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屆慈濟論壇“國際慈善組織的理念與管理”論文

論文題目善經濟時代來臨與慈善組織的新使命

作者:王振耀

職稱:教授

任職機構: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

通訊位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號京師大廈1003A100875

電話:86-10-58801966

電郵: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論文題目:善經濟時代來臨與慈善組織的新使命

中文摘要

由經濟發展水準所決定,人類社會正在進入善經濟時代。善經濟時代的最大挑戰是社會的重建。慈善組織需要擔負起更大的社會使命,引領善經濟走向善社會。善經濟時代的社會格局將是政府、企業與社會三足鼎立,不過各自的社會功能和角色區別較大,慈善組織的社會功能更多的是柔性建設角色。

英文摘要

Human society is stepping in to a philanthropic economic era which is determined by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biggest challenge in the philanthropic economic era is the reconstruction of society. During the restructure process,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need to take a great social mission to lead the philanthropic society progress that takes advantages of the philanthropic economy. The social pattern of philanthropic economic era is going to be a three-pillar system composed by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the public society, which assume different social func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The social function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is playing a more flexible role on social construction.

中英文關鍵字:

善經濟時代慈善使命柔性角色

Philanthropic Economic Era the mission of philanthropy flexible role

一、世界進入善經濟時代:低速度與高品質發展模式的形成

二、善經濟時代人類的最大挑戰是社會重建

三、慈善組織使命的再定義:引領善經濟走向善社會

四、社會與政府和企業共贏:慈善組織在三足鼎立格局中的柔性角色

善經濟時代來臨與慈善組織的新使命

由經濟發展水準所決定,人類社會正在進入善經濟時代。世界範圍的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正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轉型,慈善組織的社會功能已經顯得日益重要。如何應對這一時代的需求,確立慈善組織的基本使命,使慈善與經濟和社會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是人類社會當前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更是慈善組織工作者的一項特殊使命。

一、世界進入善經濟時代:低速度與高品質發展模式的形成

什麼是善經濟?就是經濟總量與社會總需求達到基本平衡,經濟發展的動力總體上不再表現為量的簡單擴張,而轉化為質的不斷提升,有質才會有量的發展階段;質的不斷提升則要求以人的社會服務與精神需求為基本市場,以社會價值作為開發物件,以人類的善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善經濟時代的基礎是人類社會的經濟總量與社會總需求已經達到了基本平衡。也就是說,由科學技術的發展所決定,無論是農業還是工業,其生產效率已經遠遠超過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

資料可以觀測變化。我們以人們通常衡量經濟發展水準的GDP指標來分析。據世界銀行資料,2001年,世界的國內生產總值為323467億美元,2011年為700204億美元,2012年則達到724404億美元;2001年世界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5301美元,2011年為10040美元,2012年則達到10281美元。也就是說,從2011年開始,整個人類進入到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萬美元時代。

在經濟發展指標中,人均GDP達到一萬美元往往會被認為是一個國家進入發達國家門檻的一個關鍵性指標。如2005年,國際社會曾經將八個國家新增為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人均GDP當時是,賽普勒斯19,008美元、巴哈馬為18,190美元、斯洛維尼亞17,660美元、以色列為16,987美元、韓國14,649美元、馬爾他為13,144美元、匈牙利10,896美元、捷克為10,708美元1。這些國家當時的人均GDP都沒有超過二萬美元。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整個地球所生產的GDP超過人均一萬美元以後,其實已經越過了一個較大的財富量門檻,使得整個人類的財富生產方式面臨著新的挑戰。這個挑戰,從整體上說,已經不再是短缺問題,不是生產率低下的問題,而是生產總量已經滿足人類的基本生活需要,下一步的發展格局,是如何提升人類生活需要的階段。

財富量的增長,使整個人類財富的生產從解決有和沒有、多與少的問題過渡到了好與更好的問題,世界客觀上進入善經濟時代。於是,整個經濟的發展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

