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法規矩 循道安樂

2019-08-06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開示:「活在天地之間,要如規、如矩、如法;不如規矩不如法,這樣就是違背我們的生活法則。所以佛法,更要談如法、規矩,有如法規矩的佛法來深入人間、淨化人心,人人知法不犯法,這樣的人間社會才會彼此平安、祥和樂利。」
【證嚴上人8月6日志工早會開示】
「人生雖然難免這樣老病,還是更需要珍惜人身,因為記憶許許多多值得跟大家再分享的。」

8月6日清晨,花蓮天空一片雨過天青,證嚴上人於志工早會上關心氣象局發佈的颱風消息:編號08的輕度颱風范斯高(Francisco)在日本海面上,而編號09的輕度颱風利奇馬(Lekima)則朝向臺灣而來。

「我時常跟大家提起要戒慎虔誠。是啊!看看天下災難偏多,我天天所注意的是天下氣象,哪個國家地、水、火、風,有哪裡不調、又造災情了。這就是我平常最擔心的、最掛礙的,也是天天密切注意的。」

上人憂心氣候的不調順,會造成種種災難;更加掛念的是現今人心的不調,造成生活失序。

「看到了颱風慢慢接近了臺灣,還是要跟大家提回顧過去、回顧歷史,更需要戒慎虔誠,我們一定要敬天愛地才能聚福緣——活在天地之間,要如規、如矩、如法;不如規矩不如法,這樣就是違背我們的生活法則。所以佛法,更要談如法、規矩,有如法規矩的佛法來深入人間、淨化人心,人人知法不犯法,這樣的人間社會才會彼此平安、祥和樂利。」

六十年前慘遭遇 流離他方緣受助

回顧歷史,1959年8月7日至8月9日,臺灣因熱帶性低氣壓過境,造成十三個縣市蒙受豪雨而致災,這次「八七水災」的影響範圍與所造成的損害,僅次於1999年九二一地震與2009年莫拉克風災。

「六十年前,我還沒有出家,也就是這一波的八七水災,讓我看見了人生的無常,看見了四大不調,慢慢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示,所以想到了八七水災,我還是驚心動魄。那個時候它對於中、南部所造成的(災害),看到了彰化、和美,大部份都土磚房崩塌,那樣景象還在記憶中……」

八七水災在上人的內心深處留下深刻的印記,雖然當時上人尚未出家,但從這次災難開始,慢慢形成因緣,及至慈濟成立,開始展開慈善救災工作。

「莫忘那一年,也許大家有的年紀還小,也許那個時候還沒有出生,所以八七水災,在你們的記憶好像是零,但是在我是很大的記憶。從此開始,慢慢、慢慢形成了因緣,慈濟成立了,開始慈善救災工作,從花蓮、玉里、臺東幾次的風災,幾次的大型的救災,受災難人,我已經好幾次都聽到,(災民)都說:『我本來是中部人,就是八七水災,我們沒有地方居住。』有的是到東部來了,因為一個八七水災。」

因為八七水災危害,部分中部鄉親生活無以為繼,四處投親靠友,也有人來到花東重啟生活,卻又遇上颱風、地震等災禍,受到慈濟的接濟與幫助。

「總是人間遺憾事多,是因緣嗎?是,應該是因緣。一次再一次,離不開風啊、水啊的,實在是感覺很辛苦。所以這種天地之間,這四大不調和,會逼死人間,使人這樣地分散離聚,這實在是很無奈!」

忍謗堅定造固房 闔家安樂見法喜

同樣是發生在這個季節的天災,上人回想起2009年8月8日的莫拉克颱風災已屆滿十年。而先前在高雄行腳期間,因災而入住於杉林大愛園區的住民陶藝家李懷錦、書法家高慶和夫婦也前來敘談,上人相當關心他們十年來的生活。

