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覺他 為人生而覺悟

2010-07-18   | 慈濟基金會
上人開示,將生命用在最可貴的地方,「這個時間需要你,這個空間需要你,時時都是被需要的,這就是最有價值的生命!」(攝影者:施蘇玉珍)
【證嚴上人7月18日志工早會開示】
「志工,是現代的說法,就是『覺有情者』,更貼切的說就是『人間菩薩』,是人與人之間的貴人;人間菩薩有什麼條件,就是要先有覺悟。」今日志工早會上,證嚴上人以覺行合一的慈濟法髓--「悲」、「智」、「福」、「慧」,開示人間菩薩道的修行法。

上人說,人間菩薩就是要能「覺悟」,覺悟生命的價值觀在於如何使用生命,將生命用在最可貴的地方,「這個時間需要你,這個空間需要你,時時刻刻在自己的生命、時時都是被需要的,這就是最有價值的生命!各位不是嗎?」

生命寶貴莫虛擲  利他溫暖最上乘

上人說,被需要不是等待被需要,而是主動地被需要,上人以醫療志工為例,志工在醫院中主動給予患者一個親切的問候與關懷,即使小小的動作,也能讓受病苦之人獲得寬慰,「一個溫暖的手搭在他的肩膀上、一聲問好、聽聽他傾訴幾句貼心的話,你今天就是他的貴人,不是在那裡等著,讓人家來求你能不能幫我什麼,而是去找,做不請之師,自己走入他的生命中,他需要的時候,你要啟發他的智慧和他貼心,這樣一天下來,就走入了許多人的生命中。」

上人開示,「我們的寶貴生命要如何應用在人間?這要先有『覺』,覺悟了以後要『有情』,我們的覺悟是為人生而覺悟,也就是我們體會到人生苦難偏多!」

佛陀小時後在皇宮中享受人生的榮華富貴,如何能引起他的修行之心,想要尋找人生的矛盾奧秘?因為他看到人世間的不平等,佛陀體會到,生活的享受,卻是來自於他人的辛苦付出……

「從這一點,佛陀開始去尋找,人為什麼這樣不平等,他走到了皇宮外去體會窮、苦、老、病、死,再回歸自己,曾幾何時,已經是青少年了,到底不久的將來就是中老年;看看人世間,死不一定是老,人生如此無常。佛陀在看到這麼多的人間事後,他開始去研討、去研修人生的奧秘與矛盾,為什麼人世間都會有這樣的歷程,但也有無常……」

佛陀體會人生的憂悲苦惱與愛別離苦,也思考著,如果矛盾苦難總會到來,那麼到底快樂在哪裡?為了能夠探詢真義,佛陀捨親割愛,離開皇宮出家修行。

煩惱總在得失間  虛妄迷障苦無盡

上人以佛陀的悟法歷程,開示覺悟非為個人而是為了眾生,「覺悟,覺悟是為了這一群眾生,所以有情不是獨善其身。佛陀說『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己知道的就趕快讓別人也能夠知道;自己覺了的也要讓他人覺了;自己不迷也要將人人導向不迷茫的方向,這就是把握時間,對的事情做就對了。」

覺悟之後,如何力行,上人認為不是用說的、不是用寫的而是用做的。醫療志工走入醫院中,體會母親生產之痛,椎心徹骨或挨刀剖腹,然而又為了求更多的子嗣或求晚年有依,只好再次生產,上人說,「生產的人是苦,可是又想,生一個夠嗎?看,這就是迷啊!人都是在苦難中而不覺,孩子被生出來是健康的嗎?是真正來報恩、為人群付出的嗎?或者是來討債、不孝?都不知道……」

「人總是沉迷在親親我我,愛的時候沒有苦難,但是苦難臨頭時卻又苦不堪啊!我們慈濟人『覺有情』要做什麼不迷茫,要能把握時間。」

慈濟人推動靜思語教學,從孩子影響家庭。在屏東,一位學生學了靜思語之後,就以「生氣,是短暫的發瘋」與「生氣是拿他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這兩句話來化解日日爭吵不斷的父母。

而「靜思好話一條街」也時時傳法度人,「從台北文山區開始,一直到現在已經傳遍好幾個國家,都是好話一條街,真的是改變了很多人,我真的非常感恩,覺有情的人間菩薩,不請之師,都是利用時間、普遍在空間、關懷在人與人之間,這都是慈濟人出世的精神、入世的覺悟,付出無所求,只是為了要入人群,所以自己覺悟要走入人群!」

善法入心得智慧  喜捨知足最寬闊

上人開示,「悲」、「智」、「福」、「慧」--

「悲」從不忍中包容得願力。上人說,「現今環境大小乾坤不調,令人擔心,人人於此時更應起悲心和大地共生息。人和大地息息相關,所以我們不忍,心中常有不忍,就會立宏願,要有寬闊的心,心包太虛包容一切。」

「智」從喜捨中感恩得信行。上人說,「智慧就是要喜捨,我們常說,人世間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智慧就是要喜捨,喜捨才會感恩,也才能身體力行。」

「福」從人群中知足得歡喜。上人說,「煩惱都是從人群中得煩惱,我們在這樣的環境常常要知足,能夠為他人服務就是自己身體健康,時間有餘、空間有餘、處處有餘,就是要知足。」

「慧」從變數中善解得自在。上人說,「人世間本就變數多,我們要用善解來自我鍛鍊,考驗我們是不是真有智慧。」

上人叮嚀,「雖然這是短短的幾句話,但也都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自問,這一句話(這一個法),我們有沒有做到,所以事事無不都是法髓,只要把好話體會入心、用在人群中,都是法髓慧命的成長,期待大家都能做到!總之,有做到就有得,感恩。」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