進入善經濟時代,經濟發展模式已經開始轉換。就經濟構成而言,第三產業開始日益發達,美國、法國、英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一般都占70%以上。另外,產業形態也發生大的變化,過去十分不起眼的行業可能會成為支持產業。以中國大陸為例,旅遊就已經成為重要的產業。2013年,大陸的旅遊人數達到32.62億人次,旅遊總花費為26276億元2。其實,大陸出國的人次,2013年已經接近上億人次。而經濟水準在超過人均GDP一萬美元尤其是超過四萬美元以後的國家,其經濟增長速度往往都會低於5%,美國、日本等國發展速度最近一些年通常低於3%2013年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甚至低於1%。這種低速度的發展,往往伴隨的是高品質的追求,比如新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往往引領世界潮流。而資訊化的發展,則迅速地淘汰傳統的產業。

善經濟時代更多地是社會價值決定經濟價值的時代。一個行動電話,能有多少經濟價值?但蘋果公司居然開發出引領產業與市場並不斷升級的產品,從而得到巨大經濟回報。

善經濟時代的基本特徵是商業與經濟活動的社會價值日益展現,經濟向善才有發展的前途,而社會企業的發展,更使得社會問題通過商業化的辦法解決的途徑日益拓寬。

商業與慈善的歷史性交匯在深刻地沖刷並改變經濟倫理,同時也在系統地改變著慈善事業發展規模和結構。

一個新的人類文明正在產生,慈善事業的社會功能日益重要。這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人類社會提升特別是大陸社會提升的必需。

二、善經濟時代人類的最大挑戰是社會重建

善經濟時代人類社會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是社會問題的解決,老年護理、兒童照料、失業、吸毒、愛滋病、防止自殺、婚姻家庭問題、環境保護、災害應急、食品安全、交通擁擠、霧霾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紛至遝來,成為社會大眾日益關注從而也成為政府和社會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而經濟問題、政治問題的比重正在逐漸地讓位於社會問題。

從國際視角看,儘管傳統的國際政治和經濟秩序依然在發揮著重要作用,並且還存在著發展的不平衡,但是,伴隨著物質文明的提升特別是資訊化、全球化的發展,人類的就業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以及價值觀等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人們甚至開始研究,現代人的一個重要行為,就是低頭看手機的資訊,每天甚至不少於三小時。這樣的行為方式,會對人類生活方式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從根本上講,善經濟時代的到來,使社會需求發生了根本變化。比如,善經濟時代往往是高齡化高速發展的時代,而老齡化時代到來,產生了對養老護理與服務的巨大需求,養老逐漸成為第一大產業,這個產業是以對老年人的尊重即社會價值為基本取向的,因為是對人的服務。

善經濟時代甚至對政府功能也產生了直接影響。因為,在過去,由於生產能力有限,政府以管控個人為主,而在生產能力極大提升以後,政府的功能逐漸轉移到管控產品的品質和標準,即轉換到管物的方面。從重點管人到重點管物,是人類歷史上政府功能的一次根本轉型。

說到底,善經濟時代的最大挑戰是社會的重建。因為,現代社會所面臨的問題與傳統社會的問題是相當不同的。第一位的問題,也許就是整個社會的不適應性。因為,絕大多數人開始在第三產業就業,而第三產業又與農業和工業的性質完全不同。況且,第三產業許多部門的就業方式往往有更多的個性,大工廠並不是資訊時代的主要業態。這就產生了許多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危機,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需要重塑,人們的學習方式也在改變。這些類別的問題,過去往往通過政府的宣導甚至強力的意識形態改變來推動。但是,在現代社會,傳統的社會化手段已經全面失靈了。如何依據現代的條件來重塑人們的思想,既要尊重傳統,又要結合新的社會條件創新理念?慈善組織看來是一個較為適宜的理念轉型的平臺。

養老問題,是善經濟時代最為突出的挑戰。以中國大陸為例,當社會問題成為政府的中心課題的時候,人們不難發現,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已經成為大陸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如何改進傳統的養老體制?中國大陸6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超過2億,其中65歲以上的人口達1.2億,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則超過2300萬人,政府提出推進養老服務業的政策已經超過十年,但如何使養老服務業較快地發展起來,現在看來還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因為,整個社會還不理解養老服務是技術性很強的專業,更不理解養老服務是一個相當大的行業。社會對於養老服務業的學習與理解,可能要持續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

