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濟在印尼的慈善工作

郭再源
慈濟印尼分會副執行長

「印尼貧富懸殊,曾經造成暴動,放火燒銀行、百貨公司、大飯店,造成社會不得安寧,慈濟人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思考要怎麼要去撫平這個社會。」以當地華商為主的印尼慈濟志工,領受上人慈示:「腳踏人家的地、頭頂人家的天,若想要得到人家的疼惜,就要先去愛別人。」於是開始不斷地到全國各地為貧苦民眾進行發放。

印尼慈濟志業早從1992年以訪貧開始了慈善的腳步。1998年印尼慈濟人歷經亞洲金融風暴,引爆印尼排華危機,印尼的暴動不是種族暴動,而是貧富懸殊的問題,上人在台灣等富裕國家啟發教富濟貧,在貧窮國度開啟濟貧教富,在對立的地區以愛消弭仇恨。印尼慈濟人持續奔走於印尼各地,發放賑助貧困民眾,用愛舖路,一步一腳印地走到現在,重新打造出印、華一家,不分種族、宗教、族群、貧富,和樂融融的溫馨繁華景象。

尤其在2002年紅溪河水患後,上人提出「五管齊下」的方式救災,以抽水、清掃、消毒、義診、建屋。從此開始,印尼慈濟志業在許多印尼企業家和志工「合和互協」下,投入龐大的人力與物力,除了為紅溪河兩岸居民遷村,也展開河流整治工作,軍人、河畔居民和志工合作,撈垃圾、除汙泥,築堤防、建公廁,有效阻絕河流的汙染。當年十一月首度在整治過的紅溪河段舉辦划龍舟比賽,此後年年舉行,帶動居民守護河川的意識。

在企業家的協助下,政府提供十甲市區土地,當地慈濟志工為紅溪河畔的居民援建大愛村,改善居住環境,以讓違章居民能方便打工,也避免返回河岸居住。2003年金卡蓮大愛村啟用,入住大愛村的河岸居民如美夢成真,孩子也能在村裡就讀慈濟學校,獲得完善的教育機會,從小學、中學到大學,而這些孩子學成之後,也都能知恩報恩,回饋投入大愛村的教育工作,或者回到靜思堂投入志業發展。

除了在大愛村辦學,讓紅溪河畔的小孩有受教育的機會外,在印尼當地民眾七成以上為回教信仰,但在培養孩子教育的習經院裡,看到院裡孩子們缺衣少穿,印尼慈濟人又與當地習經院合作,改善習經院軟體、硬體條件,為孩子們免費提供食物、發放衣物,也同時讓孩子們懂得感恩,成為富有愛心的人,就這樣一起見證愛的、善的循環。

然而,慈濟志工同時又經歷2004年底發生的印尼南亞海嘯,第一時間進入災區勘察災情從事物資發放與義診等各項賑災工作,12月29日第一批由國際慈濟人醫會與志工組成的賑災義診團已經成行,不論是斯里蘭卡或印尼亞齊,災民們都非常感恩。因為有慈濟人到當地,為他安心、安身,然後把他們從心靈的封閉世界拉回來,讓他面對現實人生,很多人經過輔導也願意投入當志工,化悲慟為力量。

甚至在 2007年,印尼大愛臺在印尼政府的支持下,以無線電視臺模式播放全國。2012年印尼慈濟人也在雅加達建設完成全球最大的靜思堂,短短十年間,慈濟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在印尼穩定平均發展。2014年5月19日,慈濟印尼分會副執行長郭再源與印尼國軍指揮官穆爾多科(Moeldoko),在印尼國軍辦事處簽署合作備忘錄,期許在未來三年一同攜手落實賑災、人道救援、環保以及教育合作。不僅是軍方,企業界、教育界對於慈濟的肯定,全球慈濟志工總督導黃思賢表示,上人的理念、精神已在印尼落實,在志工的合和用心下共同見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力量。