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本志工下鄉 關懷愛滋不間斷

2009-07-30   | 袁亞棋
感恩戶Smangile (愛滋婦女),全身發冷,志工貼心的為她將毛毯蓋好。
南非與台灣處於地球兩端,法親往來極其殊勝,難得參與南非國際護士大會的三位花蓮慈院主管賴惠玲、鍾惠君、王淑貞師姊,以及慈濟技術學院護理系老師蔡娟秀師姊等前來,南非志工特地安排空檔,參與7月3日的下鄉訪視及冬令發放。

平日在社區中,本土志工們都不間斷地關懷病患與孤兒,而每年的冬令發放節期,志工們會再度於社區中徹底覆查;挨家挨戶拜訪、調查每戶家庭的人口數、統計需要物資數量,同時也邀約照顧戶們於發放日當天,參與慈濟的愛灑人間說明會。

成就他人 縮小自我

2009年7月3日約近十一點時,志工們抵達的冬令發放點 - 夸馬酷塔(Kwa Makhutha)黑人鎮。當地志工借用的小學教室內,早已坐滿了社區民眾與照顧戶家屬。另一頭的學校廚房,當區本土志工自發性組成的香積組,也烹煮好熱騰騰的蔬菜咖哩飯,供應各區來支援的志工們作午餐。

將投影設備及電腦架設完成後,慈蒂師姊(葛蕾蒂絲‧恩葛瑪 Gladys Ngema)作了簡短的開場,隨後將麥克風交給 Hlengiwe 師姊主持分享。麥克風交接間,慈蒂師姊不忘以身教恭敬地雙手奉上。慈蒂師姊與人的互動時,言行舉止間隨處可發現她如何將上人的法運用在待人處世中。

如慈蒂師姊分享時,總是先成就她人,而不是自我居功。面對志工間的人事意見,她則會應機地提醒大家:「慈濟人作慈濟事,一切要以慈濟精神為優先;自我得失則要學習放下。」包括許多投入慈濟十幾年的本土師姊們皆是如此。她們真正是心中有上人,行中有慈濟。以感恩與謙卑的態度入群付出,同時也將法植入人人的內心。


走入社區 居家關懷

愛灑人間說明會現場安頓好之後,跟隨著幾位本土菩薩的腳步,我們走進社區進行居家關懷。第一位照顧戶是三十二歲的 Nhlanhlo,同時也是位愛滋病患。慈蒂師姊為我們說明,早上時,志工們便先來 Nhlanhlo 家中,發揮7月1日下鄉的慈院護士師姊們所教導的看護技巧,為病患擦澡梳洗;同時屋內的家務瑣事,也都整理的井然有序了。

本土志工付出,心心念念都是為社區病苦者拔苦予樂,讓人感受到他們用心於慈濟中學習,並迫不及待地想給照顧戶更好的關懷與照顧;同時他們也珍惜著上人的法,在社區中不斷地接引人間菩薩。

接著來到第二位照顧戶 Smangile Khomo(愛滋婦女)家中。一入屋,只見她以毛毯裹住全身,不斷發冷的她,害怕空氣由被縫間灌入,於是連頭部也以毛毯覆蓋。這就是典型的愛滋病症狀  - 虛弱無力地臥床。即使外頭晴空高照,缺乏活動力而發冷的他們,還是棉被、毛毯,一層層地蓋著。

第三位照顧戶,是四十二歲的愛滋婦女Smangile Jili,也擁有相同的病症。不禁令人唏噓,為何此區的愛滋病患如此普遍,又如此年輕。經志工解釋,此區是政府給予補助整建的新區;許多外地來德本市內打工的人們,從原本的違章建築區搬遷到此;人口來源及流動,原本就複雜,所以普遍地,婦女染病發作,而男人們,則為討生活四處遊走。


啟發清淨本性 增進社區祥和

冬令發放時,志工們以感恩與謙卑的心為感恩戶雙手送上物資。
接連眼見到一個又一個愛滋個案,內心難忍不捨的痛。但也感動於志工們,以無私大愛關懷人間疾苦,為病患沐浴、打掃居家,接引社區左右鄰居一同照護、料理三餐。有時更把失父失母的愛滋孤兒,帶回自己家中照顧。雖然我們無力挽救一個個被愛滋病毒吞噬的生命,但志工們把悲苦化菩提,藉由見苦知福,啟發人人清淨的本性、無染的愛心,帶動地方互助互愛、淨化祥和。

就如同某次的下鄉訪視,志工們整齊列隊準備進行居家關懷,該社區一位路過的男子,忍不住對這奇特的隊伍關注。志工們為好奇的他說明慈濟與大愛,該男子不禁發心讚嘆:「這個惡名昭彰的社區,真的變得不一樣了。」

結束了居家關懷,眾人回到愛灑人間說明會的現場。志工們的分享已結束,開始準備今日毛毯與玉米粉的發放。總共四百份的發放名單中,志工們一戶一戶地唱名整隊;在凌亂的群眾中,以耐心與智慧將名單一一確認,圓滿地把物資恭敬地以雙手獻給每一個照顧戶,同時也結下深深的慈濟緣。

南非志工們由關懷、分享到發放等皆是主動承擔。每當我們展開下一個關懷行程時,菩薩們口中總是不停地唱著「喔!台灣!我們要去台灣。我們要去台灣見上人。」或許他們不曾去過台灣,更不曾親眼見過上人,但是他們將愛 上人的心,化作愛眾生的心,去擁抱上人所愛、做上人所做的事、走上人所走的路,也見證到上人的法,是如何落實在黑皮膚的本土志工菩薩身上。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