即使對於兒童養育的理解,在世界範圍內還相當缺乏完整的操作型的知識體系。兒童早期教育的系統化社會組織,在中國大陸實際上還基本處於空白階段。因為,人們並不認為兒童早期教育類的職業教育是一門較大的學問,同時也是相當強的專業和職業。這些問題,都不是可以依賴政府能夠輕易實現轉型。因為,知識生產方式的轉型,還需要社會意識尤其是知識界的集體行動。

社會問題需要及時而具體地化解的壓力使得政府功能顯得部分失靈。因為,政府的起源主要是解決社會安全與政治一類的大問題而不是為了解決細小的社會問題。現在,為了滿足解決社會問題的需要,政府與社會的積極互動成為了新的政治社會模式。慈善組織逐漸承擔起解決社會問題的諸多功能,政府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委託慈善組織提供各類社會服務,慈善組織的社會功能日益重要。

三、慈善組織使命的再定義:引領善經濟走向善社會

善經濟時代對於慈善組織的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說,在經濟發展水準較為低下的年代,慈善組織的使命更多地體現為救苦救難,那麼,在善經濟時代,彰顯社會價值,對經濟與社會施加更為廣泛的正向影響,則是慈善組織新的重要功能。

慈善組織的使命在以下四個方面有著新的體現:

(一)慈善組織更多地向經濟組織推廣社會價值從而使社會責任成為普世標準。慈善組織對於經濟的影響往往體現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加強。現在,企業必須盡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基本共識,並且形成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國際標準。據介紹,社會責任標準SA8000,是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International standard的英文簡稱,是全球首個企業道德規範國際標準;其宗旨是確保供應商所供應的產品,皆符合社會責任標準的要求;SA8000標準適用於世界各地、各行業的不同規模的公司3。過去,企業只要依法掙錢,特別是能夠解決就業和稅收問題,社會就不會有更多標準。現在,經營企業,既要善待員工,還要有環境標準,更要對社會奉獻責任。企業的社會性日益突出。

社會企業的興起,更是直接將企業與社會聯繫了起來,人們宣導直接運用企業的手段來解決社會問題,經營企業的同時即直接解決某一類別的社會問題,這是過去的經濟發展理念所完全不可想像的。

(二)慈善組織重塑社會心靈的引領使命。一方面,慈善組織傳播超越貧富、超越階級、超越種族的大愛,使人們能夠興善限惡,修養身心,提升美德,弘揚社會正能量。況且,現代慈善的德行,既強調個人修煉,更強調社會公德,強調平等合作,強調社會責任等。慈善組織所激發的,是社會個體通過各類慈善活動而向社會提供服務以實現其人生價值。將公德與私德的提升融為一體,是過去的社會道德宣導所不可能達到的。

另一方面,正如何日升先生在《一念間》中所闡述的慈濟正面擴大法那樣,“消滅惡,不是打擊惡,而是擴大善;消滅貧,不是打擊富,而是擴大愛”。這種正面擴大法,實際上是整個慈善組織所應當秉持的基本工作方法。也就是說,慈善組織是在運用和風細雨的正面宣導,來對社會進行深刻的提升。這對於減緩社會紛爭,以忍讓、寬容的心態來促成社會矛盾的解決,在手段方面更具有正向功能。

(三)慈善組織弘揚現代社會服務精神其中特別是志願精神的使命。現代服務精神是具有社會價值的服務活動的基本支撐。養老、兒童服務、災難救援等,都屬於人對人的直接服務,都與人文精神有著決定性的關聯。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說,缺乏人文精神,就不可能開展現代社會服務。而人文精神在現代社會服務的體現,最為生動直觀的就是理解老年人、兒童以及各類需要進行服務照料和精神撫慰的人們。僅以防止自殺的慈善組織為例,其所面對的工作物件往往是痛不欲生,喪失了對生命的珍重因而各類極端行為都有可能發生,唯有對其進行針對性很強的心理溝通,才能理解他們並展開有效的心理安撫。要理解這樣的工作物件,必須要有足夠的人文理念。即使對於受災人員的心理撫慰,同樣也需要理解他們的感受。

