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中藏因 積善得福
2021-11-08 | 慈濟基金會「我們的一天八萬六千四百秒,總是快速地帶過去,我們能不把握時間嗎?佛陀問弟子生命在幾間?有弟子回答:『一天!』佛陀說:『你不知啊!』弟子又說:『或者是在飯食間。』佛陀還是搖搖頭,你還不知啊!最後第三位回答:『在呼吸間!』佛陀回:『對啦!』生命在呼吸間。」
證嚴上人11月7日在新店靜思堂第五場北區歲末祝福中開示,提醒大眾要珍惜時間,因為人生無常,生命就在呼吸間;但如果好好善用分秒的時間,用心於當下,也能累積無上的福德。
五毛匯愛半世紀 克難慈濟跨全球
「慈濟今年五十五年了,五十五年前的那一念,毫秒,不用一秒鐘,總是一念心起,說要成立克難慈濟功德會,為什麼要叫它『克難』呢?因為很困難,那個時候的困難是沒錢難做事,錢從哪裡來?需要有人,但是沒有人啊!那我們需要有因緣,因緣如何來會合,還不知,不過,那一念總是很自然地浮現上來,說我們要來成立這樣的功德會。」
1966年,文化學院(現今文化大學)校長張澄基邀請印順導師擔任哲學系客座教授,導師不捨弟子證嚴法師師徒在花蓮做苦工,生活難以溫飽,指示,他受邀北上後,妙雲蘭若空下來,請證嚴法師師徒搬遷過去。但最後嘉義沒去成,反倒是促成了佛教慈濟克難功德會的成立。
「因緣大家都知道,是因為我的師父要我離開花蓮,師命難違,所以我接受了。當要離開花蓮,當地菩薩聯名向我的師父請求緩三年,但是我就說:『緩三年,不如大家假如能發心,我永遠不會離開花蓮。』發心的菩薩就跟我說:『師父您提出來,只要您不離開花蓮,不管您提出什麼,我們都會做得到。』我就說,我想要(留)在花蓮,也要對花蓮有用,能幫助到花蓮。我一直都有一個觀念,腳踏人家的地,頭頂人家的天,我從西部來到東部,我住在這裡,你要我永恆住在這裡,要發揮真正對這個地方有幫助、有利益,留下來才有用。所以我說,『你們要幫助我,每天五毛錢。』用竹筒(存善款)差不多有三十個人,天天五毛錢,這天天五毛錢,一天有十五塊錢,那不就是三十個人,會合起來,(一年)有多少啊?累積點滴,一年就可以有幾千塊啊!」
竹筒精神傳善愛 苦地湧現菩薩蹤
上人感恩這五十多年來,許許多多的慈濟人用愛付出支持慈濟,才能造就在全球六十多個國家設有慈濟的分支會所,當他們自己所在的國家或鄰近國家有災難發生時,才能迅速前往投入救災。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哪裡有災就會有慈濟人,如從地湧出,假如在他們自己的國家,那就地湧出。假如是大災大難,當地人力不夠太遙遠了,除了我們會跟他說你們的國家,你們趕快號召力量去,不夠我們可以通知鄰近的,要再不夠,臺灣會出團,現在已經很多的國家,都已經就地菩薩,菩薩招生,我們可以看見他們的規矩,慈濟的戒律他們都堅守,守得很好。」
就如非洲的莫三比克,雖然會所只是一片種植芒果樹的簡陋沙地,但聚會時仍是虔誠有矩,不因外在環境受影響。
「他們都是席地而坐,有樹的他們就會在樹下,沒有樹的在太陽底下,他們也會分內外,其實空地一片,那有內外呢?可是他們自己內心有戒律,那樣不變的空地,他用一條繩子就這樣拉起來,大家要跨過這一條線,要脫鞋,其實那一邊也是砂土,但是他們就是在地上畫圖,外面的要進來,拖鞋還是要排得整整齊齊,這叫做心靈戒律。」
浴佛或是演繹手語劇的時候,他們也會在沙地上畫出圖騰或動線,彼此照著線條行進,呈現出方、圓、花等不同的形狀,如規如儀,十分莊嚴和莊重。
「所以,每一次看到他們精進或者是培訓,他們都以規矩培訓,一樣要上課,一樣要集會,他們都是跟著臺灣怎麼培訓、怎麼上課,都是一模一樣,想一想,我如何不疼他們呢?」
心中有愛造希望 善因福果常循環
許多莫三比克志工即使自己本身生活困難,但仍然盡力去幫助更需要的貧中之貧、苦中之苦之人。
「看他們這麼可愛,刻苦克難,他們自己米缸裡已經沒有米了,還把米缸翻過來,讓米缸傾斜,就把裡面的米掃一掃,幾粒米把他好好的這樣抓起來,在手心上才有這麼樣的一點點,他就把這一點點的米,去用水煮得那樣稀稀,那一碗可以照見了藍天,那樣稀的米粥,去給一個病中殘疾窮困人,這都是曾經有過的。」
土耳其的敘利亞難民關懷也是同樣令人感動,近二十年來,土耳其慈濟人成立滿納海學校,幫助許多難民家庭的孩子,從職場的童工重返校園就學。
「孩子不要說他不懂事,那時候我向土耳其說希望孩子心中沒有仇恨,那樣的孩子,現在大學畢業了,也都是在社會做事。慈濟關心、勉勵、膚慰,他們有小學,有中學,也有人文學校,這都是希望,叫做希望工程,雖然他們都是穆斯林,我就說不分宗教,要有共同的愛心,所以不管他們是什麼宗教,現在這一群孩子都已經長大了,還有現在的幼兒園、學校,一直都知道慈濟。臺灣這疫情,他們也有捐錢,幾年前的臺南地震,隔天就看到訊息了,孩子捐撲滿,合計起來也有臺幣八千多元,這都是不要小看小因緣,不要輕視小銅板,積少成多。」
上人慈示,今生的果是前世的因,前生有造福因,我們這一生得福果。
「有因有果,果中再藏著因,所以我們要好好做好事、行菩薩道,生生世世都有這福緣,彼此共修佛法,共行菩薩道,生生世世永恆,這都是我們共同的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