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級師傅親施工 連日揮汗換鄉親安心
2022-11-23 | 施金魚918強震,全臺慈濟志工組成修繕團隊,開著車、載著自家工具來報到。一批又一批來到玉里。10月25日中午,由56位志工組成的中區第三梯次修繕團隊來到玉里。下午隨即展開修繕,兵分二路,其中一組人馬來到國武里的曾女士家。
曾女士家受損嚴重,伸縮縫位移,牆壁、地板、天花板有著大小不等的裂縫,物品破碎一地。餘震隨時可能再來,師傅卻不知道在哪裡?她每天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直到慈濟人出現……
付出機會難得 錢再賺就有
志工勘查過受損情況之後,隨即分工,有的在前廳,有的在後院;有的打除壁磚,有的打除地磚,一時間電動錘「吱吱吱——」聲響,此起彼落。
這群志工中,有六位來自彰化,他們自成一個工班。吳金定是泥作師傅、吳博皓是吳金定的兒子也是徒弟、林進雄開建材行,是吳金定的外甥、許自發經營鉚釘生產加工、吳申出是建築設計及監工,而最年長的粘本源是全職志工。他們放下個人事業,只盼受災鄉親,早日恢復家園。
吳金定15歲就入行,有46年的資歷。這是他第二次帶著兒子來玉里修繕,「身為慈濟的一員,玉里鄉親有需要就來幫忙。」他很高興兒子願意跟著他來付出,「錢可以以後再賺,但機會一過就沒有了。」
28歲的吳博皓跟著父親學習泥作已有六、七年,來到玉里,父子倆合作無間,大面積的打底、大塊磁磚的黏貼,都由吳金定操刀;小塊磁磚掉落的修繕,就由吳博皓處理。吳博皓說,參與修繕,雖然也很辛苦,但最辛苦的是在外住宿不習慣,睡不好,「要來之前有些猶豫,還是來了,因為有人需要幫忙。」
雖然是沒有薪資的工作,但吳博皓一樣抱著平日的工作態度,「就是把它做好。」跟隨著資深志工做事,志工那一股無所求付出的精神,讓他銘刻於心。
六人完美組合 施工默契足
客廳裡,吳金定操作切石機切割破裂的地磚,許自發拿著寶特瓶在一旁澆水降溫。隨後就是打除地磚,花崗石地磚很有厚度又堅硬,必須緊握電動錘與之奮戰,相當費力,手痠了,就換手。吳金定的背部早已被汗水浸透。
參與修繕,許自發覺得很有意義,「遇到天災,大家都是很無奈,我們付出一點,受災鄉親能夠安心,就感到很欣慰。」
屋後廊道,吳博皓也奮力在打除震裂的地磚,林進雄、粘本源、吳申出三人在巷子拌水泥,一人操作電動水泥攪拌機,一人倒水泥,另一人倒水。他們適時換手,默契十足。
隨著施工進度不同、地點不同,都是不同的人力組合。在鋪上地磚之前,吳金定先在打底層上塗抹糊狀黏漿,再用鏝刀抹出漂亮的鋸齒紋路,彷彿藝術創作一般。接著,林進雄當助手,各持一個吸盤吸住地磚,然後鋪上,再由吳博皓補縫、擦拭,大功告成,整個地光潔明亮。
用愛修補裂痕 收穫最美笑容
屋子裡有多處大塊壁磚破裂,不論是打除或是黏貼,比起處理地磚更具難度。吳金定將一團一團黏漿甩上牆壁、抹平後,甥舅兩人合力抬起一塊壁磚,看準位置,吳金定提醒林進雄:「要放了喔。」「好!」一起放入,恰到好處,兩人開心叫好:「漂亮啦!」不時關心進度的屋主看了,滿意地說:「一百分。」
林進雄因為工作忙碌,沒跟上前一梯的修繕隊伍,看到舅舅和表弟那麼發心,內心很感動。幸好這次提前幾天接到出勤訊息,他趕緊把工作交代好,無論如何不想再錯過。看到地震的破壞,林進雄深感「能付出就要把握機會,讓災民能安安心心過生活。」
屋後廊道鋪上水泥後,吳申出和粘本源拿起抹泥刀一寸寸地抹平。來到玉里,吳申出從一個監工轉身變成了小工,「心態上放得下就好了。」有朋友納悶地問他:「你做那個沒錢,又要花自己的錢,還去做?」他說:「就是一分同理心,屋子到處有裂縫,看了心情也不好,幫忙修繕,他們就可以盡快恢復正常生活。」
庭院花圃的牆角,連鎖磚散落一地,粘本源利用泥作的空檔,重新一一鋪排。這項工作可說是非他莫屬,因為他參與過無數的慈濟救災重建,以及會所興建工程的鋪連鎖磚工作,成了志工口中的鋪連鎖磚高手。自從參與了九二一地震救災,他感同身受,從此「臺灣有災難,慈濟有啟動救災,我就自動參加了。」
中區啟動的三梯次修繕,都有粘本源的身影。74歲的他即使操作電動水泥攪拌機,依然勝任自如。從臺灣化工退休,雖然不具備建築專業,但他充滿自信地說:「上人說的,用心就是專業。」
第三天下午五點,吳金定貼上最後一塊壁磚,修繕作業宣告完工。看到牆壁和地面的磁磚恢復了原貌,曾女士放下不安的心,露出了難得的笑容。那抹笑容,是志工心中最好的回報。【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施金魚 花蓮報導 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