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力一心 協度眾生

2017-11-30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以臺北慈濟志工陳三舟為例:「因為他是承擔,有負責任,他勇猛向前,自然旁邊大家樂於接受,人人願意幫助,這是力量,這叫做借力使力,他的負責總是與那個『協』字一樣,三個力、一個心,他很盡心力,所以他能夠時時集中人與他互動、協力。」(攝影者:余雪足)
【證嚴上人11月29日臺中溫馨座談開示】
「慈濟事,一個人做不起,少數人沒辦法能夠做得很好,一定要是多數的人,人人合心、協力,如此共同會合付出,才有辦法發揮那樣大力量。」

證嚴上人行腳至臺中,11月29日下午與中區慈濟人進行溫馨座談,聆聽志工們分享近期承擔營隊活動的心得;聽到大家合和互協,共同成就、圓滿每一個營隊活動,上人既是感動,也感到安心。

「精進也好,生活營也好,或者是國外歸來的(精進研習營隊)……我們已經帶動了很精實,很真、很實,在慈濟如何耕地、如何布種、如何施肥、如何澆水,我相信我們的方法都已經傳達,已經讓他們來到臺灣看見菩薩如何耕耘心地、如何布善種子,從這樣的愛傳回他們的僑居地,傳到他們的國度裡去,這就是我們要如何把愛撒向天下,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自耘其善擴大愛 連結眾力說感恩

佛陀的教法,無不都是引導大家走上菩薩道、行菩薩法;而菩薩在人間,就是為了拔苦予樂、度化眾生。

「大家已經菩薩法入心,而且身體力行,不只是在自耕地;我們的這一塊土地,大家共同來耕耘。在臺灣,我們已經很盡心力,五十二年我們都是很盡心力,所以,真的很感恩,不只是在我們的土地,很用心在耕耘,布善種子,我們都是以誠正信實落實,同樣將這樣的精神理念,也是讓他們帶回去,這是很重要的。」

上人期許慈濟人要恆持「誠正信實」,力行「四弘誓願」,行入真實的菩薩大道,用心接引、增長慧命。

「師父一直說要增長慧命,而慧命的資糧就是來自於遠方的菩薩,他們發心來這裡,學習我們付出的經驗。剛剛每一隊組分享,下來的時候,我就說『這樣地辛苦,而且很付出,又要接下來,你們敢嗎?』大家都說:『敢!』對,大家都說敢,而且每一個人都說歡喜呀!是的,做得很歡喜,其實是叫做法喜,打從內心的歡喜、法喜,因為我們把我們的法撒播出去,他們真誠的感受。」

付出,廣結天下眾生緣,不僅自己得歡喜,還要說感恩。中區慈濟人在今年(2017年)接下許多營隊活動,不論是在花蓮或是臺中舉行,都勇於承擔,充分展現各組隊之間合和不分心的團隊精神,令上人甚為讚歎。

「師父一個心願的期待,這個心願只是要求每一位菩薩道心不退,合心就是協力的意思。聽到(慈濟志工)蔡素蓮她也說,她現在做協力,其實不是只有名稱的協力,看起來,我們現在好幾位的合心,也是在協助著協力平行在做事;師父要求的就是這樣,我希望我們身心永遠保持健康。」

老驥伏櫪志千里 承擔責任領協力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上人時常感嘆時間的易逝難留,尤其看著許多老菩薩日漸衰老的身形,更是深切地呼籲所有慈濟人要把握有限的生命,發揮人生最大的功能與良能。

「舉一個例子,我這一回在臺北,有一位八十歲(陳三舟師兄),今年(繼續)接協力隊,他本身要接協力隊很歡喜,他不只是協力隊,他所有組隊都通通要接,不管是醫院幹部、聯絡的窗口,也是他、帶隊也是他,他總是去爭取他要做,他爭取來不是拿給別人做,他樣樣做到,真正很親和感,人人聽到(陳三舟師兄),大家聽到都說沒問題,大家一起做,所以一個人品德樹立起來。」

