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苦教慧 善生不息
2021-01-07 | 慈濟基金會「時間真的是無形無跡,這樣帶我們過去。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所以說五十五年了,若依照人的歲數,五十五歲了,應該要很成熟了。」
證嚴上人1月6日行腳來到臺東聯絡處,下午與臺東志工溫馨座談,提及今年為慈濟慈善五十五年,慈濟人從過去到現在,走入鄉、鎮、社區;海邊、山上、鄉下,只要接到個案,無處不去訪視關懷,不僅在臺灣,在國際間也是一樣。
「很多都是克服困難,不怕辛苦,只是為天下眾生得安樂,能夠平安和快樂。這是我們天下慈濟人,人人共同所有的心念。」
竹筒歲月啟慈善 體其所需長照護
慈濟從慈善開端走過半世紀,回首來時路,點滴銘刻心扉。上人坦言,最近這半年來,天天一直在跟大家談心。
「我自己也常常反省自己,到底我這輩子,哪裡是否有不對的﹖哪裡有怎樣偏差流失掉嗎?尤其是更近這段時間,我常常說很多遍,我說,我這一生沒有遺憾——於德無缺,於念無失。」
德,就是付出。慈濟從日存五毛錢點滴聚善的竹筒歲月起始開展慈善志業,早期上人帶著弟子親自訪貧,每一步都是菩薩足跡的見證。
「那個李阿拋,他就是孤老無依,眼睛看不到,他是在茅屋裡,茅屋旁邊是放火爐,火爐在升火,升火後那個破掉的鍋子放在火爐上面,火苗一直在燒,看到水放下去,(他)就切、切,在切什麼?我向前去看,那就是番薯根,不是像真正番薯那麼大條,他是去撿人家不要的,小小條的番薯根,他這樣在煮番薯根。那時候,我的心就感覺說,苦啊!人生怎麼這麼苦,像這樣眼睛看不太到,又撿草來升火,住在茅草屋邊,火爐放在茅草屋邊,這萬一火燒起來,很危險。」
李阿拋雙眼失明、無親無故,行動全靠摸索,燒飯、睡覺都在一間小小的茅草屋裡,1967年10月上人前往探視,決定每個月濟助兩百元,並為他建磚房,那是慈濟援建的第一間大愛屋。
「慈濟從點開始,我們以小累積為大,我們從小小的一個人,我們怎麼去幫助。現在全球,我們去幫人建房子,好幾個國家有什麼樣大的災難,我們不是去一回,救濟就走了,不是喔!我們是把握因緣,哪個國家有哪個因緣,我們就期待因緣繼續,在當地我們長期關心,長期去解決人的困難。」
以愛弭災消仇怨 親手布施傳典範
一切因緣生因緣成,1998年5月,慈濟志工賈文玉想方設法,帶老闆——印尼金光集團創辦人黃奕聰及其幼子黃榮年,回臺灣花蓮靜思精舍拜見上人。當時正逢亞洲金融風暴,工人排華,華人企業家萌生退場念頭。
「那時候的印尼排華事件非常的嚴重,有企業家就來花蓮問師父說:『師父,像這樣每天、每天動盪不安,社會的動盪,有的搶、有的放火燒。這要怎麼辦?』我就跟他們說:『因為一些窮困的人仇富,窮困的人對富有的人已經累積了很大仇恨的心態,所以,大家一暴動起來不可收拾。用愛能撫平傷痕,唯有大愛才能消弭災難,終歸就是一個愛,那個無私大愛,才能撫平人與人之間的那種積怨仇恨。也要有大愛,才能去關懷真正的苦難人。』」
這群華人企業家回去之後,開始關注於廣大的貧困家庭,致力於印尼當地的慈善發展,並且親手遍布施,臺灣的慈濟人和榮董企業家也共襄盛舉。
