似的背景,也是學生創辦到現在的社會企業,是循環農業的前輩。在陪跑的過程中,許又仁告訴團隊如何在公益性與企業營運上進行取捨。許又仁建議團隊:「你要的不是做一塊小時候要的大餅,應該要做一塊精緻的馬卡龍的時候,那你就要做一些減法。」

他看到梨理人從一個比較複雜、主軸不明的計畫,一路縮、精簡到一個精緻化過程。許又仁讚歎,可以想像「梨理人」在未來可以變成一個農業的木材、資材的設計專家,可以針對不同的客戶去做很好的精緻設計。
成果展同時舉辦一個小型座談會並直播,希望友善地球、環境保護議題,能即時發酵,人人出一點力共同來翻轉溫室效應的危害。(攝影者:羅景譽,地點:臺北市華山文創園區,日期:2019/12/15)

廢棄物重塑 循環經濟

「神魅設計」擁有整齊的設計人才,將回收的貨櫃屋改造、或是使用回收的廢棄物重塑成裝飾品等,作品在各地區競賽得獎無數,今年(2019年)到中國大陸北京、廣州、武漢、溫州等地區參賽也多受肯定。隊長陳勝豐表示,團隊做的是循環經濟,到外面參賽也是宣揚循環經濟的概念,希望能夠變成一個潮流,是可以變成一門經濟生意。

這組的業師,城市發展顧問公司陳柏守執行長表示,「神魅設計」是十組入選組中在商業營運上,做得還不錯的公司。參加公益實踐計畫的團隊大部分是先做公益,然後將學習轉為社會企業,而神魅除了做循環經濟,節約資源開發做環境保護外,是已有不錯的商業模式要來融入公益計畫。

神魅隊長陳勝豐表示很感謝慈濟給的資源跟業師,討論之後,讓團隊加入一些人文關懷的部分,還參加了一些很棒的相關論壇,讓團隊接觸到很多的朋友,開了很多視野,更重要是啟發思維,朝向聯合國永續經營十七項目努力。

為消減海洋垃圾而「湛」

讀海洋科系畢業的三位女生所創立的「湛」團隊,以環境保護議題為核心,努力為消減海洋垃圾而戰。「參加這個(慈濟青年公益)計畫,就是我們更有勇氣、做更多的挑戰去嘗試。」隊長陳思穎如是說。

他們在學校做研究時,詢問教授所做的海洋相關研究報告或數據對地球有幫助嗎?教授回答必須依靠決策者的執行,所以團隊秉著淑世的精神,要做實踐者,親自跳下來,構想、設計機器在漁港撿垃圾。

湛團隊的業師臺灣大學機械系詹魁元教授幫助團隊在機械設計上做更多的發想,減少錯誤。隊長陳思穎道感恩說:「我們很感謝青年公益計畫,沒有他們無私的奉獻,就不會有今天的我們。」

詹魁元教授說,湛團隊為了撿垃圾,還跳到水裡修機器,水很髒、布滿油垢,水中漂浮著有吃一半的東西,有死掉的生物,還有排泄物等,他讚歎湛團隊很了不起願意克服這種沮喪感,從2016年持續到現在。有海洋科技背景的「湛」團隊,正在做第二版的「湛鬥機」;「湛」是臺灣少數在做硬體新創的團隊,很不容易。

湛團隊的另一位業師吳漢中設計總監,是有參與過大型博覽會及藝術季的經驗,他很佩服這群年輕人去漁港收垃圾,在這麼差的環境中「眼神還依舊會發亮」,非常謝謝慈濟選了一個這麼棒的團隊!自己從他們身上看到年輕人的精神,希望讓「湛」這個海洋循環的機器,能夠得到更多臺灣社會大眾的共鳴。

慈濟慈濟青年公益實踐計畫,也期待青年人發揮熱情、潛力,借力使力,使用這平台跨界交流取經,以及業師的輔助,能加速孵化既能創業又做公益的社會企業,順利營運、永續經營。【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在成果發表會場中的展示廳中,展示「湛」團隊的湛鬥機,團隊向來賓介紹機台如何在漁港收拾垃圾。(攝影者:陳何嬌,地點:臺北市華山文創園區,日期:2019/12/15)

(文:柯玲蘭 臺北市華山文創園區報導 2019/12/15)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