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大承 細微皆法

2018-07-12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開示:「你們都是第一代(靜思弟子),內修外行,裡面跟師父修行的這些人,你不要輕視他們,他們事事無不都是法。雖然他們沒有去上佛學院,沒有去做什麼培養他們,但是天地培養他們,他們用愛跟師父,讓他們很自然地去體會法。」(攝影者:黃錦益)

【證嚴上人7月11日臺中行腳開示】
「(靜思)精舍,我真的很感恩,每天差不多有五、六百人,每天的早餐都是六、七十桌,而且還要輪第二輪,這都是精舍的生活。這樣大家庭,都是很感恩,二百多位的出家菩薩,他們是很願意做,他們跟師父很不輕鬆,人人都要挑起很重的責任,對內人人要挑得起農耕。」

證嚴上人7月11日行腳到臺中,與中區慈濟人溫馨座談中談起花蓮靜思精舍的生活日常,師父們遵循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刻苦精神,疼惜著每一位如家人般的精舍同仁與志工,以自栽自種多種農作物與「家人」共食。

健康食糧自力種 寧靜小徑寸步法

「我們吃的米,我們自己碾米,我們自己脫殼,不然怎麼有糙米飯可以吃?我們餐餐吃的是糙米飯,所以我們在精舍後面碾米,他們都自己脫殼。我有一回走到那裡去,想說這一間是在做什麼?我自己都不知道,後來問:『這一間是在做什麼?』『(答:)我們在脫稻穀殼。』」

從種稻穀、碾米脫殼,一直到米粒入鍋……溫馨座談中,上人除了分享精舍師父如何將「自力更生」的精神落實於生活中,同時細數著精舍之美。

「你們如果常回去,你們都知道,我就是在寮房、會客室,就來到餐廳。在餐廳吃飽後,就經過會客室,回到寮房去,長年累月就是這樣,所以我也不知那一條落羽松步道,到底有多美?常常聽到慈濟人,大家都跟我分享:『我看到了落羽松,那裡有八正道,那裡有三十七助道品。』真正很豐富。」

精舍空間不大,但園藝志工巧用心思,將平時薰聞上人講述的佛法,落置在精舍的每一個角落裡,讓四周環境寸步皆有法。

「我說的法雖然說『八正道』,但是他(園藝志工)把這正道用在這條路上,而且『三十七助道品』的景觀,也是他們一群園藝志工菩薩回去這樣寸步有法。精舍不大,但是我們的範圍寸步有法。我是不曾去走過,所以也不知道到底是景美或法美?總是,我要說的是感恩,感恩這一群修行者,他用法來帶我們的居士菩薩們。」

承重擔大未有怨 舉重若輕顯修行

精舍師父維持精舍每一日的運作、供應每一位在精舍工作或生活所需,精舍師父肩上的擔子很重,需要每一位靜思弟子的護持與協力。

「慈誠菩薩們回去,帶給他們(精舍師父)的能量是很大的。你們三十幾個人回去,你們的每一天,等於他們每一個人的四十天,可見這樣回去的幫忙,力量是很大的。我也感恩他們應景說法,你們曾經跟我分享過,哪怕是鋤頭碰到石頭,他們(精舍師父)都有法跟你們說;哪怕蹲下去很久,站起來伸個懶腰往後山看,他們也有法跟你們分享。所以,我不必送他們出國去深造,他們已知天下事,他們可以跟你們分享,入法的境界。」

慈誠、委員菩薩們定期回到花蓮心靈故鄉──靜思精舍參與協作,精舍師父們有了堅強的後盾,在歡喜中將每一分辛苦都化作甘願;而回家用愛為家人付出的志工菩薩們,也在工作的同時吸收師父所傳授的心法

「讓我更高興的是,他們有法傳給你們,我就更加安心。他們傳的法,哪怕是一片的葉子,他也可以送你一片葉子,那一片乾乾的葉子,讓它乾燥了以後,也可以當傳法的鏡面。這『正知見』,總是心念正,就是有法可以傳,我都是很感動。每天的精舍生活,承擔這麼大,都是一個家庭。天下慈濟人回來,都是歸於這樣的家庭,大家回來、回去後都皆大歡喜。」