「尤其臺北和臺中的榮董,榮董團隊幾百人,這樣到印尼那裡發米。那裡老人或者是殘疾的人,沒看過米,有米很開心,但是沒辦法拿回去,那些榮董,他們就親自去幫他們扛米。那些企業家,他們都是社會菁英,但是去到那裡,去幫他們(貧困民眾)扛米,三十公斤、二十公斤,他就是這樣扛,放在肩頭上,一隻手牽著老人,『你家在哪裡?帶我去,我替你扛。』米扛到人家家裡去。」
幾年的時間裡,這群華人企業家在印尼各地發放大米給受到經濟影響的苦難民眾,逐漸改善與當地民眾的關係。
「那個歷史的畫面還在,真的是感覺說歷史要留,慈濟就是這樣走出來,幾句話可以啟動當地企業家,大家凝聚起來,大家身體力行來學習。臺灣的榮董,親自去到那個地方,以身作則,扛米扛給他們看。『我在臺灣出錢又出力,我在臺灣是社會有名聲的企業家,我是某某人,但是,去那裡就是這樣做。』臺灣的典範,在那裡建立起來。」
拔苦與樂布善種 生生不息善循環
企業家的善行間接成就印尼慈濟的種種好因緣。而今,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俱全,長期的耕耘也得到上至總統,下至平民的肯定。2014年,印尼慈濟與三軍總司令簽訂合作備忘錄,攜手落實賑災、人道救援、環保以及教育合作。
「當地的政府也很配合我們慈濟的動作,因為那些都是大企業家,說話有分量。『我要去離島救濟,我有這麼多的物資,我要運輸很困難。』來!政府派軍機空運,可以替我們運到那個地方;如果有很多,需要貨櫃裝船,我們這些貨櫃要用船運,政府他們就派船,替我們從陸地經過海運到達當地,我們要去發放的地方。」
軍、政、民合作賑災救濟,讓印尼當地有災難也能迅速平復。慈濟慈善朝向國際發展,志工取之當地、用之當地;直接、重點、尊重、及時、務實;總是設身處地為需要的人設想。
「師父哪裡都沒去,不過慈濟去到哪個地方、發揮愛的力量,我就是滿懷感恩。像我自己想到說,我現在病了,醫生來看我,如同身受;我沒得吃,有人將很好的東西送來到我家;及時要幫助的,慈濟人及時很快速就到達,讓我可以一個月、兩個月,說不定有好的因緣,這些菩薩長久來關心我。我們長期要如何給他們支援,到達他們安心、安生活之後,有辦法自力更生,我們就幫助他們如何謀生,等到他能夠謀生,我們就停了,我們停了,同時要叫他出來(投入志工付出),這樣生生不息。」
慈善專案應所需 延續善愛人不孤
臺灣慈善志業服務項目更是與時俱進。因應社會需求,2020年慈濟基金會特別推出「安穩家園美善社區」慈善專案,針對社區長者或弱勢家庭,無力修繕或維護自家居家環境者,透過連結社區專業營造廠商的助力,幫助他們改善環境、強化安全設施。
「那天看到大愛臺,看到你們去造房子,幫法親做扶手,師父真的很高興,我要跟他們說感恩,同時也要鼓勵你們要去看,像這樣子,我們的法親也好、個案就更不用說了,我們應該做的。法親的家庭環境也稍微去走一下,我們也可以如何做,來保護法親。」
近年來臺灣迅速邁入高齡社會,平均壽命逐年增加,年邁長者越來越多,許多早年投入慈濟的志工菩薩,也已經有了歲數,法親關懷愈顯重要。
「請大家要記得,要替師父照顧人,最重要自己要照顧,法親本身一定要照顧。所以你們要好好互相關懷、彼此照顧,當然老的要顧、少年要箍,但是箍,真正的要好好地用心力,不然將來老了誰要顧?所以還是慧命要延續,我們化度眾生,總是要帶出他們的慧命出來,我們自己身體要顧,生命要顧,慧命要增長要延續,這樣了解嗎?」
世間無常,時間分秒留不住。最後,上人再次叮嚀大家,彼此要互相關心、合和互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