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緣隨身 入群締善

2021-12-24   | 慈濟基金會
唯有走入人群才能自覺覺他。證嚴上人開示:「人生的一個價值就是要學菩薩道,只在人間才有菩薩道可學,因為在世間有苦,很苦的眾生;在世間有福,有福的人生,有福的人生學佛法、聽聞佛法,我們了解因緣果報。」(攝影者:林炎煌)
【證嚴上人12月23日高雄資深慈濟人座談開示】
「『靜』、『思』輩都是很資深啦,很資深。都是師父開始要做慈濟那個時候,大家發心立願跟師父走,一直、一路已經幾十年時間了。你們是四十年,我五十六年了,所以我還比你們更資深。」
 
證嚴上人行腳至高雄,12月23日與女眾法號為「靜」、男眾法號為「思」等高雄資深慈濟志工座談,除感念彼此過去相攜於菩薩道上,上人更提醒大家,在時間催化之下仍要盤點生命,堅持那個「自度而度人」不變的方向。
 
聽聞佛法知因果 戒貪瞋痴去無明
 
慈濟是秉持佛陀教法之精神,讓參與者能從做中領悟生命真諦,不論資深與否,先來後到都是在這一條圓形運動場的跑道上,朝著自覺覺他的方向前進。
 
「那個時候,師父就是一直期盼,期盼這個精神理念,就是發願起頭的第一念,要好好地靜靜思惟。我們要進去很清淨的心靈世界,好好地思考生命的價值觀。難得來人生,在人生的一個價值就是要學菩薩道,只在人間才有菩薩道可學,因為在世間有苦,很苦的眾生;在世間有福,有福的人生,有福的人生學佛法、聽聞佛法,我們了解因緣果報。」
 
人間苦難偏多,人在業識之中蒙蔽了自性清明,受欲望牽引,在貪、瞋、癡三種細微難以察覺的心態中流轉迷失,引發更大的無明。
 
「業重的眾生來人間,他不會造福。心的無明,一念無明生三細,這『三細』就是貪、瞋、癡——這種沒有辦法去了解道理,只想要貪!貪!貪!貪在哪裡?看不到,但是他的行為,總是在人間就是造貪的業。這個貪欲的門一開,收不回來,這個貪惹成了無明。」
 
「『瞋』就是愛發脾氣,不懂道理,心不寬,所以不能夠開大心門去原諒人。一直認為說︰『大家都是對不起我。』一直說︰『是你對我不起,我要你這樣做,你偏不這樣行。』那個心永遠和人都不會接近,起了無明、起了煩惱。『是我們排斥人,不是人排斥我們。』我們如果能了解,自然心就寬了,我們要去接近人。」
 
輕拂和風結善緣 開枝散葉慈濟樹
 
上人以日常人際之中幾個常見的情境,向大眾說明在群體之中要結好緣,讓人願意親近,才能進一步引人入群,擴大愛的能量。
 
「你們『靜』、『思』輩的菩薩,那個時候師父要做,你們在用心,看到人就要把人拉進來。你們把人箍進來,招進來,我們才有今天,我們在靜思堂,讓師父到了就看到這麼多人,人人就分享他的心得,有的家庭、夫妻、親子,那個家庭有很多很多的問題,常常在起無明風;我們去幫他解除了那個無明風,讓他有一種和風在家裡和氣融融。」
 
越多人理解佛陀教育,就越有機會解決生命難題,從個人擴展至家庭,社會才有機會安和。
 
「菩薩走入人的家庭,就像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現』,家家觀音、戶戶彌陀,你們可以去接引他。有心,每一戶的人就有佛的覺性,把他們啟發起來,人人都觀世音,我們把他引導出來,跟我們一起走菩薩道。」
 
回顧慈濟的發展脈絡,早年都靠口耳相傳,委員邀會員一起行善,資深帶動新進,一個委員帶出更多會員,儼然是慈濟樹開枝散葉。
 
為續法脈乘願來 生生世世師徒情
 
上人感念追隨自己多年的靜思弟子,如今也在時間的行蘊之中改變了面貌,甚至開始凋零。
 
「師父這一回來看,心除了很歡喜以外,也有一種很莫名奇妙的感傷,已經有幾個弟子永遠師父看不到了。我一直很期待他們,他們現在去,比我更早,他們會去鋪路,再幾十年後,說不定我那個時候還可以開始跟人間互動起來,已經路現成的給我走,我可以再牽更多人來走——這叫做循環、因緣。」
 