「我還問他說,『那你們現在住哪裡?』他們說:『還是在(杉林園區)村裡啊!』我說:『有沒有到哪裡去發展?』他們說:『這裡是很溫馨的家,我一代代的子孫都會住這裡,它就是一個很安穩的家。』」

上人聞言,深覺欣慰之餘,感觸良多:「在那一年,八八水災,快速啟動,雖然走過的路是很辛苦,邊被批評邊被罵,但是志已堅定,忍著總是這個『忍』字,哪怕一把刀在心的上面,那樣一個刃,這個刀刃插在心裡,也要禁得起忍,忍出來了,看到千多戶的人家,住得很舒適。」

上人回想起當年用八十八天時間就蓋好初期七百多戶杉林大愛園區,這是慈濟重要的歷史,也是臺灣災後重建不可忘卻的一段過程。

「想到過去,雖然很辛苦走過來,成就了以後,看他們生活平安,他們已經有第二代、第三代了,阿公阿嬤在那裡安居樂業,很快樂,這叫做『法喜充滿』。」

菩提大道直通法 不就不如難抵達

即使並非所有人都能理解慈濟人的使命與願行,志工仍願意承擔批評,只為幫助蒙受重災而驚遑無措的人群,直至陪伴他們來到安和樂利的境地。此為菩薩道的方向。

「所以人啊!總是覺有情,佛陀教導我們行菩薩道,方向不要迷失,我們要在迷失中要很清醒。」

上人提及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學者施益民博士,前來分享科學研究人腦中的「慈悲利他區」。

「這一塊(慈悲利他),是宇宙大覺者釋迦牟尼佛說的,他來人間也已經開啟了一條道路,只要我們人間這一條道、大道直,菩提大道直,過去一段時間我不一直在說嗎?要靠著我們人間有沒有自我鋪路,這一條路有沒有如法,有如法才能對準菩提大道,假如不如法,絲毫偏差,這一條大道就無法通暢。」

拾起先前付出時,身體細胞自然擷取的慈悲記憶,在世間多元的價值觀中對準慈悲的方向。上人仍是期待人人要「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莫忘那一念」。

「莫忘那一年,一啟動了就可以看到不只是記憶,道可見;不是說(道)沒影沒形,還是如是道——做得好,在人間就是有道有路可以循,那就是回憶,自然去找找找,我們的資料庫,無限量的影像。總而言之,師父在呼籲『莫忘那一年』不是口號,還是大家要身體力行,還是要一直一直尋覓找出那一年……」

剎那悲心勤付出 永恆傳遞皆無漏

時逢九二一地震二十周年,目前慈濟基金會於臺北、板橋、臺中等地舉辦「莫忘那一年」防災教育特展,透過照片影像,回顧當年全球愛心大動員展現出的人性之美。上人提到臺中火車站的布展揭幕時,二十年前被名攝影家阮義忠老師所拍攝的兩名學生,如今已經為人母,事業孚有成就。

「一下子為他們認養五十多個學校,說來我是很大膽,所以現在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長過程,她們現在為人母,而且很有成就,所以分秒,都是能造成一切。所以一剎那,一輩子。」

上人舉個人著作《一秒鐘和一輩子》為例,幾十年前的那一剎造就了現在。

「不要想說,『師父,你在說的都是幾十年前的事情。』是啊!幾十年前的那一剎造成了我們現在,一個記憶都不要讓它漏、漏失,這也叫做無漏法。值得記憶的把它拿來啟示,再讓大家啟動一下,請大家不要把人生過程重要事把它流失掉。」

佛法所云的「有漏」即是煩惱,上人念茲在茲,期待人人喚醒曾經為人付出的清淨記憶,自度而度人,傳法於永恆。

「無漏智,不要有煩惱;漏也是煩惱,有的沒有的撿一塊在心裡,那是不對。但是過去走過來,我們回憶一下跟大家分享,啟動人人過去沒有聽到、看到,我們為年輕人教育。」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