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大學生之人文關懷實踐:
以2014慈濟川愛志工隊為例

何縕琪 慈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兩岸交流日趨頻繁,台灣大學生參與海外志工服務,除了可以拓展視野、磨練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可以增進兩岸學生的了解和交流。研究發現,參與國際志工服務可以改變世界觀、更加了解與欣賞不同文化、覺察自己的能量、尋找未來的生活目標(Liu & Lee, 2011)。生命有許多難關,需要體力、智慧、熱情、信念去克服,志工服務可以培養這些在課堂書本上未必學得到的經驗;世界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對生長於全球化和處於學習階段的學生而言,國際志工服務提供學生實際的異國環境,學習多元文化,並展現生命熱情。
國際志工服務是各大學評估國際化的指標之一。由於慈濟基金會是一個國際化的NGO組織,藉由引導學生參與國際志工服務,不僅可以有效連結慈善與教育,從相關的國際援助案例中增進專業知能及人文素養。參與國際志工是個人生命的風光扉頁,但這個寶貴的服務經驗如何轉型為豐富個人與他人生命的資糧與動能,仍有待相關研究加以了解。此外,如何藉由國際志工服務創造多元文化的學習場域,以及透過長期經營,發展出轉化型的服務夥伴關係,研究者希望能結合相關理論進行設計,建構出涵養大學志工具備積極全球公民素養(active global citizenship)的人文關懷行動者。人性關懷的能力,其核心動力源自於面對人時所產生的關懷情意,關懷實踐意即在人面對對象時,保持善意開放的態度,它能開啟對於人真正的了解和貼心的情意交流,讓人心真正的開放和安心。
雖然臺灣與中國的交流日趨頻繁,但是在歷史、政治與經濟多重因素影響下,兩岸青年對彼此的發展現況認知仍相當有限。青年是建構未來兩岸關係的重要參與者,同時也是引領未來兩岸趨勢走向的影響者與領導者,研究者認為,在以慈善與教育為根基的志願服務中,可以創造兩岸青年合作解決問題,涵養相互關懷與理解溝通的理性化行為。
自2011年起,研究者帶領慈濟大學與慈濟青年聯誼會學生(以下簡稱慈青)組成「四川人文教育志工隊」,服務場域為2008年汶川地震後,由慈濟基金會在四川洛水、雅安所援建的中小學與鄰近社區。服務期間,兩岸大學生一起生活、演練教案及手語劇,合作辦理提倡環保、行善與行孝的宣導與營隊服務。雖然兩岸仍有少數語言用詞及發音的差異,但是一份血濃於水的親切,以及環保感恩的人文情懷,化解了彼此的隔閡,咫尺天涯、鄉親互助的感動,在每一場教育宣導中迴盪。
本研究探討兩岸大學生參與服務後,對其人文關懷實踐的影響效應。共有47名兩岸大學生志工(臺灣34名,大陸13名)參與2014年8月3日至26日的服務,共同辦理了中小學生環保營、高中生人文營、留守兒童生活營、親子營,服務對象為512汶川地震後由慈濟基金會所援建的學校師生與鄰近居民,共計服務433人。對臺灣大學生而言,本方案為海外志工服務;對中國大陸大學生而言,本服務為一項社會實踐方案。
本研究收集服務札記與總心得、半結構式訪談逐字稿、人文關懷態度問卷等質性與量化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大學生在「知足感恩」、「尊重負責」、「勇氣節制」、「同理仁愛」等人文關懷面向有正向的成長,參與服務後也更「確立生涯目標」,並「提升公民素養」。臺灣大學生的成長與改變,主要是「人文關懷服務—學習」模組中,從社區服務、學習增能、海外服務的活動中結合「分享對話、價值內省、身教典範、利他實踐」等策略,引導學生從知、情、意、行的「關懷、探究、行動」三個層面中有更多的投入與反思。至於兩岸大學生的成長,研究者歸納後發現,川愛志工隊藉由以下機制深化人文關懷的實踐:(1)紀律,又有家的溫暖關懷;(2)科技,串連青年人際網絡;(3)手語,凝聚目標深化孝感;(4)轉念,縮小自我由負到正;(5)家訪,知足感恩珍惜擁有;(6)使命,搭建川愛循環平台。
兩岸大學生志工自己再回頭看2014的川愛服務時,覺得自信又驕傲,因為這是和夥伴一同用真誠淚水和淋漓汗水交織出的青春,大家一起寫下了二十多天美麗的日子,記錄著許許多多的成長和蛻變。這次服務成功建立了轉化型服務夥伴關係,大學生也從中涵養人文關懷態度。
台灣近年來從公部門、社團機構、社會大眾對於青年海外服務均給予正向肯定的支持態度,但是能否同時提供青年團隊更統整性之引領和協助,則仍有待進一步評估。此外,青年學子如何透過服務過程建立起較深層的認知,例如透過在地觀點與跨文化行動,來理解在地社區的需求,省思並調整自身的態度和行動,則成為青年國際志工和組織舉辦海外服務活動必須探究的重要課題(張利安、賴樹盛,2007)。