志願精神,更是現代社會的有機部分。美國已經將志願服務立法,建立國家的志願服務系統;德國更是立法要求高中男生畢業之後有一年的志願服務時間才可能上大學。慈濟的義工,弘揚的就是志願精神。現代社會,如果沒有志願精神,客觀上不可能正常運轉。而志願精神,不可能完全依賴政府的強制,只有慈善組織推動,才能夠啟迪人們的自覺,發掘社會的自願。如果慈善組織能夠促成志願精神的普及化、體制化,則客觀上為善經濟時代奠定下最為堅實的精神基石。

(四)慈善組織提升現代社會服務技能的使命。現代社會服務,需要較強的服務技能。養老與兒童服務等項社會工作,都需要經過專門訓練的社會工作者包括社工師來承擔。在日本,僅介護福祉士培養學校到2013年即已經達到380所校、院,416個學科,而經上述學校畢業,並考取介護福祉士資格者已經超過100萬人。慈善組織,對於類似的培訓具有重要的使命。因為,現代慈善的興起,就是與社會工作密切聯繫。如果慈善組織能夠促成社會服務技術的專業化、體系化,客觀上能夠促成現代知識體系的結構性轉型,從而為現代社會服務技術的提升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四、社會與政府和企業共贏:慈善組織在三足鼎立格局中的柔性角色

善經濟時代的社會格局將是政府、企業與社會三足鼎立,不過各自的社會功能和角色區別較大,慈善組織的社會功能更多的是柔性建設角色。

如果說,政府的角色仍然重要,人類社會仍然以民族國家為生存單元,解決重大的政治、經濟與社會事務還要有賴於政府政策;而企業則往往跨越國家邊界,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財富,從而使世界經濟加速一體化,資訊化與全球化更有賴於企業的力量;那麼,慈善組織的社會功能則更多地承擔起柔性的社會建設職責,化解社會矛盾,提升社會發展價值。在許多情形下,慈善組織完全可以超越國界,使人們感受到人類共同的仁慈與大愛,在這方面,慈濟跨越國界、超越宗教與種族的救援行動為我們做了最為生動的詮釋。

如果從更為廣闊的視野看,善經濟時代最大的挑戰是如何管理財富從而促成財富的管理方式與生產方式實現較為全面的轉型。當全球財富量達到人均GDP一萬美元以後,如何管理財富客觀上是世界各國政府和社會所面臨的最大共同挑戰。所謂如何處理貧富差距,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其實就是調整管理財富的方式。從一定意義上說,當前的中國大陸,正處在大禹治水的時代。不過,大禹所治的是洪水,當前中國大陸所面臨的則是財富的洪流。本來,水是人類生活的必須品,但如果水量過大而沒有合適的河道來引導,就會變成洪水;其實,財富如水,管理不當,更會產生洪水即財富的洪流,其所造成的破壞性與洪水完全可以匹敵。慈善組織在這個領域可否有所作為呢?回答仍然是肯定的。

當然,慈善組織的整體功能還是柔性的。這種柔性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在處理財富方面支持有關研究者擴展人類知識的領域,使人們拓展視野,從而獲得處理財富的更多知識;其二,建立更為多樣性的人類服務系統,使財富能夠通過社會服務轉化為社會價值。

慈善組織實際上是一個大學校。在善經濟時代,人們需要在慈善組織之中進行多樣性的學習與提升。而慈善組織社會功能的提高,則對於慈善組織的形式與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需要更為發達的慈善組織。也許,慈善領域也需要類聯合國的組織,各國的慈善家與慈善組織,也需要實現多種形式的聯合並開展多樣性的合作以協調有關專案與行動,從而促進世界文明的快速提升。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王振耀

1 见《发达国家·百度百科》。

2 《中国统计摘要2014》。

3 见《社会责任标准·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