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熊蓋讚 寶特瓶變愛心
2017-09-05 | 陳誼謙回收寶特瓶 垃圾變愛心
世大運期間,基於安全考量,參賽選手的飲用水由主辦單位提供瓶裝水。由於產生許多廢棄寶特瓶,主辦單位特別與慈濟合作,於8月12日至9月2日新北市林口區選手村營運期間,由慈濟志工負責將廢棄的寶特瓶運至慈濟環保站,依照後端處理廠的嚴格要求,一一進行分類、清潔、去除瓶蓋、標籤等工作。
超過一萬名選手和隊職員住在林口選手村,每日大約有一萬七千多個廢棄寶特瓶產生,選手村內設有寶特瓶回收區,由慈濟志工每天下午定時收集、清運,分別載往大臺北、桃園一帶的慈濟環保站。
為了讓這些寶特瓶可以製成再生物品或織品,慈濟志工希望符合後端處理廠的嚴格要求,寶特瓶載到環保站後,慈濟志工耐心地將每一支瓶子打開,檢查是否有殘留液體,並清潔乾淨。接著細心地去除不同材質的瓶蓋、標籤,最後依各種材質另外裝袋。遇到有貼紙的寶特瓶,志工仍然用心地將殘膠去除。
由於每天都有大量的寶特瓶需要處理,回收選手村寶特瓶任務,共約超過二千人次的慈濟環保志工投入,也有的是下班後趕來慈濟環保站加入,甚至還要忙到晚上九點才能處理完。
而後端處理部分,以慈濟賑災毛毯舉例,還得經過粉碎、再清洗、懸浮去汙、脫水、細切等作業後,移至化纖廠製造再生紡織品,才能製成毛毯,最後再將溫暖的愛心送給海內外弱勢、急難的災民。
資源再利用 愛地球媽媽
負責這次任務的慈濟志工窗口劉棟傑表示,感恩有機會承擔這次的回收工作,更感恩所有投入的環保志工一起響應,回收寶特瓶不只是為了減少垃圾,而是要為了保護大地來付出。
慈濟基金會表示,據環保署統計,臺灣每年回收約四十五億支寶特瓶,慈濟志工用心、細心進行寶特瓶回收分類,除了讓有形的資源再使用,無形的,是為了創造廢棄物的再生力量,以減輕地球的負擔,創造更大的價值。
(文:陳誼謙 慈濟基金會公傳處 新北市報導 2017/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