慈濟菩薩道像運動場的圓形跑道,每一個人都會接到前人的棒子,也會把棒子傳給後面的人,如同佛弟子上行下化,接法而傳法。
 
「五百年前師度徒、五百年後徒度師。說不定三十年後換他們度我,所以說『師度徒,徒度師』,要如何度得到?就是要因緣。他們要離開時,都不會忘記師父,所以相信這粒種子,它同時在意識田中,他最親最愛的人,他都有帶去,那個帶去的意識、帶過去的意識,這個因緣,還是我們將來可以再接到。你看佛經裡面,佛陀在度眾生,是生生世世沒有捨離。」
 
菩薩里程日積累 生命價值難計量
 
慈濟志工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一志不改,方向不變,一生所累積的「菩薩道里程數」將相當可觀。
 
「剛剛鄭(添吉)居士,光那輪子,他每天在騎,每天從右昌來到這裡,要多久?幾公里?差不多要有三十公里,看他騎幾十年了,每天——你想,幾十年了,把時間連連接接,路那個公里數把它算一算。所以,師父最近都說大數據,時間多長、我們跑多少路、我們做多少事?這叫做生命價值,盤點一下。」
 
可以量化的數據縱然可觀,而不可量化的生命價值,更是上人指引慈濟人行菩薩道,不可偏差的方向。
 
「我們的路,都沒跑錯路。你們家來到靜思堂,都沒有不對的路,我們的路很正確,這叫做菩薩道,這就是在我們意識田中。我們要回去花蓮,不會脫離到臺北去,一定是向花蓮走,所以我們意識就是這樣。總而言之,把我們意識顧好,我們要往哪裡走,我們要顧好,但是我們共同一項:心心念念在菩薩道,菩薩道,菩薩就是不捨離眾生。」
 
自種福田得福緣 善因善緣入慈門
 
上人指出,菩薩道就是在人間造福修慧,也是慈濟的修行法門。
 
「有人說:『我要念佛,我不要再來人生,』念佛就可以去那裡嗎?不可能。你沒造這個福,沒鋪這條路,哪有辦法?說『我就是要去西方』。我們寧可回去東方,藥師佛的世界。在哪裡?在我們西方的東邊,就是花蓮。花蓮就是我們這邊的東方,東方就是『琉璃世界』,那個琉璃世界是藥師佛,是我們大家把它建設起來。」
 
1986年,慈濟醫療志業從施醫施藥的義診跨入新里程碑——花蓮慈濟醫院落成。至今已在東臺灣拔除無數病苦,搶救難以計算的生命。
 
「你知道我們的醫院已經救多少人?無法計算。用手寫的病歷,要說從那時候到現在,可能很大間也裝不下去。總而言之,有形是很多,無形把它濃縮起來,就像我們的意識,看不到,但是我們做出來,就是看得到。」
 
佛陀的教育之中,業、緣都是看不見但卻實際存在的。上人期勉大眾,不論造福或是造惡,一切都是「分分己獲」,他人都無法替代自己。
 
「造福是我自己得,造惡沒有別人可以代替我,自己要受。我們造福,跟人家結好緣,大家看到我們歡喜;我們看到人有愛,每一個人我們都愛,我們愛的人看到我們很歡喜,這是必然的。」
 
上人感恩資深慈濟志工,應用自身因緣締結更多善緣,引入更多人走入慈濟。
 
「所以說,師父感恩您,看到老菩薩,師父很歡喜,你們可以把更年輕的度出來,代代把他度出來,我會很安心。我們的因緣,眾生緣。你度的因緣,他們會感恩你們,來生來世,他們看到你就會歡喜,感恩你把他們帶入善門,可以學佛,他們也走入菩薩道,這樣你們了解嗎?大家身體要照顧健康,心理要顧好正向,我們要心心念念在菩薩道中。」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