陳三舟師兄無畏自己年事已長,仍然勇猛向前,從自己開始做起,以身作則承擔各項勤務工作,並帶動身邊的志工一同投入參與。

「因為他是承擔,有負責任,他勇猛向前,自然旁邊大家樂於接受,人人願意幫助,這是力量,這叫做借力使力,他的負責總是與那個『協』字一樣,三個力、一個心,他很盡心力,所以他能夠時時集中人與他互動、協力。」

修持慧命如鋪路 拓道安行菩薩法

俗諺說:「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然而上人卻經常擔心自己的弟子跟不上腳步,或是走差了路,總是不斷耳提面命,期待慈濟人身心都不要懈怠,勤行在菩薩道上。

「我最擔心的是『傳承』理念偏差了。我們的傳承就像師父與弟子一樣,師父引入門,修行在弟子,師父舉一個方向、開路,自己弟子的路、弟子的道,弟子自己開,看你們要走多久的路,就要開多遠的道,自己要開呀!這不能停下來,別人向前在開,我們停在哪裡,我們的道路就不通,開到哪裡就停到哪裡,就是止到哪裡,就在那個地方停止了。」

上人掛念著弟子們的慧命,「難得我們的生命的活力,身體的力量,平常就要這樣活動,多數人大家一起來,正確的方向,共同為人間開出條條道路,向著菩薩、佛陀的方向,我們大家可以這樣互相帶動。」

「大愛共伴有情天,步步鋪路護大地。」上人期許同處在天蓋之下、地載之上的每一個人都能齊心協力,鋪平人世間的菩薩道路。

「希望社會、人間,人人有機會,一塊連鎖磚,人人的連鎖磚大家會合起來,這樣一塊一塊平齊鋪平,讓我們的世間能夠更平坦,讓後人更好走路,這是我們現在可以努力的地方。我們身體的力量不要荒廢、不要停歇,但是我們的心,就是慧命一定要增加,身體的力道不要讓它減弱掉,慧命要不斷增長起來。」

反覆說法為弟子 不負吾師應力行

上人行腳期間,來自東歐國家的烏克蘭科學院(UAS)院長歐尼普科(Oleksii Onipko)一行人,特地於11月27日來到臺灣拜會上人,其間從科學談及佛法與環保。

「我一直問他(烏克蘭太空英雄,卡德尼克.里歐尼,Leonid Kadeniuk),『太空人到太空走路感覺如何?』他就分享在太空漫步是虛無飄渺的,那種的感覺……其實『轉識成智』,我們平時的意識緣外面的境界,這緣了之後,到底我們要做什麼?所以後面的『妙觀察智』,除了『成所作智』,在那個地方,我們的意識緣著境,這個境到底要用什麼?我們若是有佛法在,會很清楚,這外面的境界,我們要如何用在利益人生的作用,這叫做『成所作智』。」

八識中的第五識相緣於外面的境界,我們要能去分析所接觸到的每一個境界,如何能充分轉化成利益人群的助力,或將被丟棄的東西,如何轉廢為寶,成為可以再次使用的物品;轉五識為「成所作智」。

「要這樣轉,要經過『妙觀察智』,妙觀看看這個境界,看看這樣的東西要如何去應用?經過腦力思考,這我們就要很用心。總而言之,我們能夠轉識成智,將佛法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要如何人與人之間『平等性智』,讓人人能夠活出生命是開闊的。師父常說,(生命)長短自己不可知,別人也不知我們生命的長短,我們自己也無法了解,何時會如何都不知道。」

生命的長短雖然無法掌握,但上人提醒每一個人,要能懂得把握當下,做所當做,讓生命發揮大意義。

「師父反覆一直說,反覆說的意思,就是不了解的人,你們要再聽,說到你們都了解;還沒聽到的人,我反覆講,沒聽到的人又可以聽得到,讓沒聽到的人可以啟發他一念心;有聽到的人,熟了,就跟他互動。這種環環相扣,把我們真正的智慧一直傳下去,轉識成智在我們的生活與佛法,讓人人體會了解,這叫做『廣度眾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