邇有真如 步步履善

2017-05-21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開示:「無論身在何處,都要一心一志,殷勤精進,逐漸回歸心靈故鄉──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真正的心靈故鄉,就是真如本性。」(攝影者:王蕙禎)
「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臺中、高雄、中國大陸雲南、菲律賓慈濟人返回精舍朝山,上人勉眾,不只精進聞法,還要身體力行,一舉一動都在法中。「無論身在何處,都要一心一志,殷勤精進,逐漸回歸心靈故鄉──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真正的心靈故鄉,就是真如本性。」

與菲律賓慈濟人談及志工培訓,上人表示,無論對任何族裔志工,都要一視同仁無分別心;志業工作則要適才分配,分工合作,讓人人充分發揮良能。

「分工合作,並非只固守自己的任務、各項事務有人負責,還要彼此關懷、相互協助;整體運作順暢,志業才能發展得更健全。即使照顧戶生活困難,但只要有心做慈濟,人人都可以投入;幫助他們的生活,這也是法親關懷。」

不輕點滴 成就志業

(3月)12日,教育志業執行長蔡炳坤陪同建國中學家長會二十四人前來拜會,上人感恩大家關心教育、社會,也關心慈濟。「慈濟五十一年走來,步步艱鉅、步步謹慎;感恩社會大眾點滴愛心護持,慈濟才有力量成就四大志業、八大法印。」

上人談到,早年為了籌建花蓮慈院,許多人捐出畢生積蓄,或做粗工賺錢捐助建院基金;當時一百萬元對臺灣民眾而言實非小數目,許多人卻因信任慈濟而樂捐。感念這分全然的信任與付託,遂為捐款百萬者頒發榮譽董事證與感謝狀。

「慈濟是從三十位家庭主婦,每人每天存五毛錢『起家』。」上人述說,當時民生經濟普遍不富裕,之所以想到集合善心人共同做好事,是與醫療有關──到鳳林探病,走出醫院門口看見地上一攤血,在場候診婦人表示,豐濱一位原住民婦女難產,由族人連夜抬八個小時下山,因繳不起八千元,只好再抬回家。

思及貧病人無力就醫之苦,自己即使遇到也沒有能力幫助,遂起了成立慈善會的念頭;而後又有諸多因緣,促成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

除了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會員,還有每個月捐五元、十元的善心人,在克難中累積救濟力量,走出慈濟志業的大道。「『滴水成河,粒米成籮』,不要輕視點滴力量,凝聚大大小小愛的力量,恆持不斷,讓慈濟從無到有,從臺灣遍及國際,及時救助需要的人。」

海外慈濟人同樣自力更生,就地凝聚愛心力量,遇重大災難或當地資源不足時,才由本會支援、鄰國志工跨國救助。上人談到去年四月厄瓜多強震重創,當地沒有慈濟人,美國與南美洲多國志工前往救助,運用「以工代賑」帶動居民復建家園,並為毀損的卡諾亞教堂進行援建。

上人表示,只靠跨國慈濟人的力量,難以長久深入幫助厄瓜多居民;為當地重建信仰中心,可以就地凝聚精神力量、扶助苦難人,這才是當地的福音。

【靜思小語】一心一志,殷勤精進,回歸真如本性。

上人開示於2017年3月11~12日《農二月‧十四至十五》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605期《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