Katherine(2006)也指出:國際志工以人為本的價值進行介入,應秉持敏銳度與尊重當地文化背景,同草根團體一同工作並界定問題和需求、分享目標和技能,以促使當地自我導向(self-directed)的改變發生。因此,Katherine認為志工必須學習以當地文本來重新理解發展意涵,這是一個志工和當地社區彼此間雙向的發展過程,並且在返回家鄉後能夠將此與週遭他人分享討論。
藉由海外服務引發當地社區的自主改變,對於僅利用暑假參與服務的大學生志工而言,理想或許過於崇高,因為尚在建構自我認同的大學生,藉由海外服務發展公民能力,已屬難能可貴。不過,若能長期連結社區服務與海外服務,將點串聯成線,而且大學相關單位與帶隊老師,也能與當地長期經營且組織完善的NGO協同合作,則有可能創造出兼具慈善與社會正義的國際服務—學習方案。
全球化時代,大專院校同時要涵養學生具備在地關懷與全球公民素養,本研究藉由與慈濟基金會的協同合作,從社區到海外,將人文教育由點串聯成線,增進兩岸大學生的人文關懷態度。本研究兼具理論與實務應用價值,研究者最後也提出建議,供相關機構與後續研究參考:
(一)引導大學生不僅「參與」服務更要「甘願做」
本方案的大學生雖然都是志願者,但是每個人的參與動機不同,甚至有人一開始以為是「好玩」的營隊而加入。另外,不少大學生第一次參加這種早起晚睡的密集式服務,在身心均未準備好的情況下,不免呈現疲憊與不適應狀態。慈濟志工在服務時重視身體力行與用心投入,證嚴法師常以「甘願做、歡喜受」來勉勵志工,因為是自己為眾生的苦難發心,從內心很甘願的去承擔,故於任何境界中,即使做得很疲憊,仍然滿懷歡喜的接受。人文教育服務中,若能引導大學生「甘願做」,而非僅是「參與」,將更能展現「全人體現教育」的真諦。
(二)藉由「典範學習」深化慈濟人文關懷的實踐
在服務歷程中,本方案安排了三類典範學習:遭遇災難的重生者、志願服務者、退而不休的「國際教師」、以及「貧困助學生」家訪。從學生的回饋中發現,這些楷模面對困境的生命力、助人的悲憫心,與人結好緣的關懷力,以及「見苦知福」的省思,對於有時「不知自己還能做什麼」以及「經常不滿足」的大學生,產生激勵感與「惜福再造服」的動能。教師在引導省思時,若能再結合社會學習論中楷模學習的歷程,可以更深化人文關懷的態度。
(三)分享服務經驗創造「一生無量」的共振效應
大學生參與海外志工服務,不論個人、學校或NGO組織,均須投入大量有形的人力與物力資源,以及無形的時間、智能與社會資本。以本研究為例,由於服務時間超過三個星期,四川當地有超過八百人次的志工投入協助。為了避免大學生的海外服務成為消費當地資源或僅止於個人的風光履歷,鼓勵學生於服務後藉由各種媒介分享成長經驗,同時回饋給合作的NGO團體與志工,以鼓勵更多有熱忱的人參與,讓服務的善念不斷匯聚,並創造「由一而生無量」的共振效應。
(四)探討「慈濟人文關懷服務」的長期實踐效果
彙整量化與質性資料的分析結果,參與人文教育服務的大學生志工,在人文關懷態度上均有成長。從研究者的參與觀察中發現,參與慈青社的臺灣大學生志工,在「面對不公平事件」的「善解」,以及「尊重」行政團隊的「被領導」態度,相對優於未加入慈青社的大學生。有研究指出,以信仰為基礎的世界主義,有助於緩解海外志工面對不平等及不正義的感受,而且海外志工經驗對於國際關懷也具有長期影響力。建議研究者可再藉由嚴謹的準實驗法,探討「慈濟人文關懷服務」的長期效應,相關資料對於慈濟學的建構將更具說服力。
(五)分析轉化型服務夥伴關係的後續行動與效應
本研究結合營隊活動、人文交流,以及社區服務,協助中國的大學生從服務協助者,逐步成為服務企劃者,能自主承辦親子營活動,此外,也為合作的NGO團體建立高中生與小學生的社區及協同服務方案。從2011年迄今的服務,研究團隊與慈濟基金會,逐步從「互易型」發展出「轉化型」的夥伴關係。未來可再持續關注協同服務單位的後續行動,以了解建構轉化型服務夥伴關係的機制,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後的延宕與長期影響效應。

(六)探究人文關懷融入專業社會實踐方案之成效
來自台灣與中國的大學生從參與本服務方案中,在人文關懷態度上有正向的成長。學者指出;相較於志願服務,結合專業的社會實踐服務—學習方案,對於引發大學生的主動參與,以及連結理論與實務的認知發展更具效益。本研究之大學生志工多為大一與大二學生,未來可再深入探討人文關懷融入專業社會實踐方案的成效,包括對於不同年級、專業領域等背景變項,或對大學生的生涯信念、挫折復原力等心理特質的影響效益。


關鍵字:人文關懷態度、人文教育、大學生、志願服務、慈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