歸家居士是弟子 門庭道風尚儉樸

猶記得今年(2018年)農曆年時,一位中國大陸企業家全家回到精舍與全球歸來的家人們一起過年。過年期間的空檔,這位企業家也跟隨著師父,加入採收薑黃的行列裡。

今年的薑黃大豐收,大陸企業家採收工作告一段落後,有機會與上人分享。「這一位居士坐下來就跟我說,我不知道我們的道場這麼大,回來這麼多天,看到信徒很多,因為天天都是千多人……我就跟他說:『我們不是道場,我們也不是有信徒。精舍裡沒有信徒,我只有弟子。』弟子師徒之緣,他們回來都是回家」

靜思精舍是一個大家庭,來自全球各地的家人共同會聚在這裡;而每一位來到精舍的人,都是為著天下家人而無私付出個人點滴。這一分愛的付出,只是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

「我們出家生活要承擔天下這個大家庭,每個人都沒有物質上的供養;接受他們是一家人,為這個家庭的付出。精舍要承擔這個大家庭,要有生產,所以我們有協力工廠,協力工廠都是靠農耕。若是要用錢來請人做農耕,其實不夠成本。因為我們不下農藥,你看精舍的廚房撿菜,菜葉拿起來,菜蟲要很疼惜牠,連著菜葉菜蟲好好地收好,等一下還要到菜園裡去放生。這都是我們把這一分的佛法,落實在疼惜天下蒼生。」

水泥屋頂日曬燙 赤腳暖被履過橋

靜思精舍裡沒有讓來訪的人「添香油」,每一位弟子「回家」來,心心念念都是要傳承法脈,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大家共同來分享彼此互相付出的生活。有一回夏天,志工們跟上人分享在精舍曬棉被過「奈何橋」的故事心得……

「我們(精舍)來來去去的人,這麼多的人回來,光是蓋的棉被,每一梯次都要去洗棉被,就已經很不簡單了,就是要有一群菩薩,回去幫忙洗棉被。只是曬棉被就有『四正勤』,四個覺悟,這步步都是法。」

烈日下,地板經過太陽照射,溫度變得很高,志工們赤著腳,從這一棟走過一座連接兩棟建築的通橋,到隔壁棟樓頂曬棉被;經過一日的曝曬之後,再把棉被收回來,趁著鬆軟時趕快收摺起來,將太陽的溫煦香氣也一併收納。

「你們也體會到打赤腳,走的那一段乾淨的水泥地,太陽曬過,要跨過這個水泥地,他們形容這是『奈何橋』,過奈何橋;這不是我說的,是他們的生活中,原來這麼辛苦。師父要做慈濟,他們要回來承擔這個大家庭,要讓慈濟人回家,人人有一個家的味道,棉被都有太陽的香味。你們沒有回去幫忙,他們每年要這樣做,你們回去幫忙他們,他們就可以省了多少時間,完成了這樣的辛苦,可以想像到你們回去幫忙是很大的。」

靜思弟子第一代 身傳家風做中覺

精舍師父們以身示法,每一個行動、每一句話語、每一個不經意間的舉動,對靜思弟子而言都是最好的教導,都是我們學習的模範榜樣。

「你們都是第一代(靜思弟子),內修外行,裡面跟師父修行的這些人,你不要輕視他們,他們事事無不都是法。雖然他們沒有去上佛學院,沒有去做什麼培養他們,但是天地培養他們,他們用愛跟師父,讓他們很自然地去體會法。」

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倘若能引領上人所闡述的佛法,並進一步將對生活的感受化成會心的體悟,人人都可以成為一位覺悟者。

「過去都跟你們說:『做中學,學中覺。』學跟覺,學(字下面)是『子』,覺(字下面)是『見』,所以做中學,學中覺,這都是慈濟,也是靜思法脈在生活中去體會。真的也是每次、每個月聽到你們回去,這麼大量的工作,你們替他們(精舍師父)承擔,這麼用心跟他們分享,他們隨手拈來無不都是法。總而言之,我聽來